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裕林教授2013年4月26日接受了“萃英记忆”访谈,2015年7月3日与世长辞。今年是李先生逝世一周年,在此谨以此文(片)缅怀李裕林先生。
时间:2013年4月26日
地点:兰州大学档案馆
人物:李裕林
访谈人:王秋林
摄影:焦燕妮
文字整理:代金通
指导老师:黄飞跃
王:李老师,很高兴把您请到档案馆来。我们最近在做一项叫做“萃英记忆工程”的工作,搜集整理研究兰州大学历史文化,与老同志、老先生访谈,把他们的形象、所讲述的故事留存下来。今天请您来给我们讲一讲。
直面清贫扎根兰大
李:我1956年就到兰大了。当时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工作条件,现在再回忆起来,都是很艰苦的。
我来兰州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来的。到火车站以后,大概是下午六七点、七八点的样子。那个时候,坐车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火车站没有(汽)车,走到现在的盘旋路,才有车停靠在那里,坐公交车(到萃英门)。当时的道路也不好,都是土路。
从武汉大学毕业后,我先回广东的家里,然后从广东坐车到兰州。那个时候坐火车就得好几天,因为武汉(长江)大桥还没修起来,还得摆渡。到兰州一看条件比较艰苦,好在那个时候也有一点思想准备。当时的教学还在萃英门那边,所以我一来,先是到萃英门报到。当时萃英门住的条件还行,在那里住了几个礼拜。朱子清当时住在平房里,我就住在他附近的一间房子里。因为单身,那个时候一个人还给不了一间房子,就两个人住一间。
兰州大学萃英门校址
我来的时候,兰州还没有自来水。兰大是在黄河边自己弄的水塔,因为实验要用水,学校自己建的水塔。实验室工作条件,比如说实验仪器这方面,当时大概就是一些简单的(玻璃仪器),所以做工作,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做出来一点样品,要分析测试,就得送到北京去,找人帮忙测试,做了好长时间。所以当时要想做一点工作,确实是相当不容易的。
我来的时候,朱子清、刘有成、黄文魁、陈耀祖都在,他们比我早一点,1955年来的。那个时候有很多从外地来的人,我们班到兰州来的就有二三十个。
当时本科生毕业可以当助教,也可以选择进修,或作为研究生。那个时候放得比较宽,系里先征求你的意见,你现在是想工作呢,还是想进修?(想读)研究生,就要考(试)了。我刚来的时候主要是搞教学。后来呢,只要有时间有精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也可以做一点科研。如果要做的话,首先需要经费。这个时候兰大有几个老先生都是国家支持的,可以跟着他们做;如果自己争取经费,就比较困难一些。
我主要是搞教学。那个时候系里希望年轻教师全面过一下,比如说学有机的先做有机的助教,再做无机的助教一年,最后再回到有机。一方面当时条件也差,另一方面自己精力也有限,(对教学)也比较认真,所以这个(科研)做得比较少。
后来,我们也为社会做了一些事情。大概在60年代(指20世纪,下同),我们搞那个地椒草的(化学)成分。当时甘肃某地的解放军战士拉肚子的很多,当地村民就拿地椒草熬水,让他们喝,喝了以后问题也就解决了。地椒草为什么能这样?它的有效成分是什么呢?我们就做这个研究。学校专门开车去拉了一车地椒草回来,我们就提取挥发油,获得了若干化学成分,做出了一些结果,也算是服务社会吧。
到了80年代,我们很多老师作为访问学者出(国)去,第一年是国家出的钱。当时作为学者到外面去看一看,不要对方出钱,我们国家发工资。如果你比较得力,对方需要你,可以再待一年,这一年是对方给钱。我是1984年至1986年去的美国,国家给了一年的钱。当时化学系到美国去的也不少,那一批出去的大概就有六七个,我知道的,杨汝栋、丘昌隆、邓汝温也是去的美国。程东亮比我们稍微迟一点,他也去了。
我算是比较稳定的,毕业以后一直就在兰大,再也没有离开过。
追随名师教学相长
真正安下心来做一些科研,差不多就到1972年了。那段时间黄文魁带着我们悄悄地搞三尖杉酯类生物碱(注:一类具有抗癌活性的天然产物)的研究,陆陆续续做了一些工作。再后来有了全国性的抗癌协作组,这个协作组是搞抗癌药物的。抗癌药的协作组全国得有七八个,三尖杉是其中的一个,还有其他的抗癌药。在协作组成立之前,我们就开始工作了。可能是因为咱们做得有基础了,所以人家协作组就把咱们吸收进去。搞这个三尖杉嘛,有搞提取的,有搞药理的,化学组的搞分离鉴定,合成的也参加。当时的条件比较困难,有了全国性的协作组以后,工作总算坚持下来了。在当时的条件下,跟全国比较,我们(的工作)还算领先。我们做的这个三尖杉,1982年得了一个全国性的自然科学奖,还算不错。
我因为当时提职称的关系,较早就开始带研究生。江隆基来了以后进行了一次提职,1963年我提到了讲师;1981年晋升副教授,1985年就提到了教授。我提副教授、教授,得益于和黄文魁一起工作。因为做的三尖杉得奖了,先是甘肃省的奖,后来就是全国的(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再就是这个国家自然科学奖。
黄文魁(左二)和李裕林(右三)等研究人员在实验室(1978年)
黄(文魁)先生是1982年底去世的。黄先生一去世,学校就让我顶上他的位置,作为有机合成室的负责人。所以,有机合成这块,我是从黄先生这里继承下来的。继承下来之后,我的弟子也一个个都出来了,都学得非常好。
那个时候副教授可以带硕士生,带博士生的话还不行,教授才能带博士生嘛。当时黄文魁老师招研究生了。黄先生去世后,为了保住有机合成这块的博士点,我们就请梁晓天先生(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来兼任博士生导师,合作招收培养博士生。当时也招了些博士生,像李同双、刘兴平等。后来我也因此在提教授的同时就担任了博士生导师。
1994年李裕林(左二)与参加第四届国际华人有机化学研讨会的部分代表合影
(左三梁晓天,左四陈耀祖)
那些年,一些学生培养得还是很不错的。首先大家比较努力,另外我们前面的一些工作,基础也比较好。所以他们(研究生)来了以后,一方面除了自己努力外,再加上一些条件,工作做得很不错。另一方面,也和环境有关系。兰大化学系风气比较好,学生比较努力。在合成方面,比较突出的,现在看来最出色的是涂永强(注: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硕士毕业后,我们动员他继续上博士,他说年龄比较大了,先去工作;一年后他回校师从陈耀祖先生攻读有机分析专业的博士。所以,合成出来的,他是硕士。还有李卫东,国家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在在重庆大学;再就是祝介平,他现在好像在瑞士,也是教授。祝介平和他的夫人王茜都是我的研究生。
此外还有邢雅成,在应用这块做得挺成功的,现在自己的公司也做大了。后来的一些学生也有做得不错的,表现在应用方面,就在药厂工作的,比如张涛,在杭州民生制药厂;王亚平,在海正制药,他是留校以后读的在职研究生,后来到上海做博士后;在应用方面,这几个人都是很不错的,现在都成为厂里业务上的主要骨干。
王:您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确实做得很成功。作为老师,能看到自己的学生,出去了,发展了,更有影响了,是不是心里特别高兴?
李:是的,我很欣慰。他们如果有机会回来,到兰州来了,一定会来看我。(笑)
王:培养学生是一个方面,另外您在科研上做得也是很不错的。
李:科研和培养研究生实际上是互为一体的。没有研究生,你本事再大也不行。因为你的思想再活跃、再有想法,要实现,你还得靠学生去落实,指导学生去完成。学生(的学位论文)完成了,与我自己科研工作的成果基本上是互相融合的。没有研究生可不行,做不了那么多的工作。比如现在比较大一点的成果,往往都是由很多研究生围绕这个研究课题共同来做、来完成的。科研这方面,实际上要由学生来完成。教授要有学生,博士生、硕士生,要和科研项目配套才能做出比较好的工作。所以科研成果要做得比较好,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也就是现在强调的团队精神。
最近李瀛他们要给我过80大寿,仔细地把发表的文章统计了一下,目录也打出来了,一共大概有470篇左右吧。当然这里面有水平高的,有水平低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刚开始的时候,我的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内的一些杂志上,后来就能发表在国际上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杂志上。从发表论文的数量上看,还算是比较多的,但我不敢说质量都很高。
我的论文绝大部分都发表在3300种杂志上,不在这类杂志上发的文章很少。特别是后来,不是3300种杂志的,我就不发了。因为对学生来说,他毕不了业,起不了作用。后来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不但是3300,还有影响因子的要求。所以学生跟着我们做工作,(影响因子)太低的(论文)没有意义了。这也是与各方面,与国家、学校方面的要求以及一些政策,都是有关系的。
化学院后来引进的这些人才都很不错,这些年轻人的水平都很高,发表论文的刊物档次比我们那个时候要高得多。相信化学院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从开始带研究生到退休,其中包括硕博连读的,总共带了34个博士;硕士呢,也差不多是这个数目。如果把硕博连读的硕士也算上的话,大概总共带过五六十个硕士研究生。
传承事业退而不休
当时黄文魁留下的有机合成这摊子呢,一个是我,再一个是潘鑫复。现在我这块基本上就是交给李瀛来接班,李瀛下面的学生再接替他;潘鑫复下面是厍学功,有他的学生,也就传承下来了。
另一个方面呢,如果是外面有需要的,比如说现在有些地方聘请我做顾问,在合成方面,到药厂去工作一段时间。在齐鲁制药厂,我和侯自杰、李瀛,在那儿做顾问,当专家顾问,搞了大概好几年。退休前后这段时间都在做,后来身体不行了,家庭也出了一些状况,不能去了,就退回来了。现在老校长胡之德教授在兰州扶持创建一个研究所(注: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请我们做顾问,解决合成方面的一些问题。反正有机会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自然是可以的。
王:那就再做一些贡献啊!白发老人退休了,继续服务奉献社会,我们把这个称作“银龄行动”。这是国家老龄委倡导的,在您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李:我们这些人呢,只要能够做一些工作,自己也感到高兴,不一定要多少钱。实际上化学系的老师在那个研究所(注: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的有好几个。一开始他们要求我、马永祥去上班,一个礼拜上三个半天的班。后来那边的暖气不是很好,冬天冷了,怕把我们冻坏了,就不定期上班,有时间的话,打个电话,接我们去。(笑)能够给社会做点贡献吧。
王:谢谢李老师。
【人物简介】
李裕林(1934.12-2015.7),男,有机化学家、教育家,专长有机合成化学,尤其是天然产物合成化学。1956年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历任兰州大学化学系助教(1956-1963)、讲师(1963-1981)、副教授(1981-1985)、教授(1985-2006),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89-2006)、有机合成研究室主任(1983-2006)。1984年10月-1986年7月在美国Cornell大学访学。曾任甘肃省化学会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甘肃药学》《合成化学》编委。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被确定为首批“兰州大学资深教授”,2006年6月在兰州大学退休。
在三尖杉酯类生物碱的合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合成、大环二萜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黄酮类及二环倍半萜类天然产物的合成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74篇,合著《立体选择有机合成》,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为发展有机化学理论、丰富有机化学内容和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做出了贡献。主要成果8次荣膺包括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的奖励。198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撰的史实性文献《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2004年荣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和中科合臣化学基金会授予的“有机合成创造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