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档案馆 > 萃英记忆>校友记忆

【萃英记忆-化学70年】王彦广:我和兰大间的“化学反应”

发布时间:2016-08-05   字体大小T|T

编者按:

  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于2015年7月28-31日在长春市隆重召开,为有机化学工作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我校许多有机化学界杰出校友出席大会。“萃英记忆工程”利用会间休息时机,采访到王彦广、李卫东、谭仁祥、刘在群等有机化学界校友。这里呈现给大家的是采访王彦广校友的内容。

  时间:2015年7月31日上午
  地点:长春紫金宾馆一楼大厅
  人物:王彦广
  访谈人:王秋林
  摄像:红叶
  文字整理:任丽臻(2015级基础医学院学生志愿者)
  
  访:王老师,您好。兰州大学正在开展“萃英记忆工程”项目,邀请老先生、老校友讲述对兰大历史的记忆。您是八十年代初在兰大上学,学习化学。兰大(化学)在您的记忆中留下了什么印象?您在上学时,哪些老师或者事件对您产生了影响?今天请您做个回顾。

  初到兰大:老师和同学的友爱是“化学反应”的原材料

  王:我是1981年入学的,1985年毕业。毕业之后开始读研究生,1988年硕士毕业,之后去了天津大学工作。到了1990年又考回兰州大学读博士,1993年博士毕业,这样算下来,我在兰大的时间是很长的。记得1981年我入学的时候,正碰上发洪水,铁路已经断掉了,我们赶不过来,迟到了十天左右。后来还是坐飞机过来的,有生第一次坐飞机,那时候感觉还是很兴奋的(笑)。

  访:您是从什么地方过来的?

  王:陕西,当时有其他几位同学和我一起来。我们来的比较晚,换了一个新地方,心里有些不踏实。但是我来了之后,感觉学校和同学都是非常好的。虽然我高中时也在住校,对学校集体生活不是很陌生,但是换到一个新地方,感觉心里还是诚惶诚恐的。到了兰大以后,感觉同学特别好,班主任、年级辅导员都很关心我们。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基础课的老师,当时我们有机化学的老师是王清廉。一直以来,我对有机化学特别感兴趣,现在也在从事有机化学研究。王老师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他上课时对要讲授的内容特别熟悉,不用特殊的备课,拿着粉笔就能讲一个学期。有机化学有本习题集,在他的影响下,我的习题集可是做得很认真的。我也写了一本书,作为习题集的解答。除了平时交作业之外,对我后来的工作生涯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感触良深)。

  访:当时你们住的宿舍是3号楼吗?

  王:那个楼我们住的时候刚建好,红颜色,靠马路边(6号楼)。我刚入校的时候带的铺盖不太够,坐飞机来的时候背不了很多东西,后来我家里人通过邮局把褥子、床单给我寄过来。在这之前我只有一床被子和一条床单,我兰州的同学把他家的被褥借给我用。那个床是没有木板的,用钢条做支撑,没有被褥的话是睡不成的。后来那个楼拆了,中间有一段时间我们宿舍还换过一次,在一个灰色的旧楼住过一年,最后毕业的一年又住回那个新楼了。我在那个旧楼里住了半年,宿舍的桌缝里有很多臭虫,拿个锯条,伸进去能拨好几个,现在好像都没有这种情况了。

和刘冰校长一起劳动:难忘的活动是“化学反应”的加热条件

  王:在兰大有一些活动让我难忘,第一个活动是刚入校的时候,学校在修化学楼旁边的那个湖,湖旁边还有一个假山和烈士亭。当时刘冰校长来参加我们的劳动,我们觉得和校长一起劳动很激动。后来我们每次回学校都会去那儿,同学们把这个湖称为“小西湖”。除了学习、读研究生时做实验之外,我们在那一带休息、活动的时候都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在“小西湖”留下了很多足迹和深刻的记忆。当时校园也不大,但是那一带又有水又有山,虽然是假山。还有一些活动,比如植树造林。在兰山上,我们和学校绿化队的人扛着铁锹,拿着铲子和树苗上山种树,我们至少参加过三次这样的集体活动。除了学习之外,总会有一些其他的活动会给你留下更深的印象,这些都是忘不了的一种记忆。

兰大扎实的实验基础和老师的传授:让我受益颇深

  访:走上社会以后,您觉得兰大和其他学校相比有什么特点?

  王:有几个特点。感觉最深的是兰大基础比较扎实。那时候课时数多,基础课的老师,刚才提到的王清廉老师,还有无机化学的张淑民老先生,那时候讲课都是很吸引人的。最主要的是实验,那时候其他学校开设的实验课不是很多,但是兰大的实验课时数也多,特别是仪器分析方面、有机合成的专业实验课方面,都是比较有特色和优势的。我认为后来培养出很多学术界的人才,和当时的基础扎实还是分不开的。我记得我们在上专业课的时候,兰大有世界银行贷款,建立了分析测试中心,当时其他地方还不一定有的很多仪器,我们就已经有为学生开设的实验了,像核磁共振实验,我读研究生的时候,X单晶衍射、红外实验已经是普遍的了,那时候我们都自己做过。特别是仪器方面,有些老师水平很高的,尽管像“顺磁”这些我们听得似懂非懂,但是做过实验就有了印象。至少让我们知道,以后什么时候会用上,在研究中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到这个技术,这都是比较重要的地方。还有学风,在兰大,特别是化学方面,所有的老师、研究生在学术规范方面对我们后面的成长帮助还是很大的。

  访:您还接触过哪些老师?

  王:有机合成的张(功成)老师。那时候,他给我们带有机合成实验。我们很敬佩他,他知识很渊博,特别是实验技术方面。除了做实验之外,比如说废金属钠的处理,把钠打成钠沙等这方面的技术,他给我们讲了很多。到后来我做研究生时经常用,包括现在我也会给我的学生传授我以前用过的这些技术。我记得打钠沙,课本上讲的是加苯加热熔融之后振摇,他给我们讲的是从导线里取出细铜丝,捆在铂棒上面,一撮之后拿手搓,打得很细很细的。否则你摇的话打不了那么细的,像米粒那么大,越细的话效果越好。这些技术一般书上不会讲,只有老师做实验时传授,或者师兄传给师弟。我记得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他在化学楼某个阶梯教室传授经验,当时教室里坐满了人,他讲怎么处理钠、铍,后来我们一直用到这些经验,还学到了很多实验技术,包括柱层析分离法。好多知识书上是没有的,只有靠有经验的老师和师兄传授给下一届学生。

与导师陈耀祖的缘分:浓厚的师生情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访:您研究生时的导师是哪位?

  王:陈耀祖先生。我那时候研究生是做抗癌药物,用到氮氧自由基的自旋标记,那时候兰大就有顺磁共振仪器。生物方面是和兰州医学院合作,药理教研室有个和我同级的研究生。他负责生物部分,我不光负责化学部分,还要通过生物的顺磁、氮氧自由基标记的方法研究药物在动物体内分布的情况。我觉得当时合作得还是很好的,药理的研究生要等我合成的化合物做药理活性研究,我要用他研究用过的动物,取出动物的脏器,在他的帮助下研磨成匀浆,用顺磁共振去测信号强度,这是定量分步的研究。由此看来,那个时候交叉领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合作途径。硕士阶段,我的论文做得是很顺利的。

  王(访):陈耀祖先生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

  王:一开始我其实蛮怕他的(笑)。因为他名气太大嘛,我读研究生时也不敢报,怕录取不了,后来我也找其他老师看能不能帮忙给陈先生说一下。我特别喜欢药物化学和有机分析方面,当时陈先生在做天然产物、质谱、药化方面三个方向的研究。后来陈先生同意我面试,之后让我做了一个实验,我现在还记得,用薄板检测胆固醇的纯度,然后再做个重结晶,我大概用了一个多小时到两个小时做了这个实验。面试完后,他说“OK!”

  访:当时您面试完后还做了实验?

  王:要做个实验的,当时他可能胆固醇里加了杂质,(回忆)我要通过重结晶把杂质分开的,点板通过薄层色谱来检测胆固醇纯度,这个实验我还是第一次做,条件要自己选择,主要产物是胆固醇,但是不知道里边的其他杂质。后来接触多了我就不怕他了,而且发现陈先生这个人很nice(好)的,有时候就像个小孩一样,老小孩。后来我们熟了之后,师兄也说陈先生人很nice(好),陈先生经常和我们开玩笑,课题组也搞一些活动。后来,我到天大工作,博士刚读完,1993年的时候,陈先生不是要去浙大嘛,我就从天大调到浙大了。

  访:那您跟涂永强是同门师兄弟了?

  王:是的,对。我们那时候一起的还有王锐、岳建民。

现在的工作和校友的发展:兰大所给予我的是“反应产物”

  访:现在您的工作是什么方面的? 

  王:有机。现在我主要做有机合成,比如合成方法、分步合成、药物合成。合成方法需要设计得新一些,药物合成和简单的多步合成都不是很复杂,主要是把新的合成方法用在药物或者是可能会有潜在的药用价值的一些结构的合成当中,这是我目前主要做的。我刚开始工作的前十年里,药物化学做得比较多,后来这方面就做得少了,回到了纯的有机合成化学方面(笑)。那个有点难,因为要和药理一起合作,效果不是很好,所以这方面现在做得比较少,但是给制药公司做得项目比较多。 

  访:吴安心校友好像也在做一项化学合成?  

  王:噢,是有机合成里的多组分串联反应,我们也有类似的。我跟吴安心(1981级化学校友,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有一个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同一个大题目,设立了三个相同的课题。我和他分别作为负责人,另外一个负责人也是我们学校的(校友),席婵娟(1982级化学校友,现清华大学教授)。

  访:现在(化学)校友们都发展得挺好,是吧?

  王:我们这一级最厉害的是冯小明,还有一个是中科院山西煤碳化学研究所所长,叫王建国。其他级的像上海药物所有南发俊,还有岳建民;还有成都硅宝王有治,十年前他跟杭州一家企业合作有机硅玻璃胶产品;姜标老师也会出席这个会议。

  访:我们相信校友中有很多人都会有更好的发展。萃英记忆,就是反映兰大成长史的一项工作。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访谈的形式,和校友交流有关兰大的记忆,这会是值得珍惜的历史财富。您刚才提到的习题册或者校友写的书等,学校档案馆希望征集保存。 

  王:对。好的好的。(握手,合影留念)

【人物简介】

  王彦广,男,1964年11月8日出生于陕西扶风,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化学学士(1981-1985)、硕士(1985-1988)和博士学位(1990-1993)。历任天津大学化学系助教(1988)、讲师(1989)和副教授(1993),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副教授(1994-1997),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1997-1998)。1998年至今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浙江大学化学系系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浙江省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药物与生物活性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小分子荧光探针等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攻关项目、973项目子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已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编著教材3部,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3)和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