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3月21日15:00
地点: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会议室
访谈人:王秋林
摄像:院中科
文字整理:段小平 红叶
第一部分:艰难岁月
王:胡老师,您好。目前我们正在开展“兰州大学历史文化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今天请您来,就是想听您为我们讲述一些,您上学时期以及留校工作以后,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给您留下深刻记忆的事件等等。
胡:好的。我于1952年通过全国第一次统一高考,考取兰州大学。我先谈一下到校以后了解的一些情况。
老师大多数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
1952年9月份,我来到兰州大学。当时的兰州大学在萃英门,现在西关什字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所在地,黄河第一桥——兰州黄河铁桥的旁边。那个时候兰大学生比较少。我们报到之前,兰大学生就更少。我所在的化学系只有十几个老师,十几个学生。解放以后,通过全国第一批统一高考来到兰大学生数量是空前的。全校学生人数达到了700-800人。
当时的老师大多数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比如戈福祥教授,法国留学回来的,后来组建了中国化学会的。我们上学期间,戈教授给我们讲无机化学和工艺化学。陈时伟副校长,美国回来的,当时是化学系物化教研室主任,亲自给我们上物化课的。左宗杞教授(陈时伟夫人)也是从美国回来的,他们两口子都是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回来的。陈时伟是学光化学的,是我们国家学光化学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是由解放前的中央大学派出的高级访问学者,曾经在国民党军校做过少校军官,是只讲化学的少校军官。左宗杞也是由中央大学派往美国的高级访问学者,在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高温和低温电池。当时的高温和低温电池,大家可以想到,这是为国防服务的,是为航空服务的。左宗杞回来以后,就担任系主任,一直到1957年“反右倾”开始,都是当系主任。这个人呢,一直是兢兢业业。他们这些人,都是解放前从国外回来的。
条件很艰苦,没有暖气、没有煤气、没有自来水
回来以后,来到条件非常艰苦的兰州。当时的兰州大学只有三个教学楼一个礼堂,其余基本上是平房,而且那个时候的平房都是土坯砖做的。条件是很艰苦的,没有暖气、没有煤气,也没有自来水。所有饮用水都是用毛驴到黄河边拉回来的。我们学生也去赶毛驴拉水,拉来的水,放到那种大煤油桶里边。开始的时候还没有用明矾,可以说是半缸子水,半缸子泥,把上边的水喝了,把下边的泥倒掉。后来才用明矾(澄清),用煤油桶烧开了,学生职工都是喝这个水。学生一个月只能洗一次澡。情况好些,过年过节可以两个礼拜洗一次澡。那个时候,大家抢着担水,作为一种锻炼,磨练意志。当时做实验用的水也是由小毛驴从黄河里边拉来用明矾澄清的。老师教我们用虹吸原理,把清水用皮管吸出来,用来做冷凝过程中的用水。就是那种阶梯式的,水从最高处下来,通过冷凝,出来的水又在下头收集起来,等冷却以后,返回去再用,完全是循环用水。按照今天的话说,我们那个时候真正做到了节约用水。
条件艰苦 学习刻苦
教学方面是什么情况呢?那个时候的设备非常简陋,只有最简单的玻璃仪器,滴定管、容量瓶、试管、烧杯,只有这样一些东西。这就是基本的教学仪器设备。就是在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刚刚解放,能够上大学,对多数人是不可能的事情。能上大学感觉到是党和政府、人民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所以大家非常勤奋。老师也是精心地培养。所谓精心地培养,就是老师手把手地的教,容量瓶怎么拿,滴定管怎么看,滴定管如何绝对校正,容量瓶和吸量管如何相对校正,等等。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教师认真地、勤奋地、踏踏实实地教,完全做到这一点。学生呢,是老老实实地、勤奋地、而且自觉地学习,顽强地学习。没有暖气。冬天,所有的老师都是自己烧煤,还不是后来的蜂窝煤,就是一般的煤,老师、教授的屋子都是“乌烟瘴气”。
那个时候,学习绝对是高度自觉,学生高度自觉,几乎很难找到一个懒惰的人。大家都很勤奋。为什么都很勤奋呢?就感觉到,国家给了这样一个条件,这个机遇很不容易,非常珍惜。从早到晚,没有礼拜六,没有礼拜天。学校是半军事化管理,晚上统一关灯,早操统一集合,统一出操,带有一点半军事化的形式。到了晚10点,全校熄灯,唯一剩下的就是路灯。所以不少人,晚 10点以后,就在路灯底下学习,借路灯的光来学习。现在看来,这也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动力。
兰州的冬天很寒冷。当时以从南方来的学生为主,百分之80以上的人,耳朵、手、脚都是冻坏的,全是冻疮。只有少部分人,北方的同志,还可以适应这种环境。那个时候的温度是零下30度,和现在不一样,太冷了。每天晚上上自习。那时候上自习在积石堂、教室,为了保证安全,教室开放的时候不是太多,晚上也开放,但是每一个炉子跟前只能坐上6、7个人,到第二层后,就没有热气了。在那样一个很冷的情况下,学生从礼拜一到礼拜天,从来不休息,就是这样一种学习风气。参加课外活动的人很少。林迪生校长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就采取礼拜六关灯的办法,强迫学生去参加礼拜六晚上的活动。礼拜六晚上动员所有的教工和学生,都到至公堂去学习跳舞,交谊舞。而且要把教室、宿舍的灯都关掉了。就是考虑到要全面发展和身体健康。
那时候全校只有一个x衍射仪
那个时候主要是以教学为主。科研开展得很少,但是并不等于不提倡开展科研工作。1956年我刚刚毕业的时候,我们的系主任,给了我一个题目,做共沉淀。要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要用x衍射来研究,我们那时候全校只有一台x衍射仪,在物理系。那时候鼓励在纸上做科研,叫做“纸上色谱”。有很多人,比如说过去的院士,药物所的周同惠呀这些人,30年代在美国就是做纸上色谱。周同惠的博士论文就是做纸上色谱。就是用纸条裁好了以后,把要分离的对象和实际结合起来,在一定条件下,放在量筒里头做研究。我一直做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在当时来说,我的文章发表情况还算不错,在《科学通报》、《中国化学》这些期刊发表。
很难吃上一次大米饭
国家对我们很关怀。我们学生有两类,一类是带工资的调干生,从解放军或地方来的,他们是带工资上学。一类不是调干生。但是国家都给了助学金。所有的,不论出身如何,都有助学金,有3元、4元、6元。像我,给了6块钱,最高的。6块钱中,有4块钱生活费,剩下2块钱用来买书买文具,买学习工具。
那个时候学校和兰州市没有柏油路,全是土路,我们出门回来,鞋里面一层土。操场就在天山堂外边,大概有十几米远吧。这个大操场成为学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带有强制性的,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工间操,教师和职工必须参加,人人必须参加,就是为了健康。
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劳动卫生制度,而且必须达标,达不了标,一律不能毕业,要求很严的。就是要强迫你劳动,强迫你锻炼,就是为了我们祖国的未来吧。前面谈过,我们循环用水、自己拉水、自己烧水。我要谈一下我们那个时候的生活状况。吃饭都是小事,从农村来,感觉吃饭都是蛮好的。有一个很有趣味的事情,是什么呢?那个时候很难吃上一次大米饭,很少的。当时南方人比较多,北方人很少,没有大米吃。吃一次大米饭的时候,学生就把大师傅的大簸箕围住抢米饭吃。把大师傅就压倒了。
下雪的时候我们房子里也下雪
再说一说那么冷的天气,这日子怎么过呢?我们南方的同志占80%,四川人特别多。我们来的时候,一部分人是背着草席、穿着草鞋来到这里,很冷,过不下去。我们9月份来,10月份感冒的人就很多。怎么办呢?学校很关心。学校校长出面和兰州军区商量,让兰州军区支援这些学生,人人发一套军服,就是那种灰军服,就是过去八路军、新四军穿的那种灰军服,还有一顶帽子,全副武装。不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人人都是灰军服灰帽子。
在萃英门的时候,女同学是4个人一间房子,还算不错了,大概是12平方米吧。我们男同学28-32个人一间房子,一个大房子。住大通铺,就和过去解放军的军营情况是一样的。房子四通八达,下雨的时候,我们房子里也下雨,下雪的时候,我们房子里也下雪。屋顶缝子就像这样宽的(用手比划大约5-10厘米)。那么冷的天,睡觉的时候就用被子把脑袋裹起来,人人如此,没有例外。大房子里头有两个炉子。从南方来的人,很多人生不了炉子,我还是生炉子的冠军,不论教室还是宿舍,炉子基本上就是我生的。后来大家都能生炉子了,这是个简单劳动嘛!
师生之间关系非常融洽
这种情况下,平时有空的时候,在地面上看到哪个地方有浮柴就拾起来,这样生炉子就好一点,如果不是浮柴,而是木柴,生炉子就很困难。大家在下课以后,在可能的条件下,路上遇到碎柴,都拾起来放到教室或宿舍里。人人都是这样,很自觉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种情况,很自觉的,用现在的语言就是,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习的目的是啥呢?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新鲜的口号,过去没有听说过。但是大家感觉到,在共产党领导下这很新奇。大家人人都要这样做。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同学之间不管有什么事情,绝对是,一个人有病,大家来关照,有困难,大家来帮助。
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因为那个时候老师多,学生少。老师经常到宿舍和学生一块儿学习。在休息日的时候,老师有时候还请学生到外头去玩玩,偶尔呢,老师还请学生吃点红枣等。这表明,大家能够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友谊和合作。那个时候教师和学生没有明显的界限。是一种友谊、是一种真正的师生感情。学生生病了,感冒了,老师可以把稀饭熬好给你送来,就可以做到这一步,而且是自觉地。所以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应该说,可能是最好的时期。应该说学习、生活、教学,基本上融为一体了。按照现在的语言说,师生平等、师生民主、师生讨论,到处都这样。
现在一想,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因为当时的老师,除了少部分以外,大部分是留过洋的,吃过洋面包的。他们在国外接受的教育,可能对他们有些启发,民主呀、平等呀、彼此尊重呀,这些都做得比较好。真觉得心情蛮舒畅的。1956年快要毕业的时候,毛主席提出,要向科学进军,号召所有青年向科学进军。那个时候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还是很困难的时候,又是抗美援朝,我们也天天接受抗美援朝的教育,每天就是这种广播呀,报纸呀,都有的。那个时候也要接受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但是那个时候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是怎样一个情况呢?大家人心非常齐。几乎就没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思想高度统一,高度一致,绝对是。那个时候的年轻人都感觉到什么东西都好得不得了,和解放前比较,起码像个人一样。解放前好多人在农村受欺负,别人不把你当成人看。
那时候科研很少,实事求是地说,主要是学习、生活,学生锻炼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全都是教授给我们上课,没有助教上课,讲师上课的很少。洋教授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确实很不容易。我想可能是这样的情况,1951、1952年,我们入学的时候,好像有个思想改造运动,我把名字忘了,可能就是思想改造运动,可能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国外回来的教授都接受了这个教育。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使命感特别强。他们本来能够在国外定居的。从国外回来,要坐轮船,至少要一个月才能够回国,很不容易的。回国后坐着马车到兰州,来到最落后的地区。为什么说是最落后的地区呢?兰州市那个时候没有楼房,只有五泉山有一个三层的楼,解放前是张治中长官住的地方。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回来能够到这里来,不管他是如何想法,有这种精神到这种地方来,我觉着就很不容易。从国外回来,到中国最差的地方,我就觉着很不容易。
那个时候国家急需有科学知识和文化的人
王:当初您是怎样到这里来的?您是四川人,应该比兰州好嘛。
胡:刚开始我并不知道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倒是听到一些同学说了,人人都考四川大学那是不可能的。当时国家考虑到全国刚刚解放,没有干部,迫切地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来建设自己的国家。所以就第一次统考,统考以后呢,我们高中毕业和肄业生,集中起来学习了两个月的思想教育。我们自己挑上席子、被子去学习。学习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还有阶级划分,也就是阶级斗争吧,还有共产党简史,主要是这三门课程。学完了就考试。考试也考数学、物理、化学。然后根据成绩分到各个大学。我们考出来的,统统集中到成都,解放军派出500辆大卡车,浩浩荡荡,每一部卡车里头坐32个人,4排,每排8人,中间两排背靠背,边上两排,自己坐在自己的行李上。汽车从四川到宝鸡以后就分了西北、华北、东北三队。从成都到宝鸡,走了5天。那个时候很难啊,蜀道难,太难了。我们四川没有考上的,统统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一年预科,就不考试了,直接上大学。我们就是这样子来学习的。
那个时候国家急需有科学知识和文化的人。在我们之前,高等学校就是三年毕业,提前一年毕业。就是因为刚刚解放。国家特别需要人才。当时在我们系上的张光、高家伦啊等都是三年毕业的,都是提前毕业的。
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62年
王:您是1956年毕业留校工作的?
胡:1956年,我毕业留校工作,一直到现在。所以我是兰州大学土生土长的,在这里生活工作了62年了。
王:您从毕业留校,到现在,随着改革开放,有很多变化,有很多机会到其他地方去,您也没有走,一直就在这里扎下了根。
胡:也不是不想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实际上真想走。在反右以后,改革开放以前,我一直在挫折之中、在困难之中,之所以还能想得通,就是把挫折困难当作锻炼和磨练。我这个人比较顽固。“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在农村时间最长,达4年多。兰州大学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子,我敢说这个话,没有一个人,这可以调查。我在农村整整呆了4年。1957年“反右”斗争以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我们这批人被弄到酒泉边湾农场,就是靠近夹边沟的地方,在那里呆了一年。当时带队的是任雄士,再后来就是刘众语。刘众语当时是团委书记。郑荣梁也和我们一起下放的。1958年我到那里去了以后,我当了差不多半年的大师傅。在边湾农场,饿得了不得呀,每顿一碗稀粥,一小碗小米稀饭,很清,全是水。本来粮食就很少,一人只有二十几斤粮食,一个小馒头,还要开荒,要求当年开荒,当年种,当年收,几乎饿得都爬不起来了。根本不要说洗澡了,一年到头没洗过澡。到夏天的时候,就把井水打起来,洗一洗就很不容易了。人人都长虱子。
在边湾农场后期,上级派人调查吃不饱的严重问题,为每个人增加了口粮,这才幸免于难。
王:过去的日子这样艰难都过来了,您这里对兰大的精神怎么看。
胡: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解放前就有了。你看,解放前那些人,包括外省来的,从国外回来的,还有刚解放回来的,他们回来以后能够到这里来,不管他什么想法,我认为都是爱国者,这里是最差的,在全国都是最差的地方。他们都是好样的。为什么郑国锠老师去世以后,中央及各常委都来唁电吊唁?都是充分考虑了,这些知识分子,他们从国外回来,一辈子扎根在这里,是难能可贵的。现在你叫年轻人一辈子扎根在这里都是很难的,即使我们甘肃人,有很多都不愿意留在甘肃,这我都知道。
第二部分:退而不休
时间:2013年4月18日15:00
地点:兰州大学档案馆会议室
人物:胡之德
访谈人:王秋林
拍摄:焦燕妮
文字整理:段小平 李晓 红叶
我这个人,一生始终把学习、工作作为自己终身的一种兴趣、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所以,我这个人,退休以后,要是没什么事干的话,自己会感觉无聊。不管怎么样,感觉到自己是50多年的党员,还得按党员的标准去做,一直到自己生命结束的时候,都应该继续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虽然是年纪大了,精力不如年轻朋友和中年的朋友们,但是我想,还是应该努力去做一些工作。
组建甘肃省老教授协会
退下来以后,原来国家教委的一些领导,包括后来教育部的副部长、主管高教的周远清同志,希望我能够把甘肃省老教授们组织起来,为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但是,我考虑到这个工作很困难,因为需要有经费,没有经费很难开展工作。我思想上当时不是很乐意来做这件事情。但是,原来部里的老领导三番五次给我打电话,希望我无论如何要把甘肃省的老教授协会组织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勉为其难,努力去做。所以,在2002年,我就把老教授协会组织起来了。筹备过程中,原来的省教育厅厅长张昌言,老科协的,他也支持。他也接受了教育部的意见,找我把这个事组织起来。我就在老厅长张昌言和老教育工作者协会支持下,把甘肃省老教授协会成立起来了。
成立起来以后,到底做什么?一要有经费,二要有目标。考虑来考虑去,觉得农村最需要、基层最需要,所以就把老教授们组织起来开展下基层、下农村的工作,为基层、为农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下基层、下农村的时候,没有钱也做不成,没有交通也做不成。在很困难的情况下,我硬着头皮去找当时的省长陆浩同志,要了二十万块钱,就把这个老教授协会的工作开展起来了。
为地方建设发展做贡献
到基层到农村搞啥?现在回顾起来,我们做了这么几桩事情:
一桩事情是两基教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在兰大离退休处和党组织的帮助支持下,我们组织老专家、老教授到农村去,首先开展两基教育。解决三农(农村、农民、农业)问题,需要有科学文化知识做基础,所以就开展了支持中小学教育的工作。组织专家到基层去开展各种讲座,发动老教授向中小学校捐赠图书、书画作品,组织课桌凳、教学设备支援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开展对中小学教师人员素质培训,素质教育讲座,城乡学校对接,结对互相参观学习交流等等。这些工作,我觉得还是起了一定作用。比如说送计算机,送图书,来帮助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质量。
第二块,就是做青年思想素质教育。我们在学校里成立了一个关爱团,省上成立了一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工委),省上的关工委也组织了关爱团,我被推荐为关爱团的团长,对青少年做了些教育。青少年教育,就是城市、农村都开展,甚至包括在监狱里面未成年人犯了严重错误、劳教的这样一批人,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痛改前非,早日回到家庭和社会的怀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这个青少年的教育,主旨主要是围绕着:一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个是国家的重大事情。比如说“两会”、国情等等这些内容开展活动。还有就是紧密地围绕着青少年的健康成才成长来做工作,也围绕着他们的创新创业来做些工作。所以,我们这个关爱团组织起来以后,我们也(对)青少年这一块做了不少工作。当然,整个老教授协会成立起来以后,在基层、在农村、在学校,面向青少年所做的工作,从人数上说,至少超过了26万人次。就我个人说,包括三届本科生的入校教育,我在其他各个学校作的报告包括自考培训辅导中心作的报告,或结合业务对青少年做如何健康成长,如何发挥自身的潜能,如何解放思想,等等,包括改革开放教育的工作。累计我个人面向青少年教育的报告人数约6万余人次。
但是就效果来说,我认为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效果要比城市青少年的教育效果要好一些。对监狱里头犯了错误的少年,教育效果是比较好的,比较显著的。因为什么?他们一辈子没有看到过教授,没有见到教授,老教授们亲自和他们谈,很有效果。
第三块,就是农业科学技术。组织全省的与农业相关的专家,身体力行,到农村去为三农服务。首先是教技术。通过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效率,培养扎根农村的能人,扎根农村的三农的能人,提高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我们组织老教授老专家到农村去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开展葡萄种植,发展葡萄产业,做葡萄酒,改良葡萄品种等等。指导农村规模种植花椒,花椒在甘肃省东乡县也是一个很好的产业,在黄河边沿地区发展花椒事业比农民单纯种土豆或者是种玉米,价值要高得多、产值要高得多,农民得到的实惠要多得多。所以,我们对土地如何适当改良、如何种植花椒树、怎么修枝,总结了很多规律,有一套很好的办法,进行推广,发展花椒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善生活。效益很好,深受农民欢迎。
第四块,就是我们组织医疗下乡,帮助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组建了老教授协会医学委员会,组织医疗专家到各地县基层医院开展帮扶工作,在临洮、白银、和政、东乡、靖远等地建立了10多个医疗援助基地,帮助基层医院培训骨干、提高技术,进行学术讲座、义诊服务等等。这样就可以把专业大夫的培养和全科大夫的培养结合起来。因为在农村,专业大夫去了以后,就大大提高和培养了全科大夫的水平,素质、经验、管理都全面地得到了提升,而且还有可能让这些大夫、这些医院去申请项目。比如说在东乡县医院,帮助他们在省上申请了一个20万经费。不仅给他们送技术、送管理、送经验、送智慧,而且还给他们创造了财富。为什么说是创造财富呢?一是申请课题,二是这些因为专家教授提高了知名度,结果,农民兄弟姐妹们去看病的人多了,医院的收入就增多了,经济效益就来了,社会效益也来了,这不是很好吗?比如说临洮医院,帮助他们规范管理、提高技术,培训人员、会诊病例、解决疑难,进而帮助他们申报更高等级医院,使他们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有大幅度增加。直接受益的病号就是一两万人。大夫下农村,当地医院技术水平、经验、管理这些都得到了提高。至少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吧。而且我们下去的都是主任一级的。所以啊,农民没看到过主任一级的大夫,一辈子也没有教授大夫能够零距离看病,这些农民很高兴。我觉得这个事情应该说是为农村医疗建设开创了很好的局面。
第五块,我们还有少部分教授在做支援民营企业的工作。我们的专家们认为,只要对社会有利,对解决就业有利,我们都应该支持。对于民营企业,我们首先是给他们提建议,就建议民营企业在选题和选择项目时,应该选择有市场需求的、民生的、绿色的、有利于环境的,不污染或者少污染环境的。第二,帮助他们开发一些新项目。第三就是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我们把学校的一个小型实验室的催化剂成果,拿到一个民营企业工厂里应用,经过了七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反复试验,把这个实验室成果做成真正的适用产品。由小试到中试,中试过程当中又反复折腾,中试以后反复折腾,直到符合生产需要以后,再扩大生产,折腾了好多次。幸运的是这位民营企业老板常青经受住了失败的考验,坚持下来,最终获得成功。在这个项目的基础上,申请了十二项专利,授权了十项。一个小小的民营企业,就这一个项目扩充到十多个专利的申请,这一点很不容易。而且解决了140个人的就业,也算为国家分忧吧。这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是有意义的。
把学习看成终生的兴趣和爱好,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最后一点,我自己退岗以后还有比较好的生活。好的生活在什么地方呢?从校长岗位退下来以后,我又培养了20多个博士,这是一;第二,11个博士后与我合作工作,这在全校可能最多的;第三写了5本业务著作;我写了3本高教管理方面的书。我当了两任校长,一年多的副校长,我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设,是有些体会和想法的。第四,先后发表过教育方面的文章约40篇。因为我这个人有学习兴趣,笨一点,但是我喜欢学习,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终生的一个兴趣、一个爱好。同时,又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王:老教授协会这方面的工作,胡老师刚才只讲了一部分,其实远远不止这些。像盐锅峡的滑坡治理,当时还发动了一些院士参与。
胡:盐锅峡水电站是我们中国黄河上游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用到现在还很好。这个地方有一些滑坡,有一部分居民要迁移,老百姓就受到了一些损失,影响他们的生活。最后我们就发动院士、老教授写建议,写勘察报告,送到各级政府,一直送到中央,后来对这个地方的老百姓进行了补贴。
我们帮助国家贫困县两当县搞经济建设规划,搞“十一五”的发展规划。他们原来的本子不行,我们帮助他们出谋划策,本子改了以后,报到省上,成了省上抓的试点。我们的老专家、老教授走25个乡镇开展调研,也不容易。都是年纪很大的人,做完了以后,得到了省上的鼓励,对两当县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也提出了建议。另外我们写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青少年教育教材,这些教材,在全省推广,这也是在我们省关工委领导下,在我们离退休处领导下,做的事情。
一个教师、一个普通党员应该做的工作
王:在这期间,胡老师花了很多的精力、花了很多的心思。胡老师不但自己做了很多事,而且把老教授组织起来,对社会做贡献。由于他的这些奉献,由于他的杰出工作,曾经先后被评为“全国银龄行动的十佳老人”、“陇原十大杰出老人”、还有“全国关工委的先进个人”,兰州大学首届十佳老人等一系列荣誉。最让我们感觉到高兴的,就是在2009年,中组部在北京召开表彰会,评选全国老干部先进党支部和老干部先进个人,这叫做“双先会”,胡之德教授被教育部选中了,中组部给教育部只给了1个先进退休干部名额,我们申报了胡老师,结果被选中了。选中了以后,据说在600份先进事迹材料里面选出来8份交给习近平(当时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审阅后,选出5份在表彰大会上发言,其中就有咱们胡老师的事迹材料。这个事情当时在教育部很有影响。教育部非常重视,希望我们能够把这个工作做好,要能够保证胡老师参加表彰大会并上台发言(当时胡老师已经80岁了)。
胡:这些工作,应该实事求是地说,都是在我们党政领导下,我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普通党员应该做的工作。受到表扬也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们整个老教授协会的鼓励。不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老教授协会的荣誉。也是我们党政花了心血以后,才做了这样一些工作。
“离退休干部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王:胡老师也总是低调做人,功劳都是大家的。当时胡老师在大会发言以后,习近平做重要讲话,其中有一段就专门讲到胡老师。习近平说:今天发言的,兰州大学退休干部胡之德同志,团结和组织老教授开展银龄援农行动,为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实实在在、富有成效的工作,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离退休干部,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宝贵资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当时,我是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者,陪同胡老师参加这次表彰大会的,从我内心里来讲,感到非常激动。这是胡老师为我们学校挣来的荣誉,也是为教育部挣得的荣誉。教育部那一段时间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走到哪里都在拿这个作为一个例子。因为这也是教育部上报的参加全国表彰大会的先进代表,第一次被选为大会发言,而且得到习近平副主席的高度称赞,教育部也感觉到很骄傲。我们也受到很大鼓舞。因为我们从事老龄工作,感觉到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表彰和鼓励,的确很受鼓舞。下来以后,我们继续努力,又做了很多的工作,也是希望不辜负习近平主席对我们的期望,把我们的工作继续做得更好。
胡:这项工作,应该说还有兄弟协会以及老专家、老教授的帮助、支持,才获得了这样一些成绩,没有大家的努力也不行。所以,老教授协会是一个老龄高智力群体,这种老龄高智力群体,只要你组织得好了,是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我的观点就是,你要他发挥作用,你去组织,他就一定能够发挥作用。如果你是不要他发挥作用,你不去组织他,他就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呢,我们老教授协会之所以还能发挥作用,是和过去党政领导的支持帮助分不开的,就这个道理。
王:实际上咱们甘肃老教授协会和兰大老教授协会起步还不算早,和其他一些省市比,起步晚,短短的几年里,我们所做的工作很快就得到了中国老教授协会的认可。后来,甘肃老教授协会被评为全国的先进基层分会,咱们兰州大学老教授协会也是在胡会长的带领下做出了成绩,也被评为全国老教授先进单位。这些工作都是在咱们胡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共同努力做出的成绩。
所以,我们也是非常感谢胡老师,在工作期间做了很多的工作,退下来了以后还是退而不休,继续奉献,把学习和工作看做自己一生的乐趣,也是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胡老师,那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吧。非常感谢胡老师对我们的支持。
胡:我也很感谢你们。
【人物简介】
胡之德,教授。四川荣县人。195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历任兰州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化学系副主任、副校长、校长,甘肃省科协副主席。专于分析化学,在无机色谱、溶剂萃取、计算分析化学等方面尤有研究。“无机反相色谱的研究”、“分析化学中离子缔合体系的研究”、“高效无机离子色谱分离”等项获得成果。著有《分光光度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