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档案馆 > 萃英记忆>校友记忆

【萃英记忆】刘灿国:敢为人先

发布时间:2018-10-14   字体大小T|T

       时间:2018年9月18日下午

       地点:兰州大学思雨楼新闻与传播学院二楼会议室

      人物:刘灿国

      访谈人:阎军

      摄影:阎军

      文字摘录:张晟(2018级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志愿者)

 

      阎:刘秘书长您好,兰州大学档案馆开展了一项工作叫“萃英记忆工程”,请校友回顾上学和工作的情况,今天想请您谈一谈。

      刘:谢谢阎老师!我非常感恩母校对我的培育之恩。

湖南少年,敢开风气之先

     阎:你对学校这么有感情,能不能谈谈你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呀?

     刘:我是1992年从湖南湘潭考入兰州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学习的,我觉得我上学最大的特点是成绩一般,但专业能力比较强。

    我从小立志当一名记者,当我被兰大新闻系录取后,刚入学的我就到兰州铁道设计院的铁道设计报周末版实习,这是一份公开发行的报纸,我的师兄是主编。

     我在我们班上一直是发表文章最多的,并坚持一直在一线采访。大一我还做了甘肃省一个杂志的特约记者,我在大二的时候就成为了《中国青年报》的校园特约通讯员,全国也就三五十个吧,这是一份无上的荣光,因为在报纸上还刊登了所有通讯员的学校和名字,所以我觉得我为学校争了光。

刘灿国成为《中国青年报》的通讯员报纸版面

        我记得有一个董嘉耀,也是同一期的通讯员,他是北京广播学院93级学生,最后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所以我们那期的通讯员还是比较优秀的。

       我后来写文章的积极性更高了,高到什么程度呢?我记得在1994年1月份的上半个月,我光在《甘肃日报》就发表了3篇通讯,长度得有七八千字,应该说一般该报在职记者的文字发表数还没有我多。

       我觉得我们新闻系当时在校园里是开风气之先,是一个能早入社会的专业,我们当时也是强调要步入社会,融为一体。

       我刚进大一的时候,大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本来不能报考国家四级,但后来蒙混过关,而且以60.5的成绩涉险过关。成绩出来的时候,班上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不是说我的成绩有多好,而是惊诧于报考的念头。

       后来我的英语老师说,你这个学分修满了,可以不上英语课了。所以我后面几个学期就全去采访了。当时的同学比较羡慕我,因为没有什么负担,所以我在我们班上一直发表文章最多,兼任的特约记者最多。

       我觉得我那会儿胆子特别大,那会儿的教务处副处长叫吴大明,我就跑到他的办公室请求去上六级的培训课,当时的培训费50块钱,我跟他说,您看,我大一第一个学期就过了国家四级,我第二个学期打算过国家六级,但这个培训费是不是就应该免除,以鼓励大家考级热情。

       吴老师就说可以,于是就让我上了六级培训班。

       我说这个就是说我在校时有一种气魄,就是湖南孩子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我觉得只要是合理的事情、合理的要求,老师也好,有难度的沟通对象也好,都会答应,没有什么可怕的。我觉得兰大学子应该具备一种精神,敢为天下先。

        我大学四年,整个是在专业采访中度过的,所以我大二的时候就确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到北京去工作。我认为北京是一片新闻的沃土,所以我当时在《中国青年报》实习,工作的时候去了《中国质量报》。

兰大新闻人的“勤奋求实进取”

        阎:那你在工作之后做了哪些事情?

        刘:工作以后,我还是秉承着新闻学的专业精神。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有兰大“勤奋、求实、进取”(当时我们的校训)的精神。

        我做记者的时候,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

        我是调查记者,生产的文字量少,但写出来一篇算一篇,就有人爱读。我在国家质检局系统还有许多忠实读者。

        为了出好稿,我这个人不怕付出,不管是经济上的付出还是体力上的付出我都愿意。

        我当时做调查记者,外地没有人接待我,又因为报销的标准比较低,所以每次出差我还要亏不少钱。我记得有次出差半个多月我亏了两千多块钱,后来我老婆跟我说,你要这样的话你就别出差了,家里本就没这么多钱咋还能亏这么多,但是我也认了。有的时候去暗访还要花钱买线索,也报销不了,这都是属于笨蛋才会做的事情。

        我做批评报道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山东暗访差点儿被人关到造假窝点里面。

        我们社长张凤山是从中华工商时报调过来的,是一位报人。印象中他到我们报社后,很少表扬人。但他曾在看到我写的一篇批评报道后在公开评报中批示:“记者是什么样的,各有各的说法,但是我认为,至少应该像灿国这样,既有发现问题的敏锐,又有揭露问题的勇气!”这对一个年轻记者来说是一种高度的肯定。

       当时报社还要给我开作品研讨会,我觉得挺高兴的,好歹自己做记者有一定的收获。

       2003年我人生迎来了一个转机,我的一个领导调到国家环保总局去了,他组建了中国环境记者协会,是一个事业单位。他提出来请我过去,而且让我担任一个正处级的岗位角色,中国环境记者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新闻部主任。

        随后,我开始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开始做新闻资源的整合,现在我回忆起来,这个岗位是我真正实现人生起跳的重要节点。

        我们记者平时只有一桩事,就是写稿,传播新闻。这是一个单兵作战的工种,它不适宜整合社会资源。

       上任后,我们为了密切和媒体的关系,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说我们环保系统对应中国记协做了很多的作品评比和个人评比,像杜邦好新闻奖、地球奖以及后来的宝钢奖。其中地球奖奖金是2万,宝钢奖奖金是50万,给记者一个人奖50万你能想象吗?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我们环境记协对环境记者的奖励包括对他们背后领导的维护,打造了一个京城媒体界联谊与合作的典范。

        阎:当记者是很危险的。

        刘:记者危险所以我们奖励他们、鼓励他们,他不会因为我们的奖励而变得更危险,只会因为我们的奖励而更宽慰。所以我们奖励他们也是为了鼓励他们。

为媒体人做的三件善事

         阎:你之后又平调到了中国行业报协会,在任期间你认为自己做过哪些自己认可的事情呢?

         刘:我经常听好多人说他跟新闻界关系很好,我就问他,你给新闻界做了什么事?任何人群,你心里有他们,他们才会对你亲近。那么我给新闻界做了一些在全国领先和独创的一些事情。

        我为新闻界做了三件善事,第一件事情就是记者生日温馨工程。这是我一直坚持的一个项目。大概有五六百个媒体的记者或者领导在生日当天能接到我的鲜花和礼品。在月底我们一般有一次例行的聚会,这个工作已经坚持十几年了,大家都特别感谢。其实在岁月中,有一些善事哪怕很简单,但只要你去坚持,它一定会温暖人心。

        第二个是我做了中国第一个记者援助项目——首都记者援助项目。这个项目是2010年9月14号在北京启动,当时援助了有几十名记者,援助的标准有三点:一是在采访过程中受伤或者牺牲的记者;二是身患重病的记者;三是需要法律维权的记者。

        启动以后当时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以“援助记者就是援助公平”为题发表社论,因为记者是属于这个社会良知最后的守望者,他们也需要尊重,需要援助,他们也有生活窘迫的时候。我是中国行业报协会的,我做公益事业首先会选择我们行业做。

       做了一两年后,中宣部认为这个项目不错,让中国记协接过来做,做成了中国记者援助项目,现在每年财政部拨款200万。

       第三件就是去年刚刚创办的微信公众号“传媒茶话会”。但是现在已经对传统主流媒体乃至整个新闻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传媒茶话会现在是对新闻界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公号之一。

“传媒茶话会”微信公众号后台数据截图

        为什么我们能做到影响力最大呢?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高端的血统,我们有很多媒体高层群,经常宣传央媒的改革融合这个事情,所以对其他媒体会有很多参考作用,所以我们的定位也是给传统主流媒体融合改革提供参考。

       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围绕采编、经营、融合、版权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报道,我们提出来我们介绍任何媒体的内容都是不收费的,目前我们也几乎没有收入。

       同时我们还给作者支付比较不错的稿费,比如说300到2000之间,运营费用真不低。

       这个公号是一个指路灯,是媒体人前进时的一个帮手。

       好多京城媒体的社长、总编辑,除了推广他们报社自己的文章之外,还会再推广的文章就是“传媒茶话会”。

       这个公众号的不容易之处在于:第一,业界认可,从去年创立到现在,我们已实现了8个“10万+”,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它讲的是一些业界话题,我们强调对记者的关注,对这个行业的关注,所以要搞个“10万+”挺不容易。全国新闻有记者证的新闻从业者才20多万人,所以10万+很不容易。

       阎:那你要付出多少心血啊?

       刘:我是创始人,我们有总编辑、编辑还有实习生,都是我们兰大新闻系和中文系的人。做这个公号不挣钱,但是我们一直在坚持。

       现在我们这个公号已经成为主流媒体人习惯于阅读的一个公号。平均阅读量是7500多,这个数字说明大家都比较认可。主管部门也多次表扬了我们。

        所以这是我给新闻界做的第三件事,我们不盈利,就是单纯地想提供给大家一些融合发展的思想指导,让大家读了之后觉得挺解渴。 我的一个感受就是,干一行,你就要爱一行。我经常对我的年轻朋友讲,你要让别人对你有感情,你首先得对别人有感情;你想让事业成功,你首先对事业要有感情。

        对人对事都一样,你得对它有感情,得全情投入你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你才能成功,这就是我工作这么多年得到了一些启迪。

苟利兰大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刘:今年1月27号,兰大医学79级校友廊坊城南医院院长张毅被黑社会逼迫跳楼自杀,这件事您知道吗?

        阎:这件事情轰动全国呀!

        刘:是的。1月27日,我们兰大北京校友会正搞一个活动,我在当天中午得到了这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他的自杀让我感到非常悲愤。

       1月28日我就带着北京校友会的工作人员和几家主流媒体记者到廊坊,开始追踪张毅事件。多方打听后见到了张毅师兄的遗孀和女儿。

       从廊坊回来后,我们开通了“张毅事件”的微信公号,由校友会的编辑专门负责跟进报道张毅事件的相关信息。因为每天都要和家属沟通事件始末、搜集证据,所以工作量非常大。

       第一篇文章发出后,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时微信后台不断有人爆料相关信息,也有人在留言区表示对事件的关注。

       之后,这个事件主流媒体介入的非常多、非常充分,各大主流媒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央广、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等都关注并报道了张毅事件。

       今年年中,政府对幕后黑手的保护伞以及黑社会团伙,该撤职的撤职,该抓的抓起来了。今年8月各大媒体包括央视新闻联播都报道了处理结果。

         当时对方不只一次地发出警告和威胁,特别疯狂。有舆论指责我们校友会背景,也有指责我本人的。但我觉得很坦然。苟利兰大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直是我想说的,也是我愿意去做的。我也相信,我们兰大北京校友会一直是一个有担当的组织。

        阎:在张毅事件上你不顾个人的安危一直冲锋在前做得非常好,我们大家都非常关注事情的进展过程。

        刘:此案初步处理结果后,张毅的女儿给我发来这样一段话,“刘秘书长,我父亲的事能得到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离不开您和校友会挺身而出、仗义相助。”

        8月底,张毅的女儿专程拜访了我。

        见面时有一个特别感人的细节,她说:“刘秘书长,我们把我父亲的葬礼安排在9月17号的上午!”

        我当时一听她说出这个日期,我一下子就泪如泉涌!她还不明白为什么。

        是因为这一天正好是我们的校庆日!

        真的特别巧,她们也不知道我们学校的校庆是9月17号,就是偶然选了这么一个日子。

        爱出爱返,福往福归,我认为爱是可以传递的,就这些感情是彼此可以交流的。

        旱地草木,尤念甘霖之露,最有感恩之情的,当数兰大人。

献给母校的八个文化产品

        阎:除了在中国行业报协会担任执行秘书长,你同时也担任着北京校友会的秘书长,那能否谈谈校友会方面的故事。

        刘:我前面讲过,我是对兰大很热爱的一个人。我觉得北京校友会最重要的是要对各地校友会有引领作用。我觉得它最大的一个引领就是文化上的引领。

        我们成立以后,每年都要搞年会,我们每年年会都争取做得比较有文化特色,还有是在平时也策划一些文化活动。

        2012年,我们发布了一个沙画,里面出现了各种母校的景象,有点像海市蜃楼。听说后来学校里每一个学生都看到了这幅沙画,特别感动,这个就是我们北京校友会设计的。

       当时在座的同学在唱校歌的时候大家都主动起立,有的人两眼含泪,因为大家很难回到母校,突然之间看到了这么一些熟悉的场景,特别感动。我觉得这个做的非常不错,这是我们提供给母校和学子的第一个文化产品。

刘灿国在校友会年会上发言

         第二个文化产品,是在2012年时发起了一个“毕业30年论坛”。那正好因为1982年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年份,那一年毕业了改革开放后头两年的学生。在春天毕业了七七级的学生,在秋天毕业了七八级的学生,所以同时两届毕业生在那一年毕业。

        这个后来坚持了好几年的“毕业30年论坛”,在全国高校的校友会里面,也是属于开了风气之先。

        我们做这个论坛也是因为要让在各自领域里面做出卓越贡献的老校友,分享自己的人生的一些经验,去引导年轻的校友,告诉他们幸福要靠奋斗得来。在校我们以兰大为荣,此后我们要让兰大以我们为荣。

        第三个文化产品,就是兰大夫妻走红地毯,10对结婚很多年的夫妻走上红地毯,心情很激动。

        我们其实想通过走红地毯的行为鼓励兰大的爱情,只要一经牵手就终生不弃,这是独属于我们学校的坚守精神。兰大谈恋爱的比例不一定很高,但谈恋爱就结婚的比例很高,另外离婚率低,一直走下去了,表明的也是我们兰大的一种精神,这是我们第三个文化产品。

        第四个文化产品是我们策划了闻名全国的兰大上学骑骆驼事件,并设计了骆驼证,骆驼证表明了我们兰大这样一种在艰苦奋斗中卓越坚守的精神,往往也是体现兰大的精神,也有调侃的意思。

        第五个文化产品就是“朗读兰大”,这是去年刚刚弄的,我们让老校友,比如像江隆基的女儿,读她的家书,还有77级中文冯诚写的纪念入校40周年的一首诗,写得非常好,所以现场大家听到这个兰大朗读以后热泪盈眶,大家都回到了共同的岁月当中去了。

        第六个文化产品,是兰大北京校友会合唱团,这是我们自己的合唱团,校友会还专门提供了经费和服装,校庆期间也许我们还有团员能回到母校参加《黄河大合唱》。

        第七个文化产品就是我们组织了自己的球队,让他们搞文体活动,例如足球队、篮球队和羽毛球队,给予他们一定的金额,比如说买自己的队服,现在大家都在坚持训练。

        我们最后一个文化产品,就是“雪中送炭项目”,早在2011年北京校友会改选的时候,我新任秘书长就设立了这个“雪中送炭”项目,给生重病的北京校友以及来北京实习的贫困生予以生活补助。

        贫困生是每一届都补,补的金额不等,平均就是每个来进行三个月实习的人大约2000元左右,还帮他们安排有工资的实习机会。我们的理念是给贫困生在北京实习一个公平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在这座城市。

         阎:你毕业20余年来一直为你的母校默默地奉献着,做了很多事情,这是兰大的骄傲,希望你继续努力,为学校培养更多像你一样的接班人。

【人物介绍】

        刘灿国,1971出生,男,汉族,著名媒体人,兰州大学北京校友会秘书长。1992年09月进入兰州大学学习,1996年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6年-2003年,担任中国质量报记者,2003年-2005年担任中国环境记协秘书长助理。2006年-2018年先后担任中国行业报协会秘书长助理、副秘书长、执行秘书长。期间担任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观察员等职务。

        2017年1月创办传媒研究公号——“传媒茶话会”,目前是影响新闻界力度最大的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