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档案馆 > 萃英记忆>校友记忆

【萃英记忆】大师立圭臬,后学更奋强——郭庆祥教授关于刘有成先生和兰大化学学科的回忆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04-11   字体大小T|T

  时间:2014年6月19日
  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文简称科大)
  人物:郭庆祥
  访谈人:王秋林
  摄影:红叶
  文字整理:红叶

刘有成是一代宗师

    王:郭老师,您好。你跟随刘(有成)先生多年,您对刘先生怎么看?

    郭:刘先生是一代宗师。

    刘先生早年去英国读书,在英国拿到博士学位以后,去了美国做博士后研究,1954年回到国内。据刘先生回忆,他们是乘船回来的,船开到夏威夷时,船长把他们叫到办公室一个个谈话,船长说:“你们现在如果想留在美国,就可以在这里下船;如果执意要回去,离开了这里就不能回来了。”他们都没有下船,都回来了。他们的这种爱国情怀,对国家的责任感,对新中国的认同和报效国家的决心,非常可敬。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先生)回到了国内,然后又服从教育部分配,来到兰州大学工作。

    那时兰州大学还在萃英门。我听一位老师说过,当时的实验室用水都要到黄河边去打,可见条件之艰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刘先生还是组织研究力量,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到“文化大革命”之前,刘先生在有机化学这个领域里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文化大革命”中,刘先生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文化大革命”一结束,刘先生就带着一些年轻老师到兰炼、兰化去调研,到生产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然后再回来研究。很快就把实验室建立起来了,工作也开展起来了。后来和其他老师共同努力,很快就把兰州大学的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发展到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更名为功能有机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这一段时间里,刘先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兰州大学的有机化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这跟刘有成先生、朱子清先生、黄文魁先生、陈耀祖先生、贾忠建先生、李裕林先生、刘中立先生他们当年的贡献分不开。现在有一批年轻老师也成长起来了。像涂永强老师,还有其他教师,他们做得很好,基础也很牢靠。

2001年2月,时任甘肃省省长陆浩同志到合肥开会,利用会议间隙看望刘有成先生

  王:好像1980年代的时候发表的文章就特别多。

  郭:是的,曾经一度兰州大学化学学科发表的SCI论文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当然,对这个排名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也是一个过程,是中国的科学发展经历的一个过程。一开始,(国内)很少有文章在国际上发表,到后来有比较多的成果进入到国际科学家的视野,需要有这样一个过程。当初有好多高校都很重视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当然现在我们已经回归到一个理性的认识上面来了。还是强调工作的原创,强调工作本身的水平,本身的影响力。刊物不是主要衡量的标志。总的说来,好的刊物发表文章的难度比较大,所以,一般说来,工作比较差的时候也发表不到好的刊物上去。国外一些老先生他们不太在意文章发表在什么刊物上,而是看哪个刊物合适,就往哪个刊物上投稿。我想这应该是一个理性的科学态度。好的工作发表在好的刊物上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兰州大学这些年还是不断有好的文章在国际一流的刊物上发表。

刘有成先生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马库斯教授(前排中)合影(1996合肥)

我们都得益于兰州大学的培养

  我在兰大先后20年,在那里读书,毕业以后出去工作过两三年,考研究生回到兰大,之后又留校工作。在我的学术生涯里,兰州大学对我影响很大。她是我的母校,兰州大学的学风很好,师生非常实干,朴实,不空谈,都是在实实在在地做工作,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会去夸夸其谈,老师真的都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大家对教学、对科研都是一丝不苟的,追求卓越、治学严谨,在我读书期间给了我非常好的熏陶,非常好的教育。兰州大学在国内的声望和在国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现在很多的学校、很多的研究单位都有兰州大学的毕业生担当重任,做学术带头人,并且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大批这样的人,从南到北都有。我们都得益于兰州大学的培养,受到很好的教育。非常感激母校的老师,感激母校的管理层给予我们这种全方位的培养。

  我经历了好多老师、好多领导,他们在系里边都非常出色、非常优秀,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那时候化学系办公室就几个老师,但他们却负责着较多的工作。像马环献老师,石玉英老师等,几个人就把系里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兰州大学教给我们的这种踏踏实实的严谨学风,使我们受益终生。

  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单位,每一个人都是教育工作者,包括学校各个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包括服务行业的、支撑行业的人员,都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从一个学校毕业,这个学校就在他的内心打上了烙印,任何时候都会有影响。所以,碰到兰州大学的校友,一谈起来,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认为我们那些年在学校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都非常怀念母校,怀念学校的老师、领导、工作人员。

兰州大学化学系1978级研究生毕业合影(1981)

  王:您一直就跟着刘先生,刘先生对您也有一定的影响。

  郭:是的,刘先生做学问非常严谨,一丝不苟,对我们影响非常深远。他是言传身教。就是签个名,写个字,他都是一笔一划的,非常认真的。我们很多的东西都没有学到,我们这一代人在很多的方面都不如他们。他们给我们的一些教诲,一些影响,我们还没有完全继承下来。

希望母校发展得更好

  王:您在兰大20年,在科大20年,您感觉兰大和科大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郭:科大和兰大当然大部分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文化上有差异。兰大是一个老牌的、传统的大学,教育部下属的大学。科大是一所科学院下属的大学,是科学院建立的大学。建校的背景上有一些不同。兰州大学是一个全科的、文理法医都有的综合性大学,科大主要是理工,还有一些理科背景的人文专业。所以在学科构成上有一些不同。在风格上也有一些区别。兰州大学崇尚学术,严谨、质朴、厚重;科大这里是活跃的、创新的文化比较突出,比如评选全国十大科学新闻,科大的成果经常会入选,这是科大的强项。管理上科大是受科学院影响。科学院当年筹建这个学校的时候,也是国家的需求,为“两弹一星”培养人才,比较注重培养出来的人,在国防领域里边、在尖端领域里边发挥作用。科大属于东部,受上海、南京等地方的影响多一些。我们兰州,根据整个国家发展的部署,属于西部大开发,在这样一个战略规划里边。所以东部比西部改革开放要早一点。所以,从观念上,从办学的条件上,多少都有一些差异。总体上由于东部的经济发展要优于西部,地域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总的来说,希望我们的母校发展得更好。我们也愿意为兰州大学的发展出点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王:现在有没有和兰大的合作?

  郭:现在也还是有一些联系,和化学学科的老师们还有一些沟通。在专业领域,兰州大学的工作做得很好,我们还是给予坚决的支持。学校的声誉就是由她的毕业生创出来的。兰州大学的毕业生在全国各地都做得很不错,都很好的。比如说,基金委的有机化学评议组开会,一看,好多都是兰州大学校友,是兰州大学的毕业生。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王:您从兰大出来看兰大,在化学这个领域,兰大化学能够达到怎么样的程度?

  郭:从管理方面,学校对化学学科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对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有机化学方向乃至整个化学学科,还是很重视的。我认为每个学校都有她的重点学科,有她突出的领域。兰州大学的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还是发展得很好的,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学校有这样的部署,让一些好的学科发展得更好,然后带动其他学科一起发展。总得有个带头羊。无机化学发展得也不错,像刘伟生他们做得很好;分析化学整个在交叉,过去传统的分析,现在由于仪器的发展,传统的好多方法已经被仪器代替了,分析化学方向的很多老师已经和生命科学结合,跟物理化学结合,跟材料化学结合,这样去发展。学科交叉还是蛮重要的。

郭庆祥出席澳大利亚墨尔本亚洲-大洋洲绿色可持续发展化学会议并作大会邀请报告(2011)

  总的来说,我觉得兰州大学要进一步发展,还是要靠人才。科大有很多在全国、在世界上有影响的领域,都是引进人才的结果,直接结果,或者间接结果。所以,我的希望就是,我们兰州大学要千方百计引进一批高水平的、高质量的人才。这是发展学校、发展学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和涂永强老师、王为老师都聊过,兰大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人才是本。刚才不是讲刘先生嘛,刘先生到兰州大学,兰州大学的物理有机化学就起来了,几位老先生把兰州大学的化学就做起来了。现在道理是一样的,再有一批年富力强、非常能干的教授进来,进到哪个学科哪个学科就会长起来。

  王:非常感谢您的讲述。

【人物简介】

  郭庆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7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79-1982年在兰州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1986年至1989年,赴美国田纳西大学作访问学者,研究自由基正离子的结构和反应活性。1994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历任国际学术刊物《Journal of Inclusion Phenomena and Macrocyclic Chemistry》编委,《化学学报》、《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编委,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副主编,亚洲-大洋洲环糊精科学学会副会长, 亚洲-大洋洲绿色可持续化学学会学术委员会成员,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纤维素化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科技大学教育部理论化学和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物理有机化学,绿色化学和生物质能源。在有机自由基反应机理、自由基离子的结构与反应活性、环糊精的分子识别、绿色化学、生物质能源等方面承担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任务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多篇, 其中“有机化合物化学键性质的理论研究”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7),“物理有机化学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8)和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奖(2015)。多次获教育部大学生“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