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6月24日
地点:兰州大学档案馆
人物:潘鑫复
访谈人:王秋林
摄像:焦燕妮
文字整理:焦燕妮 黄飞跃
兰州大学建校有104年了,而始建于1946年的化学系今年也67岁了。我算是见证化学系发展的老人了(当然,相对于孟益民老师我还不算太老)。我可以肯定地说,化学系对兰州大学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还有一些运动,一些应该留存的东西早已找不到了。当时除了政治运动以外,还有生活上的困难,那个阶段需要生炉子,把一些旧的讲义之类的都烧了,非常可惜。“文革”的灾难就是这样子的,有些对自己有保存价值的东西,也没有考虑太多,明天怎么样不知道,也就是说,什么都没有规矩,让你去农宣队,你就得去,具体什么时间去,什么时候回来,都是未知的,说不定去三年五年,或一两年,没有规矩,过一天算一天,有价值的东西都丢掉了,再说那时候经常搬家,我印象中在学校就搬过四五次家。东西丢了,但有些事情却印象深刻,挥之不去。
服从分配到新疆
我是1954年9月入学的。刚入学时我们全班有七十几个人,算是大班,可是毕业的时候有些因为工作调动,有些因为休学,人数就没有那么多了,大概也就60个人左右。1958年毕业以后,我分配到新疆工作,在新疆待了五年。1963年调回兰州大学,到今年已整整50年,2006年正式退休。
1958年毕业分配到新疆,我印象中是8月15日,我们那一届全校分配到新疆的大概有30个人,大概每个班五六个人的样子。当时新疆不通火车,需要先坐火车到柳园(在敦煌附近,已经到戈壁滩上了),到了柳园后有一个汽车站,当时的汽车并不是现在的轿车,而是卡车,和部队运兵的车一样,很规范,大家背的行李,行李摆四排,中间背靠背,靠着卡车边坐人,就这样去新疆。换汽车去新疆要两三天,路也不好。对我们是因祸得福,当时在甘肃吃不饱,但是到新疆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可以吃面,而且吃饭基本不定量。
刚去就先分到人事局再分配工作。我先被分到化工厅,到化工厅后,我说我是学理科的,对化工不很熟悉。因为天然有机和药物化学相关,就又把我分到了卫生厅,然后我在那边筹办现在的新疆药厂。当时的领导大多是部队上的,有回国的志愿军,有野战医院的政委。去新疆的第二年,把我派到了上海,因为新建药厂需要招工,就去上海招工了。我们技术人员去上海招完工就去各个药厂接受培训,好像有上海三药,还有很老的药厂,比如信谊药厂。在上海招的人也在上海培训,大约一年后,我们就一起作为厂里的骨干回到了新疆,然后我又被调到了药品检验所。因为那边恰好与有机化学相关,领导就把我调到了药物研究室,我在新疆总共就待了五年就调回来了。
回校跟随朱子清
为什么调回来呢?历史的机遇。这是国家的大形势,经过反右,大家的生活很困难,也乱得一塌糊涂。当时中央想调整(政策),我们学校当时的右派朱子清在落实相关政策后,想要建立个有机化学研究所。当时考虑建所的成员有朱先生自己,还有黄文魁、陈耀祖。这几个人还不够,于是就考虑从我们班的同学中选,当时我们班上学这个专业的也就十几个人,因为方向比较偏,当时还不叫天然产物化学,叫植物碱化学(植物碱化学只是天然产物化学的一部分),刚开始调了一个我,还有分配到东北的一个同班同学。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东北同学所在的沈阳化工学院不放人,没有调成。最后就调了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程东亮,是北京药学院毕业的,毕业后被分到了当时兰州医学院的药学系。最后就落实了我们两个,就是为了成立这个研究所。记得当时调我还是经过教育部批准的。
周维善研究员来兰州大学讲学时与有机化学同仁在校园合影(1986年)
左起:李同双,潘鑫复,刘有成,周维善,陈耀祖,张自义,姜标
学科实力论高低
刚上大学那阵,化学系最强的是分析,其次是无机,再下来是物化和有机。为什么分析化学是最强的学科呢?一方面因为陈时伟(副校长)是物化的,左宗杞是他夫人(分析的),而且是化学系的系主任,在当时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有这个背景;另一方面左先生本身就是分析化学的权威,有这个平台支持,所以分析化学是最强的。当时全系,我印象中是七个教授。无机为什么比较强呢,无机当时有戈福祥教授,他是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成立中国化学会他可能是创始人之一,他在20几岁的时候(我从材料上看),在河南大学就当化学系主任了,所以说,无机也是(在国内)很有影响力的,“文革”前他还兼任了副系主任。
左宗杞不得了,虽然是个女的,不管是业务水平还是工作能力,她的领导能力、威信都是很高的,大家都是很服气、很佩服的,实际上她各方面的能力比陈时伟都厉害(有人这么说)。陈时伟为什么地位比较高呢?你想,解放前兰州什么条件?在那个年代,从沿海能到兰州来,这个不简单,他是老中央大学的,据说陈时伟、左宗杞都是曾昭抡的门下,或者是有关系的,相当于是曾的弟子辈。曾昭抡不但年长,在化学界地位非常高的,解放后,还当过教育部副部长,当时的政治运动被划到右派去了。戈福祥是从重庆到兰州来的。当时还有一个老教授,叫韦镜权,已经去世了,他是搞化工的,当时很有地位,有人这样说啊(这个我是外行,是听说的),他是作为高分子化学的老祖宗一样(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有待考证)。举个例子,就像咱们现在墙上的电灯开关的外壳,当时叫酚醛树脂(好像是韦先生研究的内容之一),现在看着很落后了,但是老一辈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起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算高分子化学的老一辈人。
有机化学的崛起
当时我们一个班60个人,分了四个方向,分别是植物碱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当时叫稀土)、石油化学。化学系实际上有机是最差、最弱的。当时还没有教授给我们上课,给我们上课的有一个副教授,叫刘嘉曾,还有谁我记不清了。谁来了以后有机变得最强了呢?朱子清和刘有成。我印象中他们是1955年来的,因为我1954年入学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来。他们来了以后,除了他们本人以外,朱先生还带了两个大弟子,黄文魁和陈耀祖,从上海复旦大学带来的。刘先生是从美国回来的,当时的研究方向是自由基化学。因为刚解放的时候国内年富力强的专家比较少,他们都是有些影响力的教授,到了兰州后就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很多人就慕名从上海、北京前来报考。当时黄文魁、陈耀祖还都是讲师,还没有资格带研究生。
刘先生回国的时候也就三十几岁,他有留学背景,那个时候很不简单,尤其是他们那一批刚解放就回来的影响力就大了。朱先生贝母植物碱的工作是在上海做的,但是颁奖的时候他已经在兰大了,当时自然科学奖化学方面我印象中有三个奖,其中一个就是他的。那个时候能拿个自然科学奖太不容易了。朱先生是贝母植物碱研究课题的学术带头人,他指导助手开展研究,印象中有黄文魁,还有在上海有机所的黄文魁的师兄,叫陆仁荣。朱先生的贝母植物碱研究,并不是新工作,他早期就在做,有些积累,最后获得了成功。
要历史地看待贝母植物碱的研究工作。如果现在看这项工作,说实话研究生都能做。但在当时就很了不起。朱先生因此1956年应邀参加国际植物碱会议,开会好像是在德国,开完会以后被邀请去匈牙利和苏联讲学,当时他的地位非常高。因为他本身在兰大,因此兰大有机的发展他们这些人功不可没。
我听我的老师黄文魁说,朱先生早年在北平研究院药物所待过,抗战期间还当过代理所长,他原来是中央研究院化学所的,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交大,后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交大的理科全部调整到复旦,工科全部调整到浙大,化工放到浙大,化学就放到复旦去了。
陈耀祖原来就是浙大毕业的,浙大的化学也合并到复旦去了;陈耀祖的资历要比黄文魁老一点,黄文魁还没毕业,陈耀祖就已经是助教了。陈耀祖是浙大毕业的,黄文魁是交大毕业的。有一次在南开大学开全国化学会,朱子清领着这两个人就去了,去了以后陈耀祖、黄文魁就被叫到北大作报告,这就是影响啊,当时国内的最高水平,当时就是传奇吧。
朱子清带着他们两个到清华、北大去,到了那儿,朱子清就去拜见自己的老师,当然后面的徒孙也得给他老师鞠躬,他的老师在学术界很有名,叫张子高,是个老清华,所以后来清华有机很强,一直到现在。西北这地方很落后,刘先生和朱先生,一个从美国回到北京,一个在上海,后来又都到了兰州,他们凭借自己的影响带来人不说,还带动了很多人,比如北大的邢其毅、张滂(都是中科院院士)等,都到兰州不止一次,他们都是一辈子的深交,能把他们请来都不简单。就像江隆基到兰大后才能请得动人来,没有他,别人未必会来,所以说有机的发展很大一个原因取决于他们。比如说评个奖,申请个基金,这些老先生说个话起很大作用的,后来的许多人都是靠他们的声望和背景吸引来的。很多时候我们参加有机化学会议都是前三名,不管物理有机、天然有机、有机合成、有机分析,只要一看是兰大的,参加会议的人的数量和文章的数量、质量都是前三名。一直到今天,不是有机人夸有机,(兰大的有机)在国外都很有名的,现在国内主要高校的有机化学骨干很多都是兰大毕业的,有时候评奖评基金评委几乎三分之一是兰大或兰大培养的。据说是去上海有机所考研究生,人家说兰大的免复试,这大概也是对兰大化学系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信任吧。
学生成功感欣慰
我没细算过,估计我带过的研究生有将近一百人(七八十估计有了),现在想起来就比较高兴和欣慰。我组里的学生现在在美国的就有超过二十个。早年回国的姜标算特别出色的学生之一,他曾经是上海有机所的所长(现在已经不是了),但他不是院士。这个说来话长,年轻人各人有各人的做事风格,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做派,他没有申报过院士。
姜标博士毕业以后就去了美国杜邦,回来以后就在上海有机所,干得很有成绩。当时很不简单,搞应用开发搞得很好,他没有业绩怎么当所长呢?他从所长(岗位)下来以后就去了上海高等技术研究院,据说去当了副院长,这个新建的机构偏重应用、偏重创新,据说投资了几百个亿,现在主要在这个单位,有机所那一摊子也还在。
上海有机所原来有个厂子好像现在是上市公司了,姜标是董事长。说实话,这人当领导是好领导。
潘鑫复(左)与博士研究生姜标在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楼前合影(1985年)
我工作期间一共发表了大约300篇文章,主要都是靠学生做的。化学系目前这些声誉,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包括现在,在外面工作的好多都是兰大的,还是化学系的,主要都是靠他们在传播。这方面你可以联系田元聊聊,他很热心,为人处世非常好,年龄不大,从我这里毕业后去了香港中文大学,后来就和李卫东一样去了哈佛,在E. J. Corey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那里做博士后,李卫东也是E. J. Corey的学生。
参与筹建“国重室”
1964年是“文革”前期,当时是搞“四清”,我们去了临夏。当时兰大带队的是江隆基,然后就到临夏各个县分工作队,当时还有一些学生也分到队里,回来以后就到农宣队。后来“文革”就开始了,没有时间,所以不可能去做什么。你别看成立了有机化学研究所,什么都是好的,但是不能静下心来工作。所以说实话,我真正开始工作还是从国外回来以后。我1982年9月份去了澳大利亚,待了两年零一个月。回来以后,参加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我是“元老”之一。当时参加筹建的人谁牵头的我说不准了,起码我知道的有周耀坤、李笃,参与的人有邓自修、贾忠建、刘有成等等,这都是参与筹建的。这是国家第一批要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计委牵头的。我当时在国外。这个和现在一样,需要写报告,最后要国家评审,当时觉得不简单,没想到现在这个影响力这么大。当时全国化学三个所,南开元素所,咱们这里一个,上海一个,好像当时很不容易,是我们国家第一批,是1985年通过的。这么多人参加,谁来当主任?当然是大腕了。当时看法不一样,但是最后是刘有成。为什么叫应用有机重点实验室,就是沾了应用两个字,主要是为了争取,是个策略,但实际上名不副实,没有应用,就是基础研究。当然刘有成最有资格当主任,因为他是院士。所以最后他是主任,我是副主任,我回国后就参与筹建。
厚积薄发化学系
重点实验室对整个学科的发展是一个飞跃。首先他是一个国家级实验室,第二是经费有保证,第三是基础设备有保证。400兆核磁当时就有,刚开始从国外来了五台,兰大就有一台,当时是最先进的。有了这个东西,工作很快就起来了,水平也提高了。有了这个仪器,各个单位就派人到国际上去培训,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才。当时有个程金龙,北大来的,他是学波谱的,来了就得心应手,是个专家,水平很高,他来了整个工作上升很快。
我们那个时候拿个基金都不可想象。1985年回来拿了一个面上基金,三年你猜多少钱?才四万块钱,这还算高的。现在面上都三四十万,所以整个重点实验室确实不容易,当时渠道不同,资金又少,有时候出个差都没钱。那时候评审,现在叫评估,A咱们是拿不上,能拿个B就不错了,有七八十万。所以说重点实验室很关键。那个时候是四年一检查,当时我的想法是成绩不奢望,起码不出问题,稳中求进,化学系的老底子不能乱了,不能退步了。
化学系资料楼的建设是我在任时建议的。当时上面冲应用有机重点实验室给了一笔钱。当时的主任是刘中立,钱虽然不多,但要干点事情也很难。我想建个资料楼,最容易见效,花钱少。作为一个系有个资料楼是了不起的,我作为系主任,坚持把钱花在了资料楼上。资料楼嘛,藏书,大家上自习,有个活动的地方。当然现在看可能没多大用处,都是电脑查询。当时很困难,系里搞个活动都没钱。(李)恒滨花了很大的力气,成立了爱华公司,十四间房子,当时十四间房子,收入还是不错的,把化学系的福利都解决了。公司成立了,我是法人代表。
对化学系,大家都是有口皆碑的。虽然经过这么些运动,确实风险也不少,但是在那个年代,化学系没有折腾,或者说折腾得少,都是一家子,基本上比较团结,人气比较好,很不容易。
几十年说完就完了,老同学们还经常一起活动,现在也都八十岁左右了,现在谈起来,还感觉和眼前的事情一样。
写给兰大:团结奋进,求实创新。潘鑫复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四日
【人物简介】
潘鑫复,男,汉族,河南洛阳人,1937年3月生,有机化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63年从新疆药物研究药品检验所调到兰州大学,1982—1984年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化学研究院做访问学者。先后任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化学系主任兼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天然有机化学及有机合成化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天然产物合成方面的成就,受到国内外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后,作为“三尖杉酯类生物碱合成研究”最早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参与并实现了五种具有抗癌活性的三尖杉酯类生物碱的合成,主要成果处于当时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先后主持并完成了“油菜甾醇内酯及其类似物的合成”、“赤霉素的化学研究”、“美丽红豆杉A及B的全合成研究”、“多氧芳香型三环二萜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黄酮木脂素的全合成”、“1,4-苯并二氧六环木脂素的不对称合成”、“具有生理活性黄酮木脂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鬼臼毒素类手性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不对称催化[3+2]成环反应在前列腺素类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和“六氢二苯并吡喃类天然产物Machaeriol A-D, Machaerdiol A-C的合成研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80余篇。主要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5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