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档案馆 > 萃英记忆>校友记忆

【萃英记忆】赵健雄:为了报答母校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0-06-02   字体大小T|T

        时间:2019年9月6日

        地点:兰州大学城关校区东区(医学)家属院住宅

        人物:赵健雄

        采访人:王秋林

       摄 像:红叶

       文字摘录整理:王桂良 红叶

       文字审定:陈文江 陈闻歌

       访:赵老师您好!我们现在做的一项工作叫“萃英记忆工程”,主要就是请我们的老先生、老校友回忆讲述自己在兰大学习工作的经历。像您刚才讲的医学院的这些情况,如果我们不记载,将来就没有人知道。虽然现在也有一些留存的资料,但是保存系统完整的相关材料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萃英记忆工程”就是要把我们老师的形象和他们的经历,以及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以视频资料的形式在档案馆永久保存,需要的时候有据可查。今天,请您做个回忆。

我的人生简历

        赵:好。1942年11月,我出生于陕北榆林城市贫民家庭。父亲最初是小学教员,后来到中学教书。我妈妈、我奶奶都是家庭妇女,不识字更谈不上工作,所以全家就靠我父亲一个人十几块、后来就是20块钱的工资生活。在1950年代刚解放的时候,20块钱要维持一家七口人的生活也是相当困难的。

       1947年我五岁就上学了,我家离学校不太远,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去学校。1949年解放,由于解放后有春季班和秋季班,这么一调整我就提前半年于1953年毕业了,这样我的小学只上了五年半。

       我小学毕业以后就考上榆林中学。榆林中学是陕北最有名的一所中学,像刘志丹、谢子长、刘澜涛、高景德(原清华大学校长、院士)等很多名人都是榆林中学出来的,因为陕北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就是榆林。

       我中学六年都在榆林中学,初中就开始在当地报纸发表文章。初三毕业保送到高中,而且学习成绩一直是第一名。我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

       1959年我高中毕业后高考,我的成绩是榆林中学最高的,当时就把我录取到甘肃工大化工系。本来我1963年就应该大学毕业,但是当时是困难时期,国家院系调整,上了两年,化工系就不办了,1961年就把我们转到医学院的药学系,上了一年后,药学系又不办了,就又转到医学系。这样我的大学学了两年化工、一年药学、又学了三年半的医学,一共上了六年半,到1965年底,我大学毕业了。

       由于我学习成绩最好,在医学院一直担任班长,而且我是全校唯一的一个共青团甘肃省委颁奖的五好青年,所以,1966年元月我毕业后就留校分到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工作。

       1969年,城市的医生要“下放”到农村去。当时我得了很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卧床不起,就被用救护车把我“下放”到会宁县河畔公社卫生院。

       因为身体不便,遂在卧床面壁之际,我就开始自学中医,半年的时间我把中医学院的二版教材全都看了一遍。半年后我能坐起来了,就跟师当地名医胡耀先老先生,上门诊开始看中医。我背了四百首汤头,一两个月以后我自己就能看中医,很快我的病人比他们都多了。

        1974年我从河畔卫生院到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学了两年中医,我在班上又是第一名。当时西中班老师就是咱们甘肃省最有名的中医于己百、周信有等。两年学完,1976我就到定西专区医院工作。

       1978年邓小平恢复高考,科学的春天,中医在全国开始招研究生。这是中医第一次招研究生,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年招50个人,全国报名3000多人,很多是中医学院毕业生,我就报名,有幸考上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生。我的导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岳美中、方药中教授。

        两年后硕士毕业,院方要我留北京,但是当时甘肃刚成立中医学院,院长于己百是我西学中班的老师,他和卫生厅厅长石国碧两个人跑到北京将我要到了甘肃中医学院。

        1980年我回到甘肃中医学院,一边教书一边看病。到了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干部四化,就是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这一四化,老干部开始退休,年轻干部上来,因为我是甘肃省第一个中医硕士,就把我选拔到校级领导班子,任甘肃中医学院副院长。两年后,我调到兰州医学院。

        1985年我到兰州医学院当副院长,到1999年我被提成院长。一干就是20多年,到2004年11月,兰医并入兰州大学,我是最后一个并校前的院长。并校后我不再担任行政领导职务,仍继续担任博导带教,到2007年12月退休。

我的“三上目标”

        1999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任命我为兰州医学院院长。11月,我在校党委会上提出五年奋斗的“三上目标”:上规模—扩大办学规模;上层次—跨入博士学位办学院校;上效益—提高办学实力,提高教职工待遇。得到党委委员一致同意,全院教职工的强烈反响和热烈拥护。

        到2004年10月,在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全院师生员工奋发努力下,“三上目标”圆满完成,具体数据可看我写的书《医途回眸》。(采访人注:以下三段摘自《医途回眸》)

        1、上规模:①在校生数:1999年普通本专科生3300人,研究生174人,2003年普通本专科生7165人,研究生574人,在校各类学生(含成人教育生)14179人。②招生生源:本专科生原仅限甘肃招生,通过互换招生指标,2003年,从全国15个省、市招生530余人,录取线比当地控制投档线高15-35分,提高了生源质量。③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快速发展:2004年,本科专业由1998年的4个增加到14个,高职(专科)专业从6个增加到10个。

       2、上层次:①2003年获准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外科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甘肃医学教育博士层次零的突破,结束了甘肃省不能招收培养医学博士的历史,也填补了甘宁青三省(区)医学博士培养的空白。②学院的硕士学位点由1999年的21个二级学科27个专业,增加到2003年31个二级学科45个专业,基本涵盖了所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和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全省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3、上效益:①办学条件迅速改善:1999年以来,争取到国家、甘肃省、银行以及国外贷款等专项经费共计1.5亿元(当时每年行政拔款仅2000万元),新建学生公寓4栋,总面积3.05万平米;教学实验大楼5栋,总面积4.291万平米,以及3.12万平米家属住宅楼,学院建筑面积由1999年的11万平米增至2004年21.5万平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由1999年的2400万元增至7000万元,学院的道路、进排水系统、供电线网、燃气供暖系统等彻底改善。②充分利用全省的医疗卫生资源办学,解决欠发达省办教育的难题。学院新增一所临床医学院(省人民医院),4所非行政隶属关系的附属医院(天浩、白银、金轮、兰州医院)、教学医院由原23所增至35所,将原兰州军区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改建为学院的二级学院(八一学院),培养专科生。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999年以来,引进博、硕士6人,新增教师120余人。至2004年,院本部在职职工891人,加两个直属附属医院共3135人,专任教师878人,其中正高100人,副高355人,讲师207人。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30%以上,国家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优专家10人,享受政府特贴专家43人,博导7人。并聘请郑国錩、陈洪渊、樊代明院士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名誉)教授。④教学管理: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实施学年学分制,增设20门选修课。2000-2004年,毕业生每年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4.7%以上。2003年对近几年就业毕业生跟踪调查,90%以上的用人单位表示满意。⑤科学研究:2000-2003年,全院共承担科研项目327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部委项目14项,科研经费从1999年不足100万元增至2003年818.8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3项,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E1收录48篇,主编出版专著27部。⑥教职工安居乐业:院本部职工,人人有住房。学院的预算外收入从1999年1400万元增至2003年4600万元,校内津贴由1999年全院78万元增至2003年全院700万元。⑦2004年,学院在中国网大一年一度发布的高等院校排行榜中,综合排名为214位。在全国200余所医学院校中排27位。

        那几年我到处筹钱,一共给学校筹了1.5亿。1.5亿对兰大来说算不了啥,但是医学院一年省上拨的办学经费只有2000多万。我16次锲而不舍到省财政厅筹来一笔两千万元的专款;借用8分钟为附一安排的汇报时间,情真意切的发言感动李嘉诚先生,要来60万元少数民族医生培训经费。我善于随时聆听教职工的意见,仅在改善校园道路建设中,亲临现场,先后8次提出改进意见;一连数日昼夜加班,亲自修改30多份学院申报博士单位和博士、硕士学位点的材料。身为院长,廉洁自律,拒绝吃喝游玩,主动退回施工队送的购物券,向学校纪委上交学生家长从邮局寄来为招生录取求情的汇款。被群众称赞为“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繁忙的行政、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使我几乎没有多少业余时间,连出差在火车上、飞机上,住宿到宾馆里,也是全身心地在工作、学习或思考问题,不肯轻易放过哪怕是几分钟。

       2002年4月,我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委省政府举行了庆祝五一颁奖大会,甘肃电视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甘肃工人报、兰州晚报等进行了采访及报道。

我的敦煌医学研究

        我在科学研究方面,一个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敦煌医学研究。做这个研究是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有敦煌史地、敦煌舞蹈音乐、敦煌文学等做得热火朝天,我就想到敦煌医学,当时还没人搞,因为我们在甘肃,就责无旁贷。1983年我刚任中医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科研,就想到要做这个事情,1984年我们就向卫生部申报了敦煌医学研究这个科研项目,卫生部核准并拨了2万元研究经费。一拿到经费,我们就去莫高窟实地调研,我前后去了五趟莫高窟。第一次去就住了一个多月,利用暑假我们几个人把将近一百多个洞窟里那些跟医学有关的壁画,拍录下来,整理编制成幻灯片。

       另外,北京图书馆有敦煌遗书的缩微胶卷,我们就去查《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看哪一个目录跟医学有关,就把它们都买来(那时候没有影像设备),我通过缩微胶卷观片机像放幻灯一样一卷一卷地放着看,最后就把那些东西都整理出来,编写成《敦煌医粹》。敦煌医学研究主要就是这两个东西。

       中国的医史,外国人都很关注。1986年2月23日,《光明日报》首次报道我们的敦煌医学研究成果:“敦煌壁画中有丰富珍贵的祖国医学内容”。2月24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敦煌石窟的揩齿图”。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甘肃日报》、3月5日上海《新民晚报》、6月7日《健康报》、9月1日《中国科技报》,以及《新华文摘》相继报道了我们的敦煌医学研究成果。

       日本经济新闻一看到《光明日报》报导,很快就打电话给我。因为在我们的幻灯片中有莫高窟中刷牙的壁画,本来壁画的意思是和尚出家的时候要刷牙,而这个洞窟的壁画是公元892年,这就说明公元892年以前我们国家已经开始刷牙了,敦煌壁画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刷牙的画面。

       当时日本经济新闻打电话要来中国参观,看是不是有这东西。我说可以,你来吧。第二天,日本的一个叫丸山茂的口腔医生就来到兰州跟我座谈交流,他问我要这个照片,我不知该不该给,就说你还是去看看,我告诉你在哪一个洞窟哪个地方,你肯定能找到。他就去了莫高窟。返回兰州的时候,他还送给我两张刷牙图照片。后来他们在日本也报道了这些,丸山茂说我们刷牙图的发现是世界性的成果。

      后来日本接着派了三个代表团到莫高窟去看,1986年8月,日本齿科医疗开发研究会访华团(秘书长为丸山茂),专程来兰和我进行学术交流,并赴敦煌实地考察刷牙图。1988年6月,日本丸山茂等第2次来兰学术交流,赴敦煌考察。太田喜一郎在日本《齿界展望》杂志(1988;2:272)引用我的研究成果。1991年7月,日本仲景医学临床学习团来校与我学术交流。1993年7月,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难波恒雄教授来校与我学术交流。我跟丸山茂也成了好朋友,一直交往到丸山茂去世。

      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流的?

      赵:是1986年。

      访:敦煌医学研究的影响很大,获奖级别也很高吧!

      赵:是。1988年12月,我的专著《敦煌医粹》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1989年7月,专著《博极医源的孙思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9年11月,“敦煌医学研究”科研项目通过部级鉴定,做科研鉴定的时候,都是全国一流的敦煌学、中医学的专家,一致认为我们这是国际领先水平,它奠定了一个新的学科,就是敦煌医学学科。它就跟敦煌史地,敦煌舞蹈艺术,敦煌文学一样,是开创性的。1989年11月-1990年12月,《光明日报》(甘肃学者首次提出敦煌医学新概念,1989,12,6)、《人民日报》(敦煌医学首次获得确认,1989,12,6)、《甘肃日报》(历史性的业绩,1989,12,15)、《健康报》(赵健雄与敦煌医学,1990,12,15)等发表敦煌医学研究的报道8篇。1990年,《敦煌医学研究》获甘肃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敦煌医粹》获西北西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1年,《敦煌医学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敦煌医粹》获首届全国优秀医史文献图书银奖。1993年3月,《敦煌医学幻灯片》获西北地区高等医药院校优秀幻灯教学片三等奖。

       1991-2004年,《甘肃日报》、《文汇报》、《武汉卫生报》、《健康报》、《香港文汇报》、《甘肃经济日报》、《兰州晨报》、《兰州晚报》、《甘肃科技报》等,及兰州大学出版社、甘肃、北京、香港等多家出版社的著作,甘肃电视台、兰州电视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等报道我的业绩近百次。

       1992年10月,国务院颁发给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4年12月,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年4月,赴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我报告“敦煌医学研究”成果,获世界传统医药突出贡献国际一等金奖,授予“百名民族医药之星”称号。美国侨报、甘肃日报、文汇报、《科学中国人》和《敦煌研究》等杂志均作了报道。1997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编《国际传记辞典》25版、《有成就者》17版载入“赵健雄”。美国名人传记协会(A•B•I)编《国际杰出名人录》6版、《20世纪有影响的500个带头人》载入“赵健雄”。

       敦煌医学研究成果对中医学、敦煌学、医史文献及中医临床、摄生防病均有重要意义,可应用于多个领域。2000年,敦煌研究院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中,把我们的发现也录载了。原来的总目索引只说哪卷是医书,但具体是什么,不清楚。我们做的敦煌医学研究,就让这些不清楚的医学卷有了卷名,这一篇讲的是什么,是内经的哪一篇、《伤寒论》的哪一篇,有什么学术价值。

      1983年我在甘肃中医学院成立敦煌医学研究室,1985年我调走了,中医学院后来继续了这个研究。1993年,建设敦煌医学展馆,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12年,敦煌医学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建设学科。敦煌医学研究后继有人,继续发扬光大。

我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我的第二项研究就是中西医结合。1993年9月,我在兰州医学院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室(后改为所),担任主任,开展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

       访:这是甘肃省的重点学科?

        赵:对。1995年8月,省教委批准我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为省级高校重点学科。

        我们的科研方向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慢性胃炎、肿瘤的防治;一个是镍毒性的防治。因为甘肃省肿瘤多,我们用中药来防治肿瘤,新药扶正补血冲剂就是针对肿瘤放化疗以后白细胞低研制的。甘肃金川是我国著名的“镍都”,针对镍毒性的研究成果,我们编写出版了一本书——《镍毒性与中医药防治研究》。那个时候,用中药如何防治镍毒性,中国没有,世界上也没有。我们做了好多实验,全部在书上。这项研究主要是和朱玉真教授合作搞的。

       1994年12月,“扶正补血冲剂”获甘肃省卫生厅颁发的新药证书。1995年,我主持的“扶正补血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科研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中医药辨证论治慢性胃炎的动物实验临床及超微结构研究”科研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扶正补血冲剂治疗镍毒所致免疫和造血功能降低的研究”科研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扶正补血冲剂抗肿瘤扶正解毒作用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科研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中医药对硫酸镍致心肝肾睾丸损伤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科研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扶正抑瘤汤对肿瘤细胞周期及NF-κB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科研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11月,我研制的“扶正补血颗粒”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新药证书(国药准字B20020247)。

        2007年我主持的“中医药防治镍毒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科研项目,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8年9月,我的“一种用于扶正补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0510042606.2。2009年7月,我的“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0710017349.6。

       在医学教育方面,我在甘肃中医学院的时候,主办过3期全省中医经典著作提高班。在兰州医学院,组织开办了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主持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点的创建,可以说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1998年2月,我就受聘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从1998年开始招生。甘肃经济日报以“甘肃第一个医学博导”,兰州晨报以“我省医学专业有了首位博导及博士生”为题作了报道,中西医结合临床这个点,我是甘肃省第一个博导。2003年,我院自己申请获批这个专业的博士点,我继续担任博导,甘肃省第一位医学博导,至今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55人。

       我从医学院毕业后一直没有间断过看病,当院长的时候,每周还到附一上两次门诊。有人说我是德技双馨的陇上名医,这实际上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但是我临床诊治病人40余年,一直都在努力尽到一个医生的职责,也确实解决了很多病人的疑难杂症,比如从死亡线上治愈危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杨明泉;把一个服激素致胃出血的危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马进龙医治后使他完全康复,弃杖行走自如;治愈了一个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患者,叫田建根;单用中药治疗使患者杨毅铭的甲状腺腺瘤完全消失;主要用中药使一位宫颈癌放射性肠炎便血的患者白妍转危为安等等。

       1997年至今,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已指导学徒7人。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中医药医疗和研究,在这方面我也是很用心的。2001年,我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颁发的“中西医结合贡献奖”。200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我“甘肃省名中医”称号。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编《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传》收载了我。2008年,《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中国结合医学杂志》)第1期(全国首次进入SCI-E来源的中医药期刊),以杰出人物专版报道了我的工作和业绩。

        我是2007年12月退休的,基础医学院又返聘了五年。实际上也只是退了,根本就休不了,继续承担教学科研工作,有些事情搞了半截子不能放在那里啊,参加国家部委和省厅的科研立项、授奖审评、检查评估等工作,还曾为发展我省中医药事业提出建议,总是还有许多的工作脱不开。作为名医,平时在校内外,街头道旁,问病寻诊的人你总不能拒绝吧,还得耐心仔细地释疑解难,随时诊治处方,我能感觉到还深得患者的爱戴和赞扬。还因此获得了甘肃省老教授协会“老教授事业贡献奖”和兰州大学“十佳老人”称号。

       到了2012年我就彻底退了,我已70岁了,加上我老伴的病,她这个病前前后后将近20年,我那时候基本一心扑到学校的事情上,家里的事全落到她一个人身上,到后来她这个病很严重,我不能不管,2012年我们去北京透析换肾,现在稳定一点就回来了。

       访:医学院的平台把您的智慧、作为都发挥出来了。

       赵:医学院培养了我,我就要全力以赴地工作,以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

       访:非常感谢您给我们分享这些,也非常感谢您对学校建设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人物简介】

       赵健雄,男,汉族,1942年11月出生于陕西榆林,中共党员。初中开始在当地报纸发表文章。1964年获共青团甘肃省委“五好青年”奖,1965年从兰州医学院医学系以全优成绩毕业,分配到附属二院工作,后经历“6.26”下放、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定西地区医院、省新医药学研究所、省中医学院、兰州医学院、兰州大学工作。1980年中国首届中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3年任甘肃中医学院副院长,1985年调任兰州医学院副院长,1990年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生导师,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创建兰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室为首任主任,1994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任兰州医学院院长,2001年任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出版专著《敦煌医粹》等六部,参编著作34部,参编全国高校统编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