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萃英记忆工程”实施以来,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支持,也引起了部分青年学子的浓厚兴趣。在此背景下,由档案馆指导监督、学生志愿者具体负责,“萃英记忆工程”之“青春档案”子项目得以开展。述往事,思来者,“青春档案”通过口述访谈的方式,记录我校2016届优秀毕业生在母校的学习、生活经历及心路历程,延伸学校档案工作触角,构建属于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档案记忆。身边人,身边事,相信会引发广大学子的思考与共鸣。
拍摄时间:2016年3月27日
拍摄地点:医学校区杏林楼
人物:别磊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1级临床10班)
访谈人:张虹 (第二临床医学院2013级临床10班)
摄像:张虹
文字整理:张虹 任丽臻
张:别磊同学,你好。我是兰州大学档案馆“萃英记忆工程”的志愿者张虹,我们正在开展“萃英记忆工程”的一个子项目,叫“青春档案”,是以视频音频的形式记录应届兰大毕业生在母校的学习生活经历。你是2016届校级优秀毕业生中的一员,请你给我们讲述一下你五年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别:大家好,我叫别磊,来自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现在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五学生。
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别:说起大学这五年,我觉得确实有很多愉快的经历,具体可以分成学习和生活这两方面。生活上,我觉得第一年我在榆中的时候过得非常开心。当时刚来大学,还保持着一种新鲜感。我记得“五一”的时候我们班一起去兴隆山,兴隆山那个地方跟榆中校区的环境还不太一样。当时大家一起爬山,野外烧烤,玩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十点多钟,用手机打着灯光骑着自行车回去,到宿舍以后还不想结束那个过程,现在想起来还是非常有滋味的。
2012年在兴隆山举行的班级活动,别磊前排左四
学习上,我觉得主要是搬到了医学校区之后,我们就开始了正式的医学生的课程学习,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杏林楼和精诚楼。大二的时候,有一门课程叫人体寄生虫学,寄生虫学实验课是在周五,衔接周末,所以每次上那个课大家都很开心。有一次上课内容是链状带绦虫,有一个同学说,这个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外形好像面条啊!他说完以后我们都觉得很恶心,但是又有一个同学说,“越说这个恶心我就越想去吃”,于是下课以后我们全班就跑到一个面馆里,集体去吃面条。现在想起来真好笑!
距离我们离校时间也不远了,回想起来,我觉得可以过滤掉一些不愉快的记忆,留下来的都是一些很珍贵、很美好的事情和人物。大学里我参加过的几次外出活动蛮有意义。大三的时候,我参加了基础医学院的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去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调查当地的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制造,还有出售流程。时间是2014年,那时岷县地震刚过去一年。我们从兰州西站坐汽车到岷县,一路上觉得风光还挺好的,有山清水秀的感觉。到了岷县之后,地震的痕迹还能看到,但是我觉得当地人民的生活还是比较安康的。在岷县,我们参加了低一级学弟学妹们组织的一个活动,接触了一些当地的农民和采购商。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些兰州市以外的自然景观,还了解了一些药物从生产、加工到出售的知识。整个活动历时大概一个星期,感觉跟校园生活蛮不一样。
我比较喜欢体育运动,参加的体育运动也比较多,有网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等,我觉得在球场上不仅可以调节一下紧张的学习生活,还可以结识不少朋友,这其中有的朋友已经毕业,但是我们还保持联系,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我大学的一个非常宝贵的经历。
张:我记得学校里曾经举办过一次“青春杯”网球比赛,你好像得了两个第一名!
别:对。
张:看来你不仅仅是喜欢网球,球技也非常棒!
别:我觉得人还是需要一个兴趣爱好。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概是在初一初二的时候,我开始接触网球,但是真正在大学这段时间,开始集中时间参加训练和比赛。这段时间里时间最宽松的应该就是大一了,而且大一在榆中,硬件设施比较好,也结识了很不错的球友。到市区后大家的水平也更高,所以平时周六周末没课的时候我们都会去打球。正好那个时候学校举办了一次活动,我就报名参加了,能够得到第一名,我觉得也算是对我前期的一个肯定,挺开心的。
有一些运动项目除了能够锻炼自己,还能够帮助别人。去年十月份(2015年10月)康宝莱集团举办了一个公益活动,要求绕跑黄河一圈(注:市区内),如果完成这个活动的话,康宝莱集团就会以(参加者)个人的名义为听力障碍儿童捐一百块钱。当时我上研究生的事情基本上已经稳妥了,我觉得我有精力为公益尽一份力,所以就报名参加了。当时我们学校报名参加的人挺多,大家都有这样一份爱心。
张:你们班是优秀班集体,你又当了五年的副班长,请介绍一下你对班级建设的看法。
别:我们班在班级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我觉得要归功于我们的班长还有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多元的班级。刚来这边大家可能会觉得互相之间有一点不同,但是大家都在努力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我们班这五年也都过得很平和,大家关系也都比较友善。其实我们班平常活动不多,虽然说不是经常黏在一起,不是属于你侬我侬的那一种,但是一旦有班级聚会或者集体活动大家都会拧成一股劲,像一学期召开一次的班会或一学期举办一次的外出交流、聚会这样的活动,每一次大家都会参加,一个都不会缺席,也都玩得很开心。说起班级荣誉的话,我们班在大学最后一年申请了兰州大学的优秀班集体,并且很顺利地拿到这个称号,我觉得这是大家的功劳。现在大家都在忙着联系自己的学校(注:读研)或者工作,我们也会更加珍惜大家在一起的这最后一段时间,这是我们班级的集体回忆。
参与科研,思维成长
张:最近我们学校的创新创业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你也说一下你的校创、科研经历吧。
别:我在大二国庆节的时候加入了循证医学小组。当时是在一个研究生学长的带领下,做一个有关一种中药的不良反应的课题,并且申请了基础医学院的创新创业项目。我们最开始想做一个系统评价,但是由于精力、能力各方面没跟上,所以就降了一个档次,改成了一个综述,历经两年的时间结项,在一个国内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后来还申请了一个第一临床医学院的社科类项目。其实我觉得本科生做循证医学,在实力、水平上还是有限,但是我觉得有助于锻炼大家的科研思维,对开阔眼界还有以后再接触科研是非常有帮助的,我觉得这就是做循证的主要目的。
张: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就是说大家参与循证医学的热情很高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循证比较容易发文章,都是冲着这点去做循证的,那你是怎么看待这种想法的?
别:其实我觉得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他们有这个想法也没错。大家都有自己的一个规划,也都要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循证医学确实不需要实验条件,在信息充足的条件下相对容易发表论文,而且一旦发表了论文对于自己以后无论是考研、保研或是参加工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一点我觉得无可厚非。但是我个人认为医学一方面是临床技能的锻炼,另外一方面是临床思维的培养。如果在本科阶段就能参与到我们学校循证医学中心的课程培训中,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掌握一些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包括撰写论文的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技能还可以再学,但是思维的培养一旦错过很可能以后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我个人认为重心可以稍微地向思维的培养方面转移一下,当然如果有些能力很强的学弟学妹可以两者兼顾的话会更好。
张:一般的校创都是半年就结项了,为什么你们做了两年呢?你们是怎么做的?
别:我们的项目从开始做到结题是半年,但是从我们开始申请项目到正式的结果发表是两年。半年时间的时候,我们有了一定的初步成果,也顺利通过了学院的终期答辩,但是我觉得既然我们做了这个项目,就不能辜负带教老师还有学院的一份心意,就应该善始善终。所以我们用剩下的时间完善它,把它做好,直到最后发表论文,整整两年。在这期间我们也有过被退稿的经历,也反复修改过我们的论文,还是挺麻烦的。但是最后我们成功了,发表了文章,这个过程还是很值得。
第二个项目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的。从前期的问卷设计到分发问卷、统计数据结果,再到整理数据论文,这个时间本来就很长,结项的时候我们只是把结果统计出来了,有了数据也就通过了项目审核,但是论文都还没有整理,我们也觉得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就要善始善终。最后发表了两篇英文摘要,还撰写了三篇中文论文,目前正在投稿中。所以我觉得科研结果当然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但是如果能够脚踏实地地经历这个过程,这期间也会有非常多的收获。
张:那么具体说来你从两次校创中收获了什么?这对你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别:循证医学这门课正式开课应该是在大四上学期,所以大二的时候我是不了解循证的,但是参与了循证医学这个项目以后就觉得它能够激发一种我的主观能动性。我会自己去思考,我应该怎么去查资料,网上的各种中文、英文数据库该怎么用,我该怎么使用我们学校的电子数据库以及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在搜集资料这一块儿我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高,包括如何提取资料、筛选信息、整合资料,再发表论文。毕竟我那个时候也没有正式地接触过这些课程,所以这一系列过程还是走得很坎坷。但是一些常识,无论是询问师兄师姐也好,网上自己百度或者说问一些过来人也好,我都内化了很多东西,然后觉得自己走过了这个过程,还是有一定的收获。我觉得当时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能通过关键词搜索出我需要的目标文献。
第二个校创是一个社科类的问卷调查。当初我们觉得问卷调查很简单,就随便问几个自己关注的问题,然后ABCD大家一选,最后一统计就好了,其实不是这样子的,它会涉及到很多其他的问题。你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每个选择题的阳性结果、阴性结果和中性结果的比例,你要分配合适,还有在每一部分你都要设计出另外一个题目,相当于测试一下被调查者的诚信度,看他是否是认真答卷。最后到数据的统计,我们用了SPSS13.0,这个软件我以前也没有接触过,最后是在网上自学的,相当于培养了我一个自学的能力。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偏专业英语的能力培养。
张:你在大学里面的这些科研经历,在你的保研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别:校创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说实话本科生的水平确实有限,但是校创是一个平台,可以培养你的创新思维,培养你一种关注前沿动态的眼光。当时我们参加夏令营的时候,看了很多其他学校的情况,我们就觉得发表高端论文甚至是SCI的人其实并不多,但是很多导师介意的是你是否接触过科研,是否有这样一种科研意识,我觉得我们学校开展校创的目的的重点可能也是这样。所以说我觉得无论是国创还是校创,大家都应该去申请一下。
为学做人,师恩难忘
张: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确实会给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都很感谢老师,那你在大学里有没有印象特别深的老师呢?
别:我接触过的老师很多,他们给我们传输各种知识、学习方法还有一些做人的道理。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有三个,基础医学院有两个,第一临床医学院有一个。
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刘昕教授给我们教病理生理学,这位老师可能大家都认识。她给我们讲课的时候一般都会先把生理的知识梳理一遍,然后再通过视频、动画等一些非常生动的方式再给我们把病理生理的知识串讲一遍,特别的详尽,也很浅显易懂,我觉得一个教授能够做到这一步是非常不容易的。她上课会提问,所以大家上课都比较紧张,而且基本上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上来,但她一般都会非常谅解,之后再自己给我们讲一遍。她曾经举过的一个例子我至今印象都非常深刻。她说当时碰到一个呼吸性碱中毒的病人,她用一个A4的纸罩住病人的面部,结果这个病人的病情就好转了,这个例子我一直记得特别清楚。直到我们大三大四的时候,我们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蹭一蹭她病理生理学的课,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好老师。
另外一个老师是病理学教研室的张建刚老师。他主要给我们讲病毒性肝炎那一块的内容,我记得他是课程讲得比较简单,只是跟我们梳理一遍一些应该重点关注、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更多的是给我们一些方法上的指导。有很多医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在走廊里大声朗读、背诵,其实当时我也是这样的,就觉得医学是要硬性记忆的,只要你花足够多的时间应该就可以了。但是他就纠正了我们这样一个观点。他说医学是要记忆跟理解结合在一起的,他提倡我们默记,不要去大声读,毕竟从语言到思维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耗费的精力还是比较多。我听取了建议,也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他还建议我们无论是找工作也好,考研也好,出国也好,都要往更高的平台上走。当时我就觉得张建刚老师给我们传授了很多的正能量。他还是我们学校出名的帅哥老师,也有很多女同学慕名去蹭他的课。后来我在参加创新创业的时候,遇到一些理论上的问题都会去找他,他也总是非常热情、非常慷慨地给予我们指导,所以我非常感激张老师。
我们在大三下学期转入了第一临床医学院。那个时候就碰到了老年病三科的张艺老师,她是副主任医师。第一次接触她是她带我们诊断学课,讲的是肺部体格检查那一块。上课的时候就觉得她讲得非常生动,包括一些velcro啰音,湿、干啰音,她用自己的衣服模拟声音。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老师非常有创意,在大四申请创新创业的时候我们就找到了她,在她的指导下申请了一个人文社科方面的题材,调查我们学校的学生对科研诚信的认知。张艺老师是临床医生,比较忙,但是每当我们去科室找她或者电话联系她的时候,她都会抽出时间,给我们各种指导。最后我们整理了两篇摘要,在她的指导下,发表到了一个国际的伦理学会议上面。因为我们投的是国际会议,所有的文章都是英文的,所以通过这次项目我觉得自己的英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就是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三个老师。
张艺老师(右一)为哮喘患者义诊
离校在即,感激实多
张:经过这五年的兰大生活,你觉得你对兰大的态度有没有什么变化?第一次看到兰大你觉得兰大是什么样的?
别:变化太大了!我报兰大的时候不知道这边是什么样子,因为我也没有来过兰州,没有到过西北地区。当时对甘肃的第一印象就是旅游,觉得有莫高窟,有月牙泉,就是一个挺好的地方;兰州大学是985、211,所以我就报了兰州大学。但是我并不知道第一年在榆中。当初刚来这边的时候我是从武汉一路坐车过来,穿过郑州,到西安,然后再到甘肃天水,再到兰州,这一路的环境变化挺大的,当时就觉得这跟我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啊!最后我到了本部,人家说,你们本科生在榆中,然后我们又颠颠簸簸一个多小时到了榆中校区。到榆中之后就觉得,哎呀,这所谓的大学城怎么是这个样子?想象中的大学应该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我之前去过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所以去了榆中校区之后我就觉得有点失望。但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承担下来,要为自己的选择努力,所以慢慢地我就自己调整心态。当时我就觉得,既然已经来了那就好好学吧。其实我失望了大概只有两天,然后就开始军训了。军训的时候大家都在一起,很开心,所以从第三天开始,我就很喜欢榆中了。我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虽然榆中远离市区,但是我觉得无所谓,我觉得市区繁华跟我没关系,榆中清静有清静的好处,要打球有打球的地方,要上课有上课的地方,设备也非常完善,在榆中的生活、学习也都非常规律。那个时候也没有参加创新创业的项目,也没有考研的事,也没有找工作的事,过得很开心。
我们在榆中生活了一年,最后要离开的时候我就特别舍不得榆中,我觉得那是一个真正有青春的地方。我们来医学校区之后,可能大家都觉得我们来兰州了,我们来市区了,我们成为了城里人,我们可以真正地开始城里的生活了。但是我反而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医学校区相比榆中校区有点小,而且周围都是高楼林立,那么高的楼把兰州大学医学校区封在这么一个局限的环境里,有点压抑。但是来这边之后,我开始接触到我们的师兄师姐,他们都是非常有目标非常有追求的人,晚上都会上自习,周末都会有自己的规划,参加一些创新创业项目,或者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考试。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我也应该在自己的学业上努力一把,所以我从大二开始就认真学习。付出了就会有回报,确实蛮不一样的,学习成绩比大一的时候好了很多。我觉得努力学习应该不仅是对你学习能力的一个提升,对你的意志、品质包括学习方法也都是一个锻炼。你能在这样一个相对枯燥的环境中坚持下来,如果还能从中找到乐趣的话,你就是非常优秀的。
到市区之后,大一的那种虚浮感也慢慢地沉淀下来了,就觉得在这样一个真正有医学氛围的环境中,应该提升自己的能力。到了大四大五,我们转入了第一临床医学院,开始真正接触病人。有人会说现在的医患关系不好,病人很难打交道,但是我觉得还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如果说真正能够平等地、坦诚地去沟通的话,大多数人还是挺和善的。
张:关系不协调的只是少部分人。
别:对,所以说就是从一个学生的角色,慢慢地向一个医学生,甚至是向一个实习医生过渡。到了去年(2015年)暑假的时候,我们开始去外校的夏令营,去外校交流,那个时候眼界也更开阔了。我们去外面学校会遇到很好的学校的学生,比如华西、湘雅、华科、中山等等,但是即使别人的学校实力比你强,我们也从来不会觉得自己的学校哪儿不好,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不能从一开始就认输。我们走到了外面,就代表着兰大的一份脸面,所以我们在外边很维护自己母校的形象。最后我申请到了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胸外科继续研究生学习,到现在距离校还有不到三个月了,一方面我是不舍,但更多的还是感激。
认识自我,冲刺理想
张:你是专业型硕士,那么你现在是如何看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别:现在卫计委跟美国接轨,从我们上一届开始,这个制度就已经确定了。基本上本科毕业以后,要么是直接以本科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么是上专业型或者学术型的研究生,我觉得是各有利弊的。以本科生身份参加规培的话,工资会相对高一些,而且它计入工龄,基本上三年规培下来,再有两年就可以从住院医师升到主治医生。专硕的研究生也可以规培,当然工资就没有人家本科规培的工资高,因为你还是研究生,没有岗位,基本上每个月一千元左右,它的好处是毕业之后可以拿到四个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职业医师资格证、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所以你会有研究生的学历,但是你错过了研究生该培养的科研思维,这方面你就会欠缺一些。学术型的也好,在实验室里面过着真正的研究生的生活,可以做实验,但是出来之后还要再规培三年,时间周期会长一点。我觉得关键看自己的想法吧,每个学生都不一样,就看自己着重关注的是哪一方面。如果真正是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我觉得这三种都挺好的。我自己是考虑了很久,觉得专业型的还是更适合我。
张:你对自己的未来有没有什么展望?
别: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学习环境和方法都不一样了,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我就希望我能更快地融入到这个角色中,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后我可以上博士。
张:作为兰州大学2016届的优秀毕业生之一,你对母校和学弟学妹们有没有什么想说的话?
别:我觉得在兰州生活的这五年是非常有意义的,是值得纪念青春的五年,我希望我们兰州大学可以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也希望学弟学妹们可以珍惜在这里学习的机会,以后能有更好的前程,将兰大的声誉传播出去,希望兰大和我们的学弟学妹都有更好的明天!
张:谢谢你,也祝你实现自己的理想。
写给兰大:相逢于兰大,倏忽五年;相交于理想,师恩难忘
【人物简介】
别磊,兰州大学2011级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大学综合成绩:92.5656,排名:16(专业人数292),已推免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胸外科专业型硕士,推荐免试研究生排名:15(专业人数292)。
获奖经历:
1、2011-2012学年:兰州大学一等奖学金,兰州大学学生标兵,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新起点、新征程”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
2、2012-2013学年:国家奖学金,兰州大学学生标兵,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精诚杯”辩论赛三等奖。
3、2013-2014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兰州大学学生标兵,兰州大学“青春杯”网球联赛男子单打第一名,甘肃省高校联合网球比赛男子团体第一名。
4、2014-2015学年:兰州大学二等奖学金,兰州大学学生标兵。
5、2015-2016学年:兰州大学优秀毕业生。
科研经历:
1、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学员。
2、2013年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红花注射液安全性的研究》。
发表论文一篇:别磊,柴乃俊,常成等.基于文献的红花注射液安全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1):37-41.
3、2014年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大学生对科研诚信认知的调查》。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thics Education收录两篇会议摘要:Study on Different Ways in Medical Ethic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Study on Research Integrity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实践经历:
1、2011-2012学年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学生会新闻部成员。
2、2014年7月,由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立项:赴甘肃岷县调查地道药材。
3、2015年10月,康宝莱全国大学生马拉松公益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