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档案馆 > 萃英记忆>校友记忆

【萃英记忆-化学70年】力虎林:“三个转折”——我与兰大共风雨

发布时间:2016-07-22   字体大小T|T

  时间:2015年7月25日9:30
  地点:兰州大学家属院力虎林居所
  人物:力虎林
  访谈人:王秋林
  摄影:红叶
  文稿摘录整理:张虹(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志愿者)
  指导老师:王安平

    王:力老师,您好。现在档案馆有一个“萃英记忆工程”,就是以采访(录音录像)的形式,将老先生、老校友在兰大的经历记录保存下来。现在请把您在兰大的经历、所做的工作介绍一下。

从青年学生到大学教师——我第一个转折

  力:简单地说,我是1960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兰州大学工作的。在西北大学的时候,正是国家的经济生活困难时期,当时一个月粮食定量是四十五斤,男生女生混合一块吃,我能吃到五十斤。国家分配我到兰州大学工作,甘肃粮食定量是27斤,在这个时期定量的粮食还不能全部吃完,而且(每)一斤还“节约”一两。吃不饱,于是我们在校园里面就摘树叶子吃,在垃圾堆捡青海黄鱼鱼鳔吃,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当时我就想,这兰州怎么就这么苦呢!但是后来看大家都在努力坚持,也年轻气盛对“苏修”造成的困难憋着一肚子气,我也就坚持了下来。一直到2010年在资深教授位置上退休,在兰大整整工作了50年。人生如梦,时光如飞。这50年(中)真正工作时间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

  我到兰大来以后,最使我难以忘怀的几点就是:首先是遇到了好领导江隆基校长,兰大从上到下风气好;其次是我在分析化学教研室遇到了良师益友,是左宗杞先生把我引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在教学方面,是张光先生把我带进良好的教师队伍。我永远不会忘记分析化学教研组的同事们。1961、1962年经济生活困难时期,我在天水甘谷和张掖地区连续做了两期(两年)社教,对我是很大的锻炼。最后就是“文化大革命”了。虽然这段时间吃了很多苦,比如由于吃不饱脚浮肿得连鞋子都穿不上,也没有做多少教学科研工作,但熬过来了。我的第一个转折是非常难忘的。

访问美国田纳西大学——我的第二个转折

  实际上我的真正科研生涯是从美国田纳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开始的。

             1993年主持的国际电化学研讨会和部分会议代表合影

  我科技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是到国外学习。1985年我们教研室陈同岳教授给了我一个重大的启示。他是教研室主任,被公派公费到美国留学一年。回来以后我们闲谈中,他说你也可以去试一试,看看国外的世界,见识一下那些先进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这使我如梦方醒,思想大为解放,这种事从前像我这样的人连想都不敢想。于是我的人生就在此有了新的起点。

  我连续写了十多封申请信投出去,最后收到三个大学的邀请。一个是加拿大的渥太华大学,一个是美国亚特兰大的佐治亚理工学院,再一个就是美国的田纳西大学,最后我选择去了田纳西大学。1985年我以自费公派的资格去美国访问学习。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接触到了什么是国际水平,什么是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我参加了美国杜邦公司与田纳西大学合作的一个环境污水处理的项目研究,参加了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大事件---冷核聚变研究。 我的合作教授Chambers是美国第二代电化学权威专家,这所学校有很先进的设备和非常好的图书馆,我很走运能在这里工作并和Chambers合作达5年之久,见识最先进的交叉学科研究和材料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因为我在田纳西大学的工作还不错,所以经化学系全体教授投票通过,并被学校(田纳西大学)批准给了我一个兼职教授( Adjunct Professor)头衔, 这是这个学校第一次给一个中国学者这样一个头衔…… 但是在外总觉寄人篱下,不是久留之地, 1990年我留下三个孩子继续上学,就自己回国了。

2012年欧洲旅行登上阿尔卑斯山——欧洲最高点

空房子里面的二次创业——我的第三个转折

  回国以后,一切从头开始,也就是我的二次创业。那个时候詹光耀教授是分析组的主任,他费尽周折给我了一间实验室,但是里面桌子凳子椅子实验台什么东西都没有,只好到处找别人不用的破烂凑合着用。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那个房间里面,我连续申请到了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个甘肃省省长基金,并借助兄弟单位设备,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个方面是,分子自组装及电化学催化,研究电子转移动力学;第二个方面是,参加了由北京大学刘忠范教授为主承担的,国家纳米电子学重大项目研究。那个时候兰州大学的经济条件有限,我们实验室的条件更差,没有特别支持。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甘肃科学院赵工程师,在他的实验室拆迁过程中,我们借用了他的透射电镜做了大量的电镜测试。我们是最先在国内研究分子自组装和应用的小组。第三个方面是:材料研究。在材料研究方面:场发射材料、显示器材料、磁极物材料、光学材料以及传感器材料等方方面面的材料,我们都做得颇有成效。但是到了后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继续全力搞纳米电子学研究逐渐力不从心,于是我们又转而研究能源材料。截至目前,我们发表了370多篇论文,一区文章达到了70多篇,被引证万次以上。H因子达52。 爱思维尔公司2015年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中,化学方面有129人,我排名是27。我们小组有三人名列其中,他们是现为北大教授及长江学者的张锦,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校刚。还有一点就是我在兰大退休了以后,受邀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去工作,在那儿和南航同事一道申请了一两个硕士点和一个博士点,在南航也建立了一个先进的能源材料研究室。现在已经发展成很有影响的研究基地。这就是我一生做过的工作。

几点感悟

  经30多年的工作,我有了几点感知,也悟出了一些道理:

  感悟之一:学生是科研一线主力,始终要尊重他们创造能力,不能小瞧任何人,互教互学。就是无论在哪一方面始终要对学生好。他们有困难要尽力帮助,在科研上主要引大方向,要大胆放手,放手叫学生干,绝不对他们画框框,另外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在大方向上下功夫,互相熏陶、互相交流。而且无论是资质好一点的还是差一点的学生,我从来都不挑拣,只要成绩合格,又愿意做这方面的工作,我都尽力帮助一道工作。比如那时有一个学生,他由于英语成绩不好,本科毕业的时候没能拿到学士学位,后来他考研究生的成绩很不错,没有人愿意收他。经过一次交谈,我深受感动。当时在物化组和分析组我都有一些项目,所以我就录取了他做我的研究生。结果这个学生后来的表现是人人都很喜欢他,都愿意和他合作,后来他在美国的一个大学里干了两届博士后,现为北京某大学教授。

2007届学生毕业

  感悟之二:始终瞄准最新领域,不断调整研究大方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我特别注意不断地修整我自己研究的方向。美国《化学和化工新闻》在它出版发行78周年时,编辑部召开由读者推荐了七十八名世界最著名化学家和有关专家(大多数是诺奖获得者)开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提出,未来化学家的春天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揭开生命过程的奥妙,比如为什么有癌症、为什么有艾滋、为什么有生老病死、如何才能延年益寿等;另一个就是要制造出包括能源材料、计算机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环境保护材料等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神奇的材料,这些材料一旦制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必定可以创造出奇迹。而我就是不断调整我的科研方向,使其不要脱离这两个大方面。我最开始研究电子转移动力学,接着是纳米材料,最后研究能源材料,这个过程中,我一直都在调整,但始终不离自身长项电化学,以电化学为基础再搞交叉研究。所以我们的研究工作一直是处于很活跃又很连续的状态。而且把握好了大方向以后,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所以学生到我的研究小组以后,都觉得拿到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都不是特别的困难。不管原来基础,毕业的时候都有很大的进步。从我的研究组有49个博士研究生,和12个硕士研究生毕业,6个博士后出站。这些学生已有四十多个人现在都是教授、博导,或者院系的领导,基本上都成工作单位骨干,所以我非常欣慰和自豪。因为他们毕业的时候,全国范围正好都在搞纳米材料,所以他们的研究应运而生。像张锦是北大的长江学者,张浩力是兰大的杰出青年,而彭勇在物理系磁性材料实验室里面也是独当一面。我们的研究所辐射出去的科研方向,在(西北)师大、(兰州理)工大包括我们兰大,都起了很好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感悟之三:化学专业要改造,交叉研究要大发展。我就觉得,分析化学这个专业要改造。要从分析化学中走出来,再回到分析化学中去。纵观这么多年的研究工作,化学系在兰大举足轻重,在全国也是有很好的影响力。这些年来我看化学系的教授们,不管年轻的也好,年老的也好,逐渐地都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领域发展,包括我们组的贡献在内,非常的高兴。我在兰州大学工作已经五十多年了,所以我对兰州大学还是比较有感情的。首先学校里的学风好,学生比较争气、努力。 据我了解我们这儿毕业的学生到各个地方去,都是挑大梁,人家的反映都相当不错。因此,我希望兰大化学系能够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将来更加繁荣发达。不管怎么说,我在兰大尽了我的力量。

  我除了科研以外,在政治上也很关心改革开放,对国内的事情也一直比较留心。我在9届省人大常委会当了五年的委员,在省政府参事室也当了五年的省政府参事室參事。我也很感谢当时化学系主任苏致兴教授和前校长胡之德教授,在我回国的时候,他们和学术委员会商讨批准我为兰大的教授,后来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批准我为博士生导师,这对我后来的工作非常有利,这些都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或缺因素,所以非常感谢他们。

对江隆基、左宗杞老先生的回忆

  王:请问那时江隆基给您留下了什么记忆?

  力:江隆基的年龄要比我们大,1960年,我到兰大的时候才20多岁么,和上层直接接触的机会极少。但是我非常崇拜江隆基校长,江隆基的作风。他政治上不搞极左,实事求是,狠抓教学科研,亲自听青年教师和知名教授上课,他在经济生活困难时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块清扫厕所的这些事迹,人人皆知。我们下去搞四清,他下来视察的那些讲话,我都是记忆犹新啊!这位老革命家的确是我们学习的风范,我对此终生难忘。

  王:刚才您还提到了左宗杞老先生……

  力:左先生是位十分有名的电化学老权威,她诲人不倦,活到老干到老。我仍然记得她已50多岁的人,患有严重的白内障还拿着放大镜在实验室亲自看文献、做实验的情景。和我们一道挖苦苦菜根煮着吃。我当时真不理解。在美国的时候我曾经给左宗杞老先生打过几次电话,可在我回国之前她就去世了。   

最欣慰的就是学生们的成绩

  王:您现在真正是桃李满天下啊!

  力:谢谢你的夸奖,我现在最欣慰的就是我的这些学生很优秀。这些学生由于在读期间开始搞材料电化学,特别是纳米材料。大方向搞得比较准,所以很容易找到工作,并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做得很好。最突出地像张锦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导,长江学者,中国化学会秘书长。张浩力现任兰大化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校刚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部部长,教授,博导。徐彩玲现为化学系教授。彭勇教授现在沙特阿拉伯的磁性材料中心做研究,无论理论和实验都十分突出,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他曾经说,是我把他带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没有我就没有他。(话)虽然有点过头,但我们合作得很好。我们研究组毕业的60多名硕、博研究生,现有40多名已晋升正高级职称,有的还担任各级领导职务。这是他们努力的结果。我很自豪。

  说得多了,我在年轻的时候主要是开展教学工作,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断了很长时间;再后来我就开始从事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所以在研究方面有一点成绩。但与学校的支持,同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还是取决于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像论文发表的级别,被引用的次数等。

  可以说是土生土长,出国深造提高,最后落叶归根在这儿做出来了这么一点成绩,也算是尽了我的責任。

  王:请您给学校写一些寄语吧,这对我们这些后辈们也是一种激励啊!

  力:(执笔题词)“祝兰州大学在前进道路上更加辉煌、更加高大。”

  王:好,谢谢您,(握手)这又是给我们工作的支持和贡献啊!

  力: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啊!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感叹)

    王:您这一辈子挺好的啊,挺有意义的啊!

  力:我就觉得我年轻的时候胆子很大有闯劲,一个人提着旅行包、坐上飞机就去莫斯科、坐上火车去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法国、英国等地交流访问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啊!现在老了,我只能祝大家成功!

【人物简介】

  力虎林,男,汉族,1936年6月生,甘肃省泾川县人。

  196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本科,同年到兰州大学工作至今。曾任美国田纳西大学兼职教授,199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贴。现为,兰州大学化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兰州大学纳米科学和技术研究所所长。曾任甘肃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自1990年来,先后完成六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个甘肃省省长基金项目。已发表370多篇研究论文,截至目前被引证万余次。1993年和1996年两次在兰州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994年应美国胶体和表面科学杂志预约撰写了“长链硫醇分子自组装单层膜化学”的评论文章。2002年和2005年分别两次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甘肃省奖项若干。2003年应邀为欧洲科学院年度报告撰写了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进展论文。并应美国加州大学邀请参与胶体表面科学百科全书部分章节的撰写。

  力虎林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材料电化学和生物电化学,在这两个方面除发表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外,还研发了一批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它们是:锂离子电池、锌空气电池、金刚石-碳纳米管复合镀膜、超细金属、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粉体材料和纳米碳管制备技术及其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