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年3月13日
地点:绿云书庵—刘易图书馆(天水北路196号)
人物:刘易
访谈人:王秋林 院中科
摄像:杜天明
文字整理:红叶
王:刘老师,您好。我们现在搞了一项工作,就是开展兰州大学历史文化收集、整理、研究工作。校园环境的绿化和美化是学校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您是兰大的老职工,在兰大搞了20多年的校园绿化美化工作。我们今天来,就是想请您讲述一下有关校园绿化和美化的情况。
刘:我于1980年调到兰大工作,2001年退休,在兰大已经30多年了,还不能算是一个老兰大,只能算是半个老兰大。园林绿化实际上也是文化,园林文化。绿化文化、人文文化、建筑文化的一些景点都应该包括在园林文化之中。好多大学的园林文化搞得相当好。
兰大的园林绿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兰大的园林绿化,按照我个人的看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6年以前,包括解放以前,就是在萃英门的阶段。虽然那时候我不在萃英门,但我搞绿化,知道萃英门,对萃英门的绿化做过了解。第二个阶段应该是1956年以后,盘旋路新校区的绿化。一直到1966年,这是学校盘旋路新校区绿化大发展的一段时期。第三个阶段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十年“文化大革命”对绿化工作的冲击也很大,兰大的绿化工作实际上处于一个停滞发展的低潮阶段,甚至有些地方由于基建等原因,对原来的绿化还有毁坏。第四个阶段,从1976年到现在,这一阶段的绿化实际上是和改革开放30年的国家大形势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学校盘旋路校区和榆中校区的绿化再次大发展的阶段。也可以概括称之为“两高一低”,即两头高潮,中间十年低潮。另外1960年困难时期,绿化受到影响,主要发展了粮食、蔬菜、水果生产,办了农场。现在校园定型的绿化,基本上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
环境对培养人才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刘冰调到兰大以后,对校园园林绿化非常重视。他认为,一所大学,特别是部属院校、重点大学,环境对培养人才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他是从清华大学的领导岗位上调过来的,对这些认识非常明确、非常深刻。他一到兰大便抓了几项重要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校园的园林绿化。我也就是在刘冰书记调任兰大以后,选拔绿化人才,把我从西北师范大学调来兰州大学的。
兰大的园林绿化史,就可以分为这样四个阶段。原来陆(润林)副校长主编的《兰州大学校史》,那本书上,他追溯兰大最早的老校园不在萃英门,兰大的前身甘肃法政学堂(校址)在张掖路中段,原叫侯府街。以前的妇幼商店的西隔壁,西关十字向东,兰州晚报社的东边的一个院子里,“文革”中做过红旗革委会,现在好像驻着部队。这里曾是最早甘肃法政学堂的校址。后来,法政学堂发展了,那个地方太小了,才搬到了萃英门。这在老校史上写得很清楚。在张掖路的这个院子里时,据我了解,没有多少树木,基本谈不上什么绿化。
萃英门是左宗棠修的甘肃贡院
萃英门是光绪元年左宗棠修的甘肃贡院,也有叫举院的。原来甘肃士子考举的时候要跑到陕西西安去参加考试。据说有一次天下连阴大雨,甘肃的考生走到半路上因洪水耽误了时间,到考场时已经开考,考场的门也关了。有一个考生很厉害,拿起砖头砸考场大门,要求开门,并说明由于大雨延误时间,而不是他们故意来迟。最后经主考官们商议同意,他们才参加了考试。这件事反映到了左宗棠那里,左宗棠便给朝廷写奏折,要求在甘肃设举院,也就是设考点。
静观园——萃英门里的花园
到萃英门后,萃英门的绿化,在当时的情况下相对来说还是搞得很好的。其中绿化最好的就是静观园,当时还有个照片,在萃英门内的西南角上有一个小门,上面写着“静观”两个字,人们通常都叫“静观园”,实际上就是萃英门里面的花园。花园里种着好多的树和花,还堆着两座假山,假山上面有一个亭子,叫“休休亭”,亭子两边还有一副楹联。静观园是兰大管的。只要是兰大的老职工、老学生,对静观园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静观园的冬果梨、软儿梨树都是很大的树。那都是清朝时候栽的,每年结的果子相当多。同学们也很爱护,到了八月十五,果子采摘下来以后,用来招待新同学。这就是兰州大学萃英门的园林,也是甘肃省的园林。可以说是仅次于老省政府后花园的园林。静观园就是在萃英门的中轴线西头的南侧。萃英门从东往西,有三个大殿,兰大管的是至公堂,农校也管一个叫衡鉴堂,静观园就在西南角上。西北角好像是农校的农场。西北角上还有一个小院子叫湘阴祠,是纪念左宗棠的。还有一个大殿叫观成堂,也是兰州大学管的,后来改为教室使用。这是我曾走访了一些老年人,他们介绍给我的一个大概情况。后来萃英门给了二院,还有举子们考试的小房房,叫号子,都成了二院的地方。医学院分开了以后,以前的教职工和过去的那些老同学对至公堂这些地方印象非常深刻,从绿化上讲对静观园的印象更深刻。它的中轴线的两侧都栽种的是洋槐。
兰州市民一般把这片地方叫萃英门
王:那就是说,当初静观园这一带本身绿化就比较好。
刘:在当时的甘肃,静观园是数得上的好地方。当时的市民,在牡丹花开的时候,要到农校看牡丹、到兰大看牡丹的,农校的牡丹比兰大的还更多一些。当时的农校和兰大在一个院子里,农校好像是在20-30年代搬到现铁路设计院所在的何家庄、牟家庄一带,后又搬到段家滩,从段家滩又搬到清水,叫清水农校,部分专业又和兽医学院合起来搬到黄羊镇,于1958年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院:“萃英门”这个名称起于什么时候?
刘:名称大概起于民国初期,萃英门这个地方最早叫贡院,大门在西南角,叫“为国求贤门”。民国初年,刘郁芬(冯玉祥的部下,冯玉祥管陕甘的时候,刘郁芬当了几年甘肃省主席)主持甘肃工作时,在东南面又开了一个门并题名“萃英门”。当时的萃英门四面有城墙围着,南面城墙上就有两个门,后来把“为国求贤门”封堵了。“为国求贤门”的字是左宗棠题的,“萃英门”的字是刘郁芬题的。后来兰州市民一般就把这一片地方叫萃英门。
那个时候,饮用水是到黄河里用马车拉。萃英门的后面黄河边,修过一个大水车,大概是清朝末年,兰州市最大的水车,直径几十米。水车打水供萃英门浇地、吃水。由于水车太大了,可能设计也不是太合理,时间不是太长,用了几年就坏了。萃英门还有一个水源,就是水磨沟(阿甘镇)的水,从那里做了一个高架渡槽,从城墙上跨过来,把水引到萃英门里边浇地,解放以后这个渡槽还在(那儿)呢。以后由于城市建设把渡槽拆掉了。握桥是走人的,不能走车。为了走车,在握桥旁边又修了公路桥。公路桥于解放后发洪水冲掉了,新建了现在的雷坛河桥,握桥后来也拆掉了,再没有恢复起来。甘肃兰州的园林建筑、古建筑,因城市建设拆了很多,现在感到很可惜,这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文化。
萃英门的绿化大概就是这样。
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校园绿化
刚解放时,国家还很困难,朝鲜战争也爆发了,在绿化建设上还不是太重视,没有那样多的资金。真正重视绿化是到新校区迁过来以后的事。1956年由刘希诚负责学校绿化工作。刘希诚和我父亲是校友,都是兰州农校的学生,他比我父亲低几届,小几岁,学弟嘛。当时学校是刘海声任书记。绿化劳动时,校领导们都经常参加,以身作则。刘希诚当时是事务科的副科长,他主管绿化、木工厂。他和王之林、陈克信等几个人都是老事务科的人,刘希诚、陈克信是萃英门时期的老职工。我了解的这些情况,基本上是他们谈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我父亲(那时候在兰州农校上学)生前介绍了一些情况。
盘旋路新校建成以后,就是绿化大发展的时候,由刘希诚负责。兰大校园里面稍微古老一点的树,都是刘希诚经手栽的。那时候栽树都是群众运动,有什么树就栽什么树,栽树全靠教职工和学生们。学校领导刘海声、甄华、江隆基、刘冰等历届领导对绿化都非常重视,他们都有一个共识:一所好的大学,必须要有非常优美的校园环境。这对培养教育人才十分重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树育人,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对培养人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非常深远。所以,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
校门口六棵国槐是刘海声要求栽的
兰大园林文化,历届领导都有功劳。校门口外边现在有六棵国槐,也叫汉槐,这些槐树是刘海声让栽的,这是刘希诚给我讲的。当时刘海声要求在校门口栽几棵树,要求选择能够代表我们国家、能够代表我们民族的树种。刘希诚就考虑,能代表国风、代表国家精神、气节的,也就是中国槐。为什么?中国槐的寿命长,古树相当多,有上千年、甚至是数千年的。当时树种缺乏的情况下,兰州古槐不多,树苗子就难找,尤其是大树。我们学校现在不是在校门口栽了一些大银杏树吗?那时候银杏树就找不到,银杏树那就是活化石了,冰河时期保存下来的。银杏树的树龄比国槐还要高,听说有几千年寿命的银杏树。这都是一个思想,这就是作为一所重点大学,要代表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那时候刘海声讲了以后,刘希诚就选栽了几株国槐。校门口栽种国槐其实是很有意义的。
王:德国槐和国槐有什么区别?
刘:那不一样,国槐就是中国槐,是我国的树种,在学校大门口栽的就是国槐,也叫汉槐。
洋槐这个树种,从专业角度讲叫刺槐,是从德国引进的,我们还把它称作德国槐,不知道名字的统称为洋槐。就像大家所说的洋火、洋布等等加个洋字,实际上学名叫刺槐,是开白花的那种。开红花的叫红花刺槐,无刺的叫无刺槐。盘旋路校区的几株刺槐还被收录入《甘肃古树名木》一书中。化学化工学院的院子里就有几棵这种刺槐。
现在的化学楼就是原西兰公路的位置,现在的旧大路就是原西兰公路的老路,从省委组织部斜穿过去到五泉山那边的那条路,不太宽。这条路在古代时候就是驿道,通往新疆呀,青海呀等等。化学楼就是老路的路基,刺槐是作为公路行道树栽种的。这种树根系很浅。化学楼院子里有两棵还活着,虽然不很茂盛,看上去疙里疙瘩的,那是最早引进的德国槐,应该是解放前种植的。
成立兰州大学总务处绿化队
刘冰同志非常重视绿化,他一到兰大就提出要把绿化工作好好搞一下。刘希诚当时已经到生物系去管生物园了,他是专业人员,这方面的行家,所以就把他又调过来了。他当时已经50多岁了,刘冰亲自找刘希诚谈话,要成立兰州大学总务处绿化队,科级编制。大概是1978年底或1979年初,成立了兰州大学绿化队,刘希诚当队长。他觉着年龄大了,精力不足,而且工作量很大,需要调一位相对年轻的加强专业队伍。他给刘冰谈,需要调一个人来,刘冰点头同意。刘希诚亲自给我讲,刘冰书记要他在兰州市物色一个年富力强的、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人。说:人你选,你选谁学校就调谁。所以,我调到兰大很快,一个月,从师大到兰大。师大是省上管的,兰大是教育部管的,从发商调函到上班一个月。说明刘冰书记对绿化工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刘希诚同志也很感动,说是清华大学来的领导,到底就不一样,一来就抓教育、抓后勤。我就是刘希诚的助手,我是技术员,那时候还没有技术职称。刘希诚比我年纪大得多,和我父亲差不多。
全兰州市区只有兰大这一片是绿的
前面我说了,从1956年到1966年这一段是兰大绿化大发展时期,群众运动栽树。那时候树苗子比较缺少,有什么树苗就栽什么树,能找到什么树苗就栽什么树,主要是选择白杨、刺槐、侧柏、还有垂柳,常青树就是侧柏,大概就是这些。化学楼旁边的白杨树现在都已经淘汰了。刺柏当时就已经是高档树了,常青树就是侧柏和刺柏。老师、学生,都栽树,修围墙,原来兰大天水路的砖围墙都是学生参加劳动修的。学生劳动,轮到哪个系哪个系的学生就去栽绿篱,去修砖花墙,这是发展比较快的一个阶段,栽的树很多。有人到皋兰山顶上一看,全兰州市区只有兰大这一片是绿的,树多,在整个兰州市影响都很大,兰大的树栽得多,栽得好。后来由于基建的原因,挖掉了好多的树。由于栽得多,也经得起挖,虽然挖掉了很多,看上去这一片还是绿的。原来树小,后来都长大了,树冠大了,绿化的面积就更大了。刘冰来到兰大以后,重新进行了规划,在绿化、美化、园林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7年兰大还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我个人1990年还获得了首批全国绿化奖章,部属院校只有3人获此奖项。
种植粮食蔬果曾是兰大绿化的一个特点
兰大的绿化中间还有这样一段,1960年到1980年初期,兰大校园绿化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呢?种粮食、种菜、种果树,抓生产,“文革”中也提的是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给教职工改善生活,办农场。兰大办了好多农场,最后只剩景泰一条山农场交给农大了。雁滩的苹果种得好,我父亲在雁滩种苹果,刘希诚和我父亲又是同学,所以,刘希诚在兰大种了好多苹果,到处都是苹果园。我当时是在师大,我就在师大种苹果,也是满校园的苹果树。师大的苹果树从手指粗的小苗,直到长成大树,一年可以收很多的苹果。一两万斤、两三万斤苹果,名气很大。刘希诚栽的苹果树也长大了,他就到我父亲那里去学修剪,兰大好多生物系的老师和我父亲关系都特别熟。我父亲也到兰大指导果树的修剪,这就是发展生产,解决职工生活困难的这样一个阶段。我调到兰大以后,就管好些果园,冬天就修剪苹果树,让苹果树怎么样结的果子好、结的果子多,果子结了以后就给教职工分,一家限购几斤、两毛钱一斤,一毛多钱一斤。
那时候农业学大寨、抓农业生产,当时生活困难,白菜帮子都捡不上,莲花菜根子都要把外皮削了,把芯子吃了。灶上剩下的白菜帮子,教职工又捡去,洗干净,用茶缸子煮上吃,有的还很苦。家属院种麦子、种胡萝卜、种甜菜,兰大的甜菜也种得好。那时候饿坏了,一个月二十几斤粮,不够吃。1959年的下半年就开始挨饿了。那时候饿得厉害,都开了荒地,校园里凡是有空的地方,都开了荒地,教职工也有种地的。
王:当时家属院只有1-6号楼,空地很多,全都种了麦子、甜菜等。
刘:若能分点菜,起的作用还很大。在师大,生物系上课的时候,种一些萝卜,萝卜下来以后一个学生分1-2个萝卜,那就高兴得很。第四节没有课,在教室里坐一会,看着还有半小时或十多分钟,就跑到灶房门口排队去了,八个人一桌,一盆菜,八个馒头,去得早的就先把馒头打上,八个馒头里面就挑个大点的,谁去得早了就能沾这样一点光。水发面馒头,用手一捏就成一点点了;包谷面的发糕,你看着发得那么大,吃到肚子里不顶用了。当时种麦子、种菜,在救济上起了很大作用,分粮食、分菜,1960年代师大还在分麦子、面粉,菜是送到食堂里。
办农场,自给自足,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绿化重新走上正规道路
改革开放后,绿化重新走上正规道路,从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绿化工作才开始走向正确的道路。就是粮食、蔬菜等不再需要,而是需要一个优美的学习工作科研环境,主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绿化队,后来叫校园管理科,到我退休时叫综合管理科,现在叫物业管理中心。它的工作宗旨就是,创建一个优美宁静的学习、科研、教学、生活环境,绿化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科研工作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就是这样的一种提法。
方向对头了才开始大抓绿化工作,学校的经费也相对比以前好一点。我刚到绿化队时,我们的绿化经费才两万多元钱,必须要精打细算,学校人工湖都是学生挖,所用的料都是一年备一点、一年备一点积攒起来的。这样子才能修起来。后来逐渐上涨,到我退休时有5-6万元。
大发展的时候,要整顿校园环境,原来的校园环境破烂不堪,到处都是垃圾场,到处都是大小便,破房子。化学楼前的破房子,那时候不但办农场,还办工厂,到处都是破房子。要把校园环境重新规划,一年搞一部分,化学楼前的厂子拆掉。拆掉以后,刘冰就提出了大量种草种树,先把校园用草地覆盖起来,有黄土的地方全部用绿地覆盖,叫黄土不见天,全部种植草坪。刘冰提出种草,有些教职工还不太理解。书记是从大地方来的,从清华来的,对国外的绿化都很有了解,很清楚,我们还不太理解,有些人还说怪话,说是,兰大大草包,光知道种草。说风凉话。实际上这个决策是对的。乔灌草结合,不让黄土见天,草皮覆盖,增加绿化面积,美化环境,这是对的,一年一块,大概经过了3-4年,兰大绿化就初具规模了,主要就是1981、1982、1983这三年,发展特快。
校门口的雪松是刘冰要求种的
说起刘冰书记认真的工作作风,我们确实很敬佩。每年3月初,刘冰书记亲自带领总务处长、刘希诚和我等人,全校转一圈,亲自安排部署绿化工作,今年搞哪一片、明年搞哪一片,搞什么,一片一片地搞起来,要搞整齐。
大校门刘冰就提出种雪松。那时候,兰州市刚引进了一些雪松。这是1981年的7月份,不能栽树的季节,要求栽树呢,要给“七一”献礼,给七一建党献礼,任务紧张得很。我们去联系兰州市园林局,当时人家就不给我们卖。没办法,总务处就汇报给刘冰书记,因为绿化是刘书记亲过问关怀的工作。
汇报给刘冰,刘冰就亲自出马,到兰州市园林局去,刘冰要五棵雪松,任震英只给他批了三棵树。就把两边的刺柏留下了,原来准备要把两颗刺柏挖掉,栽五棵雪松。树买来了以后,在“七一”之前栽好了。教职工们称之为“迎客松”,实际上我们就那三棵雪松怎么栽,还给刘冰画了两张示意图。一个图是三棵栽弧线,一个图是栽直线。刘冰的意思是栽成弧线意义深刻点,连那两颗刺柏形成了一个小弧型,就是迎客欢迎的意思,欢迎各地的学子到兰大来,欢迎兄弟院校、国际专家学者到兰大来。也寓意兰大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是最早栽雪松的设计理念。后来雪松就慢慢地多起来了。现在校园里边的雪松基本上是在我手里栽的。
有一件事使我很感动、很受教育,至今难忘。1988年刘冰任省人大主任时,让司机张汉才老师傅给我打电话,说要参观兰大林场,不要给学校领导讲,让我一个人陪就行了,也不要车,他派车接我上去。下午去山上后,刘冰仔细观看了造的林,高兴地连连说,“很好、很好”。刘冰同志平易近人,深入基层,朴实的工作作风,不愧是一位党的好干部。
高等学府的绿化树,应以常青树为主
科学馆的雪松也是我设计栽的。基建处给我提出了一个意见,要突出建筑本身,不要栽过于高大的树,乔木树种以阔叶树为主,周围栽一些低矮的树。我们是按人家要求设计的。所以,我当时想,科学馆应该是一个科学的殿堂,高等学府的科学殿堂,应该以常青树为主。雪松在常青树种里是最漂亮的树种之一。所以,我就重点栽雪松,花池中栽了一些花,北边比较遮阳光,栽了十多棵大雪松,下边是草坪;江校长塑像旁边栽竹子,紫藤架是刘学敏设计的,紫藤、竹子代表江隆基的革命精神、事业精神。
兰大引进竹子是全兰州市最早的。解放前,个别的文人墨客,喜欢松竹梅的,一棵一棵栽的是有的,兰大是最早成片栽竹子的。在报纸杂志上都有记载。所以江隆基塑像那里有雪松、紫藤、竹子等,主要是一些名贵品种。现在已经成气候了。
科学馆也是我比较成功的一项设计,是一个重点。另外,人工湖是一个重点,大校门口是一个重点,新文科楼南、化工学院内是一个重点,是最后搞的一个重点。化工学院的雪松现在也起来了,那边也配了一些竹子,树大了再配上一些灌木,就显得有点拥挤了,所以点了一些竹子。
兰大成了兰州市绿化的一面旗帜
化工学院配的灌木花不少呢!牡丹、月季、探春等,像现在探春花就开了,一直到秋天,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当时的提法就是这样。兰大绿化整个要搞成一个兰州市、甘肃省的典型,就是这样子做的。那时候,我个人也是下决心、学校也是下决心、总务处也是下决心,要把兰大的绿化抓上去。作为我来说,领导对我这样重视、看得起,亲自点名把我调过来,我也得为学校争光、为我们的长辈争气,工作一定要搞好。
我是1980年调过来的,从1983年开始,兰州大学连年都是甘肃省的绿化先进单位,一直到1987年得了全国绿化先进单位。还有全省南北两山植树造林先进单位。每年都是这样,兰大的绿化成了兰州市绿化的一面旗帜,一个典型。特别是南山的绿化。我们事业单位经费紧张,在钱少的情况下,还要在全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们栽树的经验,在全省的大会上作了多次介绍。我记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八个结合。乔灌草相结合,上水造林和干旱造林相结合,等等。这都是在全省大会上做的经验介绍,省委书记李子奇亲自带全兰州市各单位的负责人到我们兰大的林场去参观视察了三次。
校园绿化成为师生教学实习的基地
我们的校园绿化,在兰州市的影响也很好,作为生物系学生、兰州市中学生的实验基地,发挥了育树育人的作用。我们种植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甘肃省、兰州市、为我们学校的教职工、学生提供一个掌握植物分类知识的场所。我们的树木、花草的品种多,都挂上名目牌子,以增长知识。雪松是哪个科的,名字是什么,拉丁文的名字是什么,这个树的特点、习性是什么。兰州市的有些中学,专门带学生来实习,兰大校园里的树木品种有许多种,从全国各地引来了好多,引种驯化。我们的绿化为教学服务,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教学实习基地,生物系的老师就带着学生到校园里边实习,我们配合得还是相当好的。
兰大校园显奇观,铁树结出凤凰蛋
铁树也是在这个阶段搞的,被收录到《甘肃古树奇观》中,还是首页。这个树的来历是这样的,刘希诚搞绿化的时候,他的一个朋友,在西北电管局,西北电管局搬到西安,刘希诚让我到西安去找一下他,请他从西安帮助我们买一些绿化树苗。我去了以后,刘希诚的这个朋友给我送了两颗没有根的铁树,一分钱也没有要。那时候我还不太相信,这能栽活吗?看上去就是两个干棒棒。回来我就栽上了,后来活了一棵,死了一棵,活的这一棵是雌株,铁树是雌雄异株。这是1983年给我们的,到1996年开了花,树龄百年。当时就在新文科楼前面摆放,还曾在东方红广场摆放了三天,向兰州市民们展示。现在还在兰大花房里,后来又开了一次,第二次开没有结子。第一次开花,我专门跑到白银找来雄花花粉给其授粉,后来结了子。这个子有个名称叫凤凰蛋,看上去很漂亮。《甘肃日报》在头版上刊登消息,兰大校园显奇观,铁树结出凤凰蛋。这个子可食用,有营养,能治病。
据《古树奇观》一书记载:“在兰州大学有一盆盆栽雌性铁树,高1.8米,基围1.5米,冠幅5平方米,树龄70年,1996年5月开花,树主在白银采到雄花花粉,连续三次授粉,经母体半年多的孕育,1997年1月底采到成熟种子240粒,成熟的种子以其橘红色的娇艳,毛茸茸的华丽,展现在观赏者的眼前,形似金蛋,故《本草纲目》中,有凤凰蛋一说,在碧绿大叶的圆形护围下,光泽四溢,美不胜收”。俗话说,千年铁树难开花。1997年香港回归,所以有“铁树开花结子,陇原吉祥之兆”之说。在南方也是几十年才开一次。这也算是我的一项成果,也算是为甘肃做的一点贡献。铁树的种子种出来的10多棵小铁树已经10好几年了,不知长得怎么样,我自己留了一颗作纪念,长势很好。
校园里曾有两颗姊妹槐
兰州大学校园内有5棵在兰州最大的刺槐。据查,刺槐是1935年到1937年修建西兰公路时,由东部引种到兰州,系最早落户兰州的刺槐,至今约60多年,最大的树高约20米,胸围4.58米,冠幅490平方米,最具风采的是兰大化学楼西的姊妹槐。因刺槐是国外引进,又有洋槐之说,戏称洋姐妹。姊妹槐树高18米,合并冠幅为615平方米,胸围分别是2.26和2.04米,这两棵姊妹槐,风雨65年携手共长,以高大秀美的身躯,亭亭玉立于院中而成为一景。
盘旋路校区的中心喷泉是学校一景。最早的中心喷泉,是江隆基校长指示刘希诚搞的。池中心是一个整块水秀石组成的假山,专门从万眼泉拉来的水秀石,假山上有水帘喷出。重修时把水秀石挪出来放到旁边了,水池重修后在中心放一个抽象雕塑,王志刚(园林设计院的雕塑家)的抽象雕塑。刚开始人们还不理解,这是个什么(东西),抽象的,不理解,还有不同的看法。结果人家把设计意图讲了,大海里面的一艘航船,驶向东方,科学的小球在波浪中翻滚向前。其意义还是深刻的,当时我们搞得也很漂亮,有彩灯,周边有喷泉,有金鱼在池中戏水,晚上也很好看。这是第一个水景。
再一个重点就是人工湖和假山。人工湖说老实话,那是我精心设计的。
要说人工湖那还要从甄华副校长说起。最早甄华抓总务,是管总务的副校长。甄华抓总务,有一个宏观的设想,原来想搞一个类似一圈护城河那样的规划,要那样修。结果那个方案没有被批准。最后就说修人工湖。怎么修呢?就选现在的这个地方。先用建筑垃圾堆成山,上边再堆上好土。先堆了两个土山,烈士亭的那个地方先挖了一个形状似银杏叶的小湖。这是刘希诚在的时候做的,是在“文革”之前。由于底子没处理好,装不住水。以前用的是老办法,就是把红土一层一层砸实,就像农村里做涝坝。结果可能砸得不太好,水就渗漏了。假山上还有个龙头喷水,后来废掉了。十年“文革”后,我们又重新搞了一个。
人工湖是兰大师生义务劳动挖出来的
人工湖是兰大师生义务劳动挖出来的。兰大学生的生产劳动教育在西北还是一个样板典型。学生上生产劳动课,参加劳动。所以,兰大毕业的学生朴实、能吃苦,在全国影响很好。修湖挖土的劳动安排很扎实,每天要完成一定的量,架子车拉到山上堆起来,把原来的假山又加高了。那个湖是刘冰亲自安排挖的,还亲自到现场指出了湖的位置、大小和形状。我回来画了图纸,把原来的小池子和现在挖的大池子联通了,然后,用一个小拱桥把两边连起来。搞了三四年,主要是没有钱修。刘冰到省上后,有一次把我叫去问了一下,人工湖修得怎么样了。我说湖基本上挖出来了,就是因为没有钱,就没有修了。后来刘冰就亲自促了一下,不知是给校长还是副校长哪位领导讲了一下,学校才下了决心挤出点钱,把湖做出来了,把两个湖都修起来了,用了两年时间才修起来的。
兰大的垂柳是兰州市的一景
我父亲刘亚之先生与兰大有着不解之缘。兰大的垂柳基本全来自我家。父亲爱种树,四十年代在我家地边水渠旁边种了许多树,其中有一些垂柳,引自甘肃省农业改进所,朋友们戏称父亲为“五柳先生”。兰大1960年春绿化时,从我家树上砍了许多插条,在化学楼东梨园内育苗,成苗后定植到中心喷泉周围。父亲从邓宝珊花园引进的两株 紫藤花,其中一株也在1960年春转让给了兰大。现兰州古树名木的金城姊妹紫藤的妹藤,就是中心喷泉西南角的那株古藤。同时父亲还多次参加了学校召开的专家论证会,专家们共同确定了,兰大校园绿化布局以自然园林与规则园林相结合的原则。
后来人工湖也配了一些垂柳,周围点缀了一些雪松、牡丹、银杏,后来他们把气象园又改造了一下,整个这一片就成了一个小游园了。那一块实际上就是校园的精华,在兰州市实际上也算是一个很好的景点。那年人工湖刚修出来的时候,电视台播放了一下,有一个十几分钟的片子,叫“静”,把兰大校园绿化整个播放了一下,在兰州市引起很大反响,就像赶庙会一样,人山人海,一个多礼拜都来参观,震动很大。《甘肃日报》上也有评论。喷泉要比假山好,兰大的喷泉修起来以后,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人工湖的修建和老前辈们,刘海声、江隆基、甄华,还有改革开放以后的刘冰他们都是分不开的,其中刘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设计、施工、到完工,中间停顿下了,最后要夭折的时候,刘冰又促了一下,才修成了。
绿化要和教学科研一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原来人工湖由蔡寅起了个名字叫“芥湖”,现在的名字叫惠湖。我原来设计的理念是:中国、甘肃、兰州,从兰州大学走出去,走出甘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南面湖的图形和中国版图有点象,把烈士亭的湖连起来就像是甘肃省的地图,桥梁是省城兰州市在中间的意思,就是兰大要从兰州走出甘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就是有这样一个寓意,挖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意思在里头。每一个点都有一个设计思想,有一个理念。中心喷泉是王志刚的理念。我原来要把人工湖的那两个假山搞成苏州园林式的假山,花钱比较多,没有搞成。后来他们在上面弄了些草,简单地搞了两条路。我原想着要修得漂漂亮亮的,上面修两个亭子。我当时搞绿化的主导思想是,兰州大学是全国的重点大学,还要走向世界,办一流的大学,我们的绿化要和教学科研一样拿出水平,要拿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水平。要和学校的整体规划相一致。我的思想受到我父亲的影响,干什么事情我就要干出个一、二、三来,甚至还要干成第一,就是要往好里干。要有一点献身精神,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我就是期望拿到全国的绿化先进单位,这个目的是落实了,个人也得到了认可。干什么事情你就往好里干。
办林场也是这样子。办林场还引起了学校有些领导的误解。觉得我在林场下的功夫太大了。认为我没有把主要的精力花在校园上,实际上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是给校园的,不是给林场的。实际上林场下的功夫不大,我一年五分之四的时间在校园,林场只花了五分之一的时间,林场花的钱少,效果又好,主要是学生上山植树多,又不花钱,校长书记们都上去了,效果好得很。现在你看,在南北两山绿化中还是典型。树种配合得好,我就把一些树种调到山上去,设计上,汽车有汽车路,人行有人行道,将来稍微加工,石台阶一安装,漂漂亮亮的一个公园。兰州市园林局把这个林场也规划成了栖燕峰公园。曾经投资把水泥马路一直修上去,已经通到兰大林场门口了。前山是水泥路,后山是砖铺路。砖路一直和南山公园连起来了。上南山公园的这条路是我主持修的,土路是我修的。那时候花不了多少钱,几千元,连一万元都不到,那是农民用镐头挖出来的,没有机械,一个劳动日才两元钱。我们一直修到山顶上,国家掏钱再铺成砖路。现在山后也能走,山前也能走。从伏龙坪也能过来,从榆中牡丹园也能过来,从临洮七道梁也能过来。这五条路全部可以通到兰大林场。
刘:后来到夏官营以后,我就基本上退了。参加过两次论证会,是李正元任校长助理管后勤,那时候重点就放到白虎山上了。校园绿化怎么搞,我们总得提出一个思想、理念。我把我的想法说了一下,具体他们搞的,夏官营搞得也很不错。
王:刘老师,学校90周年校庆您做了什么?
刘:园林方面,几个重点盆花的摆放、花卉景点的制作,搭花卉架子,校门口十多个花卉、花篮架子,还有一些花卉摆字,这些都是我们做的。90周年校庆以后我就退休了,百年校庆再没有参与。
王:学校的绿化,您做了很多的工作,兰州大学校园绿化之所以有今天,和您所做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刘:谢谢。现在人家做得就更加细而精了。
王:感谢刘老师今天为我们讲述了校园绿化和美化的故事。
【人物简介】
退休前的刘易,从事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他负责的学校绿化工作曾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还多次评为省、市、区的造林绿化先进单位。而他本人则荣获全国首批绿化奖章,多次评为甘肃省、兰州市绿化先进个人。学校曾两次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多次评为全校先进工作者。2001年退休后,刘易作为绿化方面的专家,还参加了兰州市大砂沟重点造林工程项目,圆满完成四项共1000多亩艰巨的造林绿化任务;作为甘肃省财政厅聘请的日元贷款风沙治理专家组成员,参加了河西地区风沙治理工程项目。2002年3月他承包了市区南山簸箕掌385亩林地的荒山造林任务,筹建了兰州市城关区劲松造林场。目前他还担任着我校离退休教职工党委后勤一支部书记,兼兰大老教育工作者协会后勤一分会的会长。
退休后继续着他绿色事业的同时,又四处奔波创立了甘肃省首家民间公益图书馆“绿云书庵”。位于兰州市天水北路196号的"绿云书庵"于2008年8月24日建立免费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