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益民、沈颖兰夫妇
时间:2013年5月21日
地点:兰州大学档案馆
人物:孟益民 沈颖兰(孟益民夫人)
访谈人:王秋林
摄像:焦燕妮
文字整理: 李田妹 段小平
王:孟老师,沈老师,您二位好!孟老师是国立兰州大学第一批学生,沈老师是左宗杞教授第一批研究生,是这样吗?
孟:是的,我是化学系第一届的,我爱人沈颖兰是1955届的。
“请进来,派出去”,培养师资力量
孟:我主要讲两件往事,两个回忆。
第一个,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人才匮乏,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学科或一个系,当务之急就是先要建设一批像样的师资队伍。培养优势学科,也是领导特别关注的问题。所以当时校、系领导,采取了一个简称为“请进来、派出去”的模式培养师资和建设新学科。所谓“纳贤招才请进来”。解放初期,国家高教部进行全国院系调整,在院、系调整的背景下,党又发出了支边支教的伟大号召,从而激起了国内外一些爱国志士自愿到西北来支边支教的高潮。1954年受高教部委托最早来兰的留洋学者就是刘有成博士,他冲破了重重阻力,从美国转道云南回到北京到高教部去报到,高教部就把他分配到兰大,所以他就携眷并组织科研队伍来兰大任教。刘有成教授是我们国家自由基化学的奠基人,学业有成,所以1980年就入选为中科院院士。1955年,由复旦大学化学系调来几位教师,就是天然产物有机化学专家朱子清、有机分析化学专家陈耀祖和有机合成化学专家黄文魁。朱子清当时是有名的教授,他的成果很多。黄文魁是朱子清的学生。
他们来校以后,跟原来的有机老师以及兄弟院校分派来的大学生、研究生,组成了一个强势的有特色的有机化学团队。组成了这么一个队伍,这个学科也就形成了。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当时采取招贤纳才这样一个措施,是多快好省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
王:这是引进来的,那么“派出去”的呢?
孟:当时化学系的发展,仍立足于自己培养。所以从1950年到1955届,每一届平均留下来4到5个人。到1955年共留校二十多位,留下来的人多毕业于化学专业,五十年代都是大化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专修四门基础化学课,因此二级学科的知识也是不深不透,这对于学科的发展、学术理论上的探讨和发展,就显得有些欠缺,急需派人去外校进行单科培养。所以把留校的本校毕业生大多数派出去到实力雄厚的兄弟院校进修和提高。
我是第一位派出去进修的,因为学习苏联新的教学体制,要开一门新课“结晶化学”。以前合并在物质结构化学,没有单独开过这门课,现在要开这门课,得派教师学习。当时北大唐有祺先生对结晶化学比较专业,他原来是在美国学晶体结构化学的。为开这门课,就派我去北大进修“结晶化学”。任务很明确,回来就教这门课。
接着就是物化专业相继派彭周人、周耀坤、何家骏、郑国康等分别到东北人民大学,就是现在的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进修“量子化学”、“溶液化学理论”、“有机化学”、“胶体化学”等。
我回校后,就开“结晶化学”课。到1958年,已教了四届学生,其中潘鑫复、罗兴寅等校友都是我教的学生。后来缪方明老师从北大来,他是学结晶化学的研究生,就由他讲授“结晶化学”课了。
学校当时采取这些措施是英明的,对于培养合格师资队伍,建设一个强势学科,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提倡。
配合兰炼兰化建设,组建催化科研团队
结晶化学由缪方明接替了,又派我到大连化物所去学习催化剂制备技术、及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实验技术。指导教师是郭燮贤。在大连化物所进修不到一年,我学习所在的研究室就整体迁移到兰州,所以我就跟这个实验室一起回校。这个实验室到兰州后就组建成为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以我跟化物所的关系就捆绑在一起,将教学科研结为一体。
1999年9月16日,兰州大学1959届化学系毕业班师生合影。
前排左起:何家俊、尹荣鋆、邓汝温、杨汝栋、孟益民、刘有成、陈耀祖、丘昌隆、胡之德、钟远君。
这个历史背景是啥呢?当时苏联援建的大型企业兰炼兰化在西固建成了。为了应对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中科院从大连调人,在兰州组建一个化物所,包括石油化学、固体润滑和催化三个研究室。为了配合兰炼兰化的建设,兰大也忙起来了。在本地的一个大学,应该应对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
我回来以后,物化教研室是彭周人领导,我们就急着讨论怎么配合兰炼和兰化?建立什么方向?进行什么科学研究、科研的选题等等。当时,我们就发动了全教研室的教师学习参观、座谈,请兰炼兰化、中科院这些单位的研究员或者专家座谈,征求大家的意见。座谈的结果就是兰州大学物化教研组确立了一个催化剂催化动力学的研究方向,选题的内容就是兰化的碳五馏分,就是石油,分馏出来的碳五馏分组成的分析、分离和碳五组分的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题目也有了,方向也有了,全体教研组就决定以此作为教研组的集体研究方向。大家都来攻这个关,把这些拿下来再说。
当然这样一个决定也太仓促了。因为有些老师对这个不感兴趣,有些老师讲课内容跟催化没有关系。当时没有顾及到这些。但全组都同意,那我就服从了。我是专门学习过催化化学的,跟其他同事比较起来,有一点催化的知识。既然先他们而学习,我就全身心投入,没有理由不投入,也没有理由反对,全身心地投入准备催化实验,准备催化剂的制备。轰轰烈烈干了四年。到1982年,教研组支部书记龚桦找我,说老师们意见很多。为什么呢?物化专业在全校开的课很多,有地质系的,有生物系的,现在把所有的老师都集中起来搞催化科研,条件、设备不够,一哄而上的时候没有地方做实验,这是一个理由。另外一个理由呢,大家教课的内容跟科研的内容不相符合,对催化科研没有太大兴趣,文献也来不及看。所以,把全组的十几二十几个人放到一个科研课题上,这是不明智的,大家的意见很多。这个集体的科研项目都没有人愿意搞,因为觉得太麻烦了,又要分析又要分离,又要固体制备,因为催化剂有固体、有气体、有溶液,太麻烦。后来就征求大家的意见,自由选题,人家都不选这个催化。那怎么办呢?只有我,因为我在外面学习了,就把我绑到这个车上下不来了。支部书记对我说,希望我不要半途而废,因为这已经给兰炼兰化都说了,是给人家承担下来的课题。
所以,我也不好意思说我不干了(笑),还得干。那怎么办呢?教研室配合我,就是给我分配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在我这儿做毕业论文。当时分派给我的第一个大学生是柳南辉,他是班上学习比较好的,上海来的学生,后来担任过化学系测试中心副主任。我们干了一年,就把原定的异戊烷脱氢制异戊二烯的科研项目完成了,完成了一篇研究论文,另外还写了一篇热力学分析的论文。恰好在这个时候,全国催化学术讨论会在兰州召开,投稿后就被录用了,并且由我在小组会宣读论文。此后,高教部就想组织一个学术研讨班,把全国搞催化的人集中起来,提高一下。那个时候就选择厦门大学化学系,导师就是蔡启瑞,由蔡启瑞教授主持,高教部来督办。高教部给化学系行文,指名要我参加这个研讨班。这个班上请的都是全国有名的教师、及院士级专家。像中科院院长卢嘉锡,还有复旦大学的领导谢希德,讲半导体物理学的;上海科学院的邹承鲁,讲生物化学酶催化;蔡启瑞讲催化络合理论跟催化动力学。这些都是著名的专家和院士。那个时候,聂大江又想办法给李笃争取了一个名额,去学习。我在这个学习班上学习了两年,在实验课刚刚开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就把我们都分散回学校参加运动,学习班就被迫停下来。
我的催化的知识就是通过这几次进修提高了,专业化了,成了化学系的催化专家。甘肃省科技厅把我作为一个专家,以后兰州地区企业单位催化剂及新催化剂的制备、鉴定会我一定参加,而且是主持会者。因为这个原因,跟化物所的关系搞得很熟。
师生同心,一花开来百花香
“文革”期间,化学系招了两班工农兵学员,我就带他们下厂进行生产实习,做毕业论文。所以这两班的工农兵学员跟我的关系,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战友关系,非常熟。那个时候,不是生活困难吗?我的学生是两班倒,我是连班倒,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我得要陪着他们,遇到问题我要帮忙解决。那个时候,粮食不够吃,学生不愿意吃的杂粮,都给我吃了。所以结成了很好的友谊。
由于工业发展的需要,进厂的工人需要提高,经高教部批准兰州大学化学系开办了两期工农兵学员试点班,他们以学习物化专业的催化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为主,而且都是免试入校学习,两期工农兵学习班结业后,我就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方向是物理化学专业的催化化学动力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带学生们在兰炼、兰化实习,一年中大概半年时间在工厂里面。所以那个时候兰化304厂把我当作半个职工。我下厂的时间很多,跟工人、跟实验室的技术人员都很熟。回来以后呢,就遇到招研究生的问题,我是副教授了嘛!是搞催化的,就招收催化专业研究生,到八十年代的中期,一共培养了二十一个硕士研究生,主要的培养方向包括酶催化、光催化、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等,这些领域当时实验条件有限,我就依靠兰炼兰化的研究室,作为我的实验研究空间,而且还是免费的。交换条件是什么?由我们派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去做实验。如李笃、周效贤就是我派去做毕业论文的优秀学生,研究成果共享,即所谓的双赢交换。有了这个实验条件呢,我就胆子大啦,无论哪个方向,只要能搞我就搞。学校里面领导不知道我这个办法和这个措施。
招了几届研究生以后,负责科研的副系主任委婉地对我说:“我们搞催化,在这个地区没有竞争力,竞争不过化物所。”这也是事实,因为我们的条件没有人家实验条件好,这样子搞下去,恐怕耽误了青年学生的前途。所以系上建议停招催化研究生,让我改弦易辄搞“晶体结构分析”。那个时候由国际银行贷款购买了一台四圆衍射仪,有了这个工具,就可以搞结构分析。因此催化专业研究生停招一年。接着我就招收了一个物理系金属物理毕业的学生,做我的结构分析的研究生,他是殷小天,现在美国。
沈:殷小天的美国导师,曾给孟老师写了一封信,说殷小天搞得很好,还说孟老师培养了一个好苗子。
孟:殷小天毕业完成了一篇“配位混合物的一个晶体结构分析”研究的毕业论文。我们就选送这篇论文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晶体结构学术讨论会。返校以后呢,陈耀祖又主持全国有机分析化学学术讨论班,招收全国的学员,我就给这个研讨班开了一门课,叫晶体结构分析。殷小天作辅导。就是说我当时一肩挑了两个三级学科,一个是催化化学,再一个是晶体结构分析。我当时别的也不想,什么名气啊,没考虑那么多,有工作干就行了。第二年,殷小天还没毕业呢,石化总公司的下属单位“抚顺石油大学”、抚顺石油研究院、兰化研究院三个单位选派了六位代培的硕士研究生,指名要我做导师,那个时候系上已经决定催化停招了,怎么接收呢?系上怎么向高教部汇报呢?停招一个方向,应该给高教部行文的,现在又要招了,怎么给高教部说这个问题?招生简章怎么写的,我都不知道,我也不去问。结果学生派来了,我就动员我自己手下的几个人,搞光催化、酶催化、多相催化的老师,把这六个研究生指导培养工作顺利完成。接着就是指导培养马建泰,马建泰到兰化研究院做毕业论文。搞了一阵以后呢,到1988年,我退休以后,马建泰就接任了,他搞得很好,目前有三个教授两个副教授,成立了一个应用化学系,成立了一个应用化学研究所。这个催化作为我坚持和独挑的学科现在兴旺发达,而且后继有人。他们前后共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约一百多名,他们三个教授的科研成果累累,获得过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2008年的,2009年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且现在又经甘肃省发改委批准,建立了一个叫甘肃省化工催化工程实验室,建立了这个实验室,这都是马建泰当了(副)院长、系主任以后的成果。所以我们后继有人,我心里很高兴,我晚上睡觉也能睡得香了,以前攻坚克难吃的那些苦也是值得的。我深感自豪和光荣。
孟益民(前排中)与马建泰(后排左一)等合影
所以我今天给你总结一下。说的故事有两个,一个故事呢,就是派出去进修,第二个故事呢,就是双肩挑两个并列学科,并招收研究生。这中间经过的坎坷经历也是一言难尽。但是,都绕过了,迈出去了,现在已经走入正轨,而且也步入辉煌,发展起来了,心里倍感欣慰。所以你叫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很多,好处是我坚持下来了,这个催化学科和相应研究生招生也未遭停招,坚持下来了。这一点,我很欣慰,我敢于向你讲故事的胆子也就大了。就是说我们催化化学的学术地位和科研能力已经得到全国的认可。
沈:孟益民培养了很多石油化工方面的人才。兰化兰炼总公司的书记谢远凯也是他的工农兵学员,还有在国外留学表现突出的殷小天。
孟:殷小天是在国外在读的博士生,他的导师,给我来了一封感谢信,这是我介绍出去的唯一一封感谢信。他说你给我介绍了一个优秀的学生,我有一个结构啊,多年来解决不了,你这个学生来了以后,把这个四圆衍射仪上的靶子换了一下,换成铬靶了,原来他用的是铁靶的或是铜靶的,结果这个结构分析解决了。当时他把这个结构分析已经打入盲区了,解决不了,结果殷小天一去,基本的结构问题解决了。他非常感谢我。毕业的研究生中还有高雄厚,是兰化总公司的总工程师,甘肃省的科技功臣,调到北京去了。
学在兰大,虽苦亦乐
王:孟老师,请你回忆一下你的学生时代。
孟:高中是在陕西,在我们县上,在西安地区考上兰大。1946年到兰大上学。我到兰州之前,已经在陕西师大上英语系,已经上了两个月了。因为我在西安考大学的时候,农学院也考,商专也考,医专也考,西大也考。各大学招生时间不一样,所有招生的点我都报名了,都参加了。西大为什么没考上呢?考试的时候,我旁边坐了一个女同学,我答得比较快,因为那个时候我不是用钢笔写字,用毛笔写,英语数学都是毛笔写,写得快,那个女学生就跟我说把卷子放到课桌中间。所以我就展开放在中间,那个女学生就照着写,监考过来就把我卷子收去了,还把我的名字记下来,所以西大我没有考上。我们上兰大的时候,没有火车,坐汽车。我第一次坐小卧车。为什么?我在西安汽车站上买票的时候有一个银行的司机要急于回兰州结婚,到车站上要带几个“黄鱼”,当时叫“黄鱼”,一看我们两个学生行李少,就把我们捎上了。一天半就到兰州,我一路上晕车晕得厉害。到兰州以后,就住到萃英门造币厂的大房子里。我不习惯兰州的气候。我跟同乡王永昌(音)两个人将两个被子合起来,合盖两个被子度过了一个冬天。房子里面烧煤砖,没有暖气。晚上没有事的时候我们就打扑克,打百分,打一会儿跑到静观园摘梨吃。训导处处长把我几个人叫去问我们晚上搞什么活动,他害怕我们晚上搞破坏活动,害怕我们是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他问我们晚上干什么,我说我们晚上摘梨去了,后来一调查也是真事。
那个时候,解放以前上的课都是大班上课,程宇启教微积分,化学系、物理系、生物系都在一起大班上课。到三年级、四年级的时候,各个系才分开上课,再开出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有关二级学科的课程。实验条件比较差,那个时候做化学配析液,药品、试剂都是从地矿局中心实验室买,水是用马车从黄河里拉来。
王:沈老师您毕业就留校了?
沈:我是1951年进校,1955年毕业,所学专业是分析化学,毕业后被选为左宗杞教授分析化学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59年底,我研究生毕业分配到甘肃工业大学任教, 1961年调入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炼油的催化剂成分研制。
王:左宗杞先生给您留下什么印象?
沈:左宗杞还是很能干的,人也很吃苦。那个时候,从萃英门到盘旋路,都是土路,没有汽车,她每天来来去去,风里雨里,设计、建造化学楼,现在的老化学楼。那时候,她是系主任。
王:谢谢两位老师。
【人物简介】
孟益民,男,汉族,陕西商县人,1926年2月出生,教授,民盟盟员。195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同年留校任教。历任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组主任。先后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大连中科院化物所二室进修。先后在兰州大学及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研究生讲授“晶体结构与分析”等多门课程。曾任催化化学和晶体结构分析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12月被评为甘肃省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做贡献先进个人。曾参与编著《物理化学词典》、《反应动力学与反应机理》。
沈颖兰,女,汉族,1932年3月出生。1959年兰州大学化学系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左宗杞教授。1959年至1962年任教甘肃工业大学。1962年9月调至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198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