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6月9日
地点:档案馆办公室
人物:苗高生
访谈人:王秋林
摄像:红叶
文字整理:段小平 红叶
王:苗老师,您好。今年是江隆基校长诞辰110周年。我们知道,您对江隆基有着较深入的研究,所以,请您专题讲述一下老校长江隆基。
江隆基是我们尊敬而又念念不忘的好校长
苗:好的。我先从写《江隆基传》说起吧。
江隆基是我们尊敬而又念念不忘的好校长。他是在1978年4月平反昭雪的。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12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流行的一个词叫“拨乱反正”。“拨乱反正”里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平反冤假错案。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决定,要编写一部大型的《中共党史人物传记》丛书,得到了胡耀邦的支持。他们列了一些人物名单,其中有江隆基。1981年,我去参加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议,副会长叫胡华,是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的主任,他听说我是兰州大学来的,就找到我,希望将撰写江隆基人物传的任务交给兰州大学。我就把这个任务带了回来。
硬着头皮承担任务
我给林迪生校长,还有辛安亭、聂大江他们汇报了这件事,他们很重视、也很支持。当时就想组织一些人,把这件事情做起来。
江隆基的女儿江亦曼找到我,大概她听说这个事情了。她就说,代表她的妈妈宋超,希望我把这个工作承担下来。我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更感谢江隆基的夫人宋超先生对我的厚爱,也感谢聂大江先生对我的鼓励。我深知这项工作的任务之大、责任之重。以我的能力,担心做不好。所以我是硬着头皮把这项任务承担下来的。从那个时候开始了《江隆基传》的撰写工作。
熟悉这项工作的老师都知道,搞现代人物传记,除了需要大量的文献档案资料外,更多是需要实地考察。没有实地考察,这个传记是写不成的。所以,访问人物就成了当时很重要的一件事。这也是写传记的一个难点。有大量的人物需要访问。幸好是1980年代初,曾经与江校长同时代的人大多数还都健在,这些人中凡是有代表性的、能见到的人,我都访问过。
开始的时候,我的教学任务还很多,只能用教学工作的空隙时间做,连续几年寒暑假期都是我外出调查访问的时间,都在做这个事。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江隆基校长的夫人宋超先生。很多访问,都是宋老事先联系、约定,我再去访问。有的人是她陪我一起去访问。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先生,彭德怀彭老总的秘书张养吾先生,杨虎城的秘书米暂沉先生,还有王炳南先生,成仿吾的夫人等等很多人,都是她带着我一起去访问,还有其他和江隆基校长一起共过事的许多老战友、老教授也是这样。
王:您当时访谈的那些记录还在不在?
苗:有录音,但是,都坏掉了。我买的那些带子有问题,我也不懂,不会操作,有的录下来了,有的没有录下来。回来以后,我整理过笔记,每个人的我都整理过。有的还在,有的就丢掉了,搬了几次家,东西都比较乱。最可惜的就是许多带子坏掉了。磁带放不出来了,当时买的可能(质量)有问题。
也借这个机会,特别感谢江校长的长兄江裕基老先生和江隆基的四弟江弘基先生。我到他家乡前后访问过两次。去访问的时候,都是江裕基陪着我。每天我们都交谈,讲过去的事、讲江隆基、也讲他自己,讲了很多。因为在家庭里,他俩的童年、青年时光一直都在一起。我和他的四弟江弘基也交往了很长时间。他们都给我很大的帮助。
在和他们接触当中我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从他们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这些方面,似乎看到了江校长那种非常谦虚、平易近人、尊重人的品德。他们都是这样的,非常谦虚,又诚恳直率。
同时也感谢我访问过的许多人,包括北大的、我们学校的老师,也包括陕北公学、华北联大的那些老师,还有边区教育厅、西北教育部的许多老同志。借此机会也要感谢他们对我这项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两个突出印象
在访问当中、在查阅文献资料当中,对江校长,我有两个突出的印象。
第一个很深的印象是“勤奋”。江校长是非常勤奋的一个人。我看过他写的一些讲话稿、发言稿,还有他的一些工作笔记、工作报告的修改稿,修改得密密麻麻。从笔迹上看,不是一次的修改,至少是两三次的修改。写一个东西,那是非常认真。我访问当中,有人说到,除了礼拜六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以外,从礼拜一到礼拜日,从白天到晚上,都是在工作。他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所以,我从他的文字材料上来看,看出江校长工作的勤奋。这一点我也想到,江校长为什么能够做出那么多的成绩,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为什么?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我感到,主要是勤奋,是勤奋造就了他的业绩,是勤奋使他做出了突出的、受人尊敬的成绩。我深有感触,江校长对自己的工作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我看到江校长创造那么多的业绩、做那么多工作的原因所在。勤奋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我觉得这一点的印象很深。
第二个很深的印象是“怀念”。对江隆基的怀念。我访问过的很多人,给我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都在怀念这位老首长、老校长。从留学开始,留学日本、留学德国,当时也有一些我访问过的人。回国后、延安时期、西北教育部时期、北大时期,一直到兰大时期,这些人中,有他当年的同事,也有他当年的下属,有年长的老教授,也有中青年教师和他的学生。在众多访问过的人里,好像有一个共同的声音,就是都在怀念他,怀念这位老校长,都在以一种非常钦佩的、非常尊敬的心情来怀念他。他们没有溢美之词,而是实实在在,通过某些亲自经历的事例来表达对江校长的怀念。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事。一个人能得到这样共同一致的赞誉而不能忘却,是十分不易的事。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曾经说到对人的评价。他说:一个人能做到“生益于时,死闻于后”就足矣!这是讲人生的价值,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就在于他死了以后,人们仍然在怀念他。我想江校长做到了这一点。有这么多人都在怀念他,这么长时间人们还在怀念他,这个人的价值就相当大了。很不容易,很不容易。
这是我在访问他人和查阅文献资料时,两个突出的印象和感触吧。
三条主线贯穿一生
我认为,在江校长奉献于教育事业的一生中,贯穿着三条主线。这三条主线,我想用和他同时代的三个人的话来说一说。
一个是胡乔木说的。胡乔木说:隆基同志是一位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老干部。这是胡乔木对江隆基的评价。
一个是聂大江说的。聂大江说:江隆基是有自己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
第三句话是崔乃夫说的。崔乃夫说:江隆基,人品是绝对的好,是一流的。
我想这三句话,实际上是概括了江校长的一生。
先说第一句话。胡乔木同志说他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老干部”。说是“早期”,我理解是指抗日战争以前了,红军时代、包括大革命时期。江隆基是1927年6月,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是早期入党的老干部。为什么说“优秀”呢?优秀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觉着优秀主要体现在一个字,就是“忠”。他始终忠于党的事业,他是一生都将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的共产党人,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任何艰难的条件下,也不论有多大的风险,有着多大的压力,他始终忠于党的事业,以党的事业为重,这是贯穿于江校长一生的。从他从事革命活动开始,到教育工作岗位上,一系列的工作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他曾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先后两次坐牢,也曾受到严刑拷打,他从不屈服,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抗日烽火的艰难岁月,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中,他仍然坚持办学方向;在那个时代政治运动频变的风浪中,他之所以能在许多方面减少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某些“左”的错误,也正是以党的事业为重,忠于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难以想象的业绩。这是第一条主线。
第二句话就是聂大江先生说,“他是一位有自己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为什么?我觉得,江校长的教育思想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他的教育思想始终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这一点从他从事教育工作以后看得很清楚。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阐明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始终是这样。尽管有的深,有的浅,思想是一贯的。在实际工作中,他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实际上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路线走下来。第二个特点是:他的教育思想不是零碎的,是系统的;不是个别的,而是整体的。每个时期他都针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针对某些事,说明教育理论的。但是,把整个教育理论贯穿起来,他是有体系的,这个体系是一脉相承的。虽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涉及高等教育,但也不完全是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里边,他又涉及得比较全面,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所以我觉得,他的教育思想有自己的特点,主要就体现在这两个方面。这个思想也是贯穿他一生的。这是第二条主线。
第三句话是崔乃夫先生说的。他说自己的一生中最受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程子华,他曾做过程子华的秘书。另一个是江隆基。在教育方面、思想方面和人品方面,他受影响最深的就是江隆基。根据多年和江隆基的相处,他认为“江隆基的人品最好,是一流的”。从我接触到的材料来看,江校长的人品一流,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感觉主要体现在:尊重人。我看到有一篇材料,1926年在北大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是告为人父母的一篇短文章。文章中针对为人父母说了这样一段话:为人父母,不要把子女当作自己的所(私)有物,任意打骂,任意处罚,不能这样做。应该把自己的子女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应当尊重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也是人,是国家社会的一份子。在他走上教育岗位后,更是特别重视这个问题。他坚决反对体罚以及粗暴的工作方法,明确地提出了感化教育的问题。他给宋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在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也体现了他的思想,体现他的人品,这方面事例很多。比方,他刚到兰大,看到人们带着的校徽有三种不同颜色,有红的、有白的、还有一种蓝的。蓝的是给工人戴的,他马上就提出这个问题。后来,兰大就把蓝的校徽去掉了,工人一样也带红色的校徽。至于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中,在工作的各个方面,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俯拾皆是的,更可以看出他尊重人的人品。
所以,这三句话,三条主线,我认为是贯穿江校长一生的。这也是我撰写江校长一生的指导思想。
“江校长的教育思想确实有自己的特点”
回想起来,我感到,我们兰州大学是很幸运的。
兰州大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是有历史缘由的。很庆幸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那一段时间,教育家辛树帜担任兰州大学的校长。辛树帜以他个人的声望,使兰州大学有了规模性的发展。解放以后,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又是著名教育家辛安亭来主持工作。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是当时的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的副部长林迪生来兰州大学当校长。后来就遇到了江隆基校长来兰州大学主持工作,一下子使兰州大学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所以,我感到兰州大学是很幸运的。兰州大学的莘莘学子也是很幸运的。
王:说江隆基是有自己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他的整体的、系统的教育思想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贯彻或展示给大家的?好像江校长有个“八条”?
苗:江校长的教育思想不仅限于“八条”。那是1962年,他写出了“八条”,当时叫“江八条”、“八条规律”。这是一个概括,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概括,而这个概括只是他教育管理方面的概括。讲的是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事情,其他方面的事情还没有包括在内。其他方面还有很多。比方对学生的教育,着重在感化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还有如教学过程的理论,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等等。说到感化教育,我举几个事例。张文轩曾提到,1964年,开始了一系列的批判,批判“早春二月”、“抓壮丁”、“李慧娘”、“谢瑶环”等,批判夏衍、田汉、齐燕铭等。有一个学生不同意这样的批判,认为“早春二月”写的是现实主义的东西,结果他(这个学生)就受到了批判,而且当时中文系写报告,要开除这个学生。江隆基不同意这个报告。他说了一句话,“学生就是不成熟,成熟了就不叫学生了。”就是说,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以处罚来代替教育。后来这个学生很感激,这个学生还成了一个“家”了。他说,如果当初没有江校长的这个帮助,我将难以立身,哪能成什么“家”呢?
这些方面例子很多了。在北大的时候,反右派,也是同样的问题,他认为北大的右派就没有那么多,一开始就是这样子,就认为没有那么多。对于学生他是不大主张划右派的。虽然当时有些学生言论非常激烈,应该说当时要是划界限的话,有些是属于“反动言论”的。但是,他不认为学生有那么多的右派。这些都体现他的思想。
所以,我觉着,江校长的教育思想确实有自己的特点,这一点我们还应该作深入的研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王:您在写《江隆基传》的时候,您感觉他的核心,他的最能打动人的是什么?他的精神主要是什么?
苗:从林校长到江校长,我感到,给兰大带来一种精神是比较突出的。从我的体会来说,就是那种吃苦的精神,这个观点以前我就说过。在当时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做出那样大的成绩来,靠的是什么?我觉着就是吃苦的精神,这种吃苦精神在当时,确确实实还是很突出的。复旦大学的副校长谈家祯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1960年代初期,那时候已经是困难时期了,郑国锠先生邀请谈家祯来讲摩尔根的遗传学。当时遗传学有两派,一派是李森科的、苏联的,刚一解放的时候,一直在鼓吹李森科的遗传学。在当时能把他(谈家祯)请来讲摩尔根的遗传学,这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他讲完学后,江校长请他吃一次便饭,由郑国锠先生作陪。吃便饭中间,谈家祯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没想到,在这样一个艰苦的条件下,能做出这样一流的成绩。他认为,兰州大学真是“飞来之地”,是飞来的地方。你们兰州大学确实不容易。他有这样的感慨。
从林校长开始,那时候除甘肃外,四川、还有河南的学生比较多。他们来的时候,穿一双凉鞋,拿着一把伞就来了,其他什么都没有。到冬天怎么办,冷得很呢。林校长就想办法发棉衣、棉被。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大家都在潜心学习。教室里边一开始连个火炉子都没有,后来才有了。所谓火炉子,就是用一个旧汽油桶改造而成,条件是很艰苦的。但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很少有人发怨言,学习的风气非常好。每天早上在校园里边,学生们就开始书声琅琅;到了晚上,路灯下面都看到很多学生在学习。当时灯是按时间关的,熄灯以后,有的同学就在路灯下学习、念外语。那时候是学习成风的。这与从林校长到江校长的教育分不开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兰州大学的莘莘学子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王:是一种吃苦的精神。
苗:对,吃苦的精神。
“对人对事,重要的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
王:请您再讲几个关于江隆基人品方面的细节。
苗:人品方面,就是上边已提到的,宋超先生给我说过,江校长经常给她说的一句话,“对人对事,重要的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我举这样几个例子:
一个是“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张学良就被扣起来,紧接着不久,杨虎城就让出国了。那一段时间非常混乱,人心惶惶。很多接近杨虎城的人,亲近的人都走了,都离开西安了。在这种形势下,有一位德国友人安娜丽泽,她是王炳南的前妻,她正好生孩子,没有人怎么办呢?江隆基得知这个事情后专门帮助了她。她回到德国写回忆录的时候,专门提到这个事情。她说:只有一个人来帮了我,这就是江隆基。她当时感到心情非常的不好,几乎就是绝望的程度。没有人,人都跑掉了,她又是个外国人,没有办法,王炳南也是因为有公事在外地,不在西安。这就是雪中送炭。
1960年代初期的时候,文艺界、教育界、经济界搞大批判。“合二而一”就是一个批判的内容,“合二而一”的提出者是杨献珍,是著名哲学家、老共产党人,结果他受到批判。他在受批判的困境当中,江校长和宋超两个人专门去访问了他,和他做思想交流,勉励他、鼓励他要正确对待。后来,杨献珍对这件事情念念不忘。当时在心情非常低沉、非常不好的情况下,受批判的情况下,有人来探望他,鼓励他,他是非常感激的。
还有李维汉,这都是名人了。李维汉当时也是某些原因受到了批判。也是同样的情况,江校长和宋超两个人专门去拜访李维汉,和他交流思想。所以李维汉对这件事情非常感激。当时他受到批判,心情也是很不好,非常低沉。江校长和他是陕北公学的老同事,夫妇两人专门来看他,给他以安慰,他对这件事情也是非常感激。
林校长是1958年受到批判的,把他当成一个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批判,校长也给撤掉了。他当时非常苦闷,不想干了,想离开兰州、离开甘肃,而且发誓不再做行政领导工作。江校长当时来到兰大工作,听说这事后,专门找林校长谈过多次话,启发他、批评他,说你应该多想一想党的事业,少想个人的得失。林校长对这个话思考了好长时间。以后,江校长专门在党委会上提出来为他平反,提出来要复查。后来复查、平反了。平反以后,林校长的态度就完全改变了,他不仅愿意留在兰大,而且愿意当一个副职、副校长。当时他是正校长啊,平反以后可以恢复正校长,也可以到其他学校当正校长的。但是,他都不愿意去。他明确表态,他就愿意在江校长领导下工作。这确实不容易,很不容易。
江校长的人品在什么地方?我想过这个问题。通过这些事情,我想,核心的一点就是:尊重人。实事求是地尊重人。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所以,崔乃夫先生说:人品是一流的。确实是一流的,一点不过分。
江校长为什么引起这么多人的怀念和崇敬,确实是有他特别的地方。老师也好,学生也好,他的同级也好、下级也好,都好像异口同声地这样说,几乎是全票,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我说一个人的价值能到这个份上,应该说是做到家了,体现了他的最大价值。
王:谢谢苗老师。
【人物简介】
苗高生,1932年出生,河北省南宫县人。教授。中共党员。
195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从事教学工作近40年。先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讲授:《中国革命史》、《中国近代史》、《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十多门课程,主编并撰写高校教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概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书。
1980年代初,承担了撰写《江隆基传》的工作。之后,于1986年参与江隆基塑像工作并编辑出版了《纪念江隆基文集》。与陆润林、刘先春合作撰写出版了《江隆基教育思想研究》。1999年兰州大学建校90周年校庆,与崔乃夫、杨峻合作撰写了《江隆基—兰州大学迈上新台阶的奠基人》。2005年在参与“纪念江隆基百年诞辰”活动中,和李希一起共同编辑出版了《江隆基教育文选》和《纪念江隆基文集》。与聂大江合作撰写了《丹心映汗青—纪念江隆基诞辰一百周年》并整理出《江隆基教育思想述要》。此外,还参与了周培源、辛安亭、林迪生逝世纪念活动,并撰写了“一片冰心在玉壶”、“长者、学者、教育家”、“淡泊做人、宁静处事”、“一位朴实无华的老校长”等文。
从1983年起,先后撰写的江隆基传略及其教育思想,被分别编篡于《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国现代教育家传》、《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家》、《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等大型丛书中。
退休后,担任了十年的教学顾问,并先后给学生做报告,讲述江隆基的光辉一生和先进事迹,撰写了介绍江隆基的小文章1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三部,主编高校教材两部,编辑出版纪念文集三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得省社科、高教一等、二等、三等多项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