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15年7月30日
地 点:吉林省长春市
人 物:谭仁祥
访谈人:王秋林
摄 像:红 叶
文字摘录整理:徐睿智
文字后期整理:陈闻歌
王:谭先生您好!兰州大学档案馆正在开展一项工作叫做“萃英记忆工程”,就是请兰大的老先生老校友回顾一下在兰大的学习生活经历,作为一份历史资料在馆内永久保存,为后人留存宝贵资料。您是兰大的杰出校友,请您谈谈当时的情况。
谭:好。杰出校友不敢当,但看到母校的老师总是很开心。略谈几点,谨供参考。
一、恩师如母
在我心目当中,有三位女士必须放在同一高度予以尊重、孝敬。第一个就是我的母亲,她给了我生命并哺育了我;第二个是我的岳母,她含辛茹苦,赋予了我的另一半;第三个就是我的恩师贾忠建教授,她教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探索精神,她有许多感人事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言传身教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激励我创新、鼓励我坚持、鞭策我前进;经常提醒我的是她语重心长的一句话——要静下心来嚼菜根、做学问。
贾忠建教授
我在兰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贾老师的胆囊炎经常发作,而且一旦发作,就得输液,故她经常边打着点滴边改论文。当时的“经典情景”尚在眼前:在当时还很简陋的兰大校医院里,暖气不足,北风夹带着沙子打在窗子玻璃上发出“嚓嚓”的声响,这些她全然不顾;只见她头靠着枕头,裹着厚厚的棉衣,用扎着针的左手按住纸,用右手拿着圆珠笔不停地圈圈改改。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非同寻常的拼搏精神,对我们学生的成长就是难忘的示范和永恒的鞭策。现在我们再苦再累也没有贾老师当年那么苦那么累。她是上海人,在兰州大学一干就是大半个世纪,可以说她为兰州大学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我也有过留在兰州大学工作的想法,后因家庭的原因没有实现,我很感谢恩师和母校的理解!
二、为母校自豪
兰大的人才培养氛围和教学质量有口皆碑,长期受到了学术界的交口称赞。例如我曾经就读的有机化学专业,在东部,有以吴云东(北京大学)、周其林(南开大学)等院士为代表的杰出校友继续弘扬传播着兰大精神和风格;在西部,有涂永强院士(兰州大学)、冯小明院士(四川大学)等杰出毕业生不断拓展着兰大有机化学学科的特色。很荣幸,我和涂老师是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同学,他当时搞的也是天然产物有机化学,但后来他从分离鉴定做到了有机合成,方向转得比较快,并且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在有机化学的主流领域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值得我学习!我到了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慢慢转向天然产物的化学生物学,内容涉及: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结构修饰和生物合成途径。这些工作虽然仍属于天然产物有机化学范畴,但需与药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紧密结合。我在多年探索后感受到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工作很重要,也很有趣!动植物和微生物应其生存竞争之需,会在特定时境以特有的方式合成有机分子。当今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诠释动植物和微生物是通过何种机制把各种各样的有机分子定量地构建出来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在基因、酶的精确控制之下,无需“高温”、“高压”等苛刻的反应条件即可把复杂的有机分子合成出来,而且“精确量化”(够用即止)。然而,破译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远比推导其结构要复杂,既需要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功力,又需要生物学,特别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现在,生物合成过程的精巧玄妙正为基于生物合成规律的仿生有机合成(biomimetic organic synthesis)奠定基础,从一个侧面促进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绿色化学等学科的发展。
在此,还需特别提及的是:我还有幸见到其他专业的兰大校友,如气象学家秦大河院士(国家气象局原局长)、生物学家舒红兵院士(武汉大学)、地学家陈发虎教授(兰州大学,注:2015年12月晋升为院士)等。他们的杰出工作进一步固化了我对兰州大学的深刻印象——西部明珠!英才辈出!我作为兰州大学的校友,对此感到特别自豪!
谭仁祥教授回到兰州大学开展学术交流
三、兰大有“风格”
据我观察思考,兰大培养的人才大致有以下几方面风格:
第一、善于思考。一个学者、一个干部、一个技术骨干首先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只有充分思考了,才能出思想。一个人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在思什么、想什么、怎么做、坚持到什么程度。只有经常在脑子里反复琢磨,不断探索,才能触及并解决一些关键问题,才会有比较重要的作为。在我目之所及的学术界,这些优良的素质在绝大多数兰大毕业生身上都能发现,很难得!
第二、甘于寂寞。因为对荣誉和利益考虑不多,宠辱不惊、盈虚随缘,故能静下来。找个问题琢磨琢磨,有几本书念念,有几件事干干,就很满足了,而且能够沉下去,一钻就钻得很深!这就是兰大精神,就是兰大风格,就是嚼菜根、做学问的意志和品格。因为菜根嚼得烂,所以学问做得深,即对科学问题分析拿捏得比较准,取得的成果和发现也更有价值。
第三、与人为善。做人做事,做人为先。兰大人总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支持。这十分利于兰大精神与风格在校外的广泛传播。兰大毕业的学生,到不同单位去或多或少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南京大学也有好几位教授是兰大校友,他们表现都不错。曾跟我在同一个实验室干活的兰大毕业生李卫东,现在重庆大学做学术带头人。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岳建民(已故院士陈耀祖先生的学生)、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刘吉开、中国医科院北京药物研究所的石建功(都是贾忠建老师的学生)等,则是顶呱呱的天然产物化学家。这些兰大校友的共同特点就是我刚才说的,一善思考,二喜静,三会做人、对人善。
王:您刚才讲的第二个是安静的静吗?
谭:对,安静的静。不静肯定不行,特别是做学问更要静,不静必生浮躁。浮躁就是浮和躁的组合体,因为“浮”所以显得“躁”,因为“躁”,所以沉不下去,“浮”就在所难免。反之,如果静了,就能沉得下去,就能感悟到问题的关键、科学的真谛。因此,我觉得这是特别值得继续弘扬的“兰大品格”。
四、愿母校更辉煌
王:您刚才讲的主要是兰州大学的教学情况,能不能请您谈一下科研方面的看法?
谭:第一点,要么顶天、要么立地。这是科技界的一句老话,意即科研工作要么瞄准学科前沿,要么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地处甘肃省省会的兰州大学,应该能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某些科技支撑和服务。坦率地说,兰州大学作为一颗“西北明珠”,能够为地方经济做一点贡献,这也是每个兰大校友很想看到的。但服务地方的成效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受让方的条件和基础,只有科学家的创新与企业家的创业“无缝对接”、高度互动了,才可能把先进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依我一孔之见,包括甘肃省在内的大西北地区有许多重要问题可让科学家大有作为。例如粮食问题:怎么利用好干旱的土地来产出粮食或经济植物(如中草药)就是个大课题。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是以色列,这个国家的自然生态环境无任何优势可言,但其干旱农业技术却在生存压力的趋使下发展得很好,处于遥遥领先的国际地位。再如资源环境问题:西北地区的地表虽然很干,但地下的宝藏可能堆积如山,如何发现并加以科学利用就是个好课题;西北的地质地貌很具特色,大量的地学之谜有待科学家去诠释。又如社会学问题:玉门曾是一座新兴的石油城市,我在兰大学习时,那里繁华得很。但现在随着石油开采区的迁移,玉门市人口急剧减少,城市发展陷入空前困境,给我们出了一道涉及产业规划、就业、住房建设等方面的社会学问题。这还使我联想到楼兰古城的消失,楼兰古城曾是西域的交通枢纽,在商贾云集的古代丝绸之路上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从而得以繁荣发展。但随着海上运输的蓬勃兴起,沿海城市发展了,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多个繁华城市逐渐走向了衰亡。可见,城市的繁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功能的与时俱进。因此,如何从具体情况出发,不断焕发城市发展新活力,就是一个利国利民的重要课题。我对兰大人文社科的学科不了解,但从玉门兴衰折射出的城市发展问题确实是个值得关注研究的“西部问题”。
第二点,事在人为。没有人才,特别是视野宽、判断力强、兼有容人之量和用人之策的领军人才,要想出大的、让世界瞩目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兰州大学已有一批杰出学者活跃在各自领域的前沿,对巩固提升兰大的学术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若能想出更多好办法再吸引一些高端杰出人才,则兰大整体地位还会快速跃升。
第三点,保持定力。兰大是一个文理兼长的学校,如何把特色打牢?看来还得从办学的客观规律出发,继续保持办学定力,固化亮化自己的办学特色。20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兰大,我很欣慰地看到兰大在这方面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办学方向,很有定力,特别是在投入不算多、人才规模不算大的情况下,还是能发展得如此好,堪称奇迹!当然,中国的科教事业已经出现了万马奔腾、群星竞灿的大好局面,兰大如何发扬优势、保持特色、再上台阶,还需要兰大人更为艰辛的努力。
王: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请您给我们留个言。
(谭仁祥教授题字:我以兰大为荣!愿母校更辉煌!)
【人物简介】
谭仁祥,男,汉族,1960年6月生,江苏盐城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科学基金。
1983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同校中药化学方向,获硕士学位;1986年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贾忠建教授),1989至1990年以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完成博士论文(师从F. Bohlmann教授),并由兰州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1990至1992年在兰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起在南京大学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导以及系主任、副院长、代院长、校长助理。2016年起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长期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的主题项目、重点项目等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群体”、“杰青”、重点项目等;发表SCI论文260多篇,部分研究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自然-通讯》、《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等刊物上,论文已被他引8000多次;主编专著4部;取得授权发明专利26件。先后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05和2007年各一项)、“Natural Product Report Lecture Award”(2007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年)等奖项。现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Natural Product Reports》等SCI刊物的(顾问)编委等。曾任国际天然产物发展协会主席、教育部第四、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生命科学学部学部委员,《中国抗生素杂志》主编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