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7月30日10:00
地点:东北师范大学校园
人物:李卫东
访谈人:王秋林
文字整理:张虹(学生志愿者)
文字审定:陈闻歌 段小平
王:李老师,您好。现在兰大档案馆有一个“萃英记忆工程”,就是将校友们对母校的回忆以访谈的形式记录、保留下来,现在请您讲述一些您对兰州大学的回忆。
自强不息,传承永存
李:兰州大学是我攻读所学专业的最重要的一段时光的母校。在1989年至1993年在母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曾在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了近一年的时间,所以南开大学是我的第二个母校。这两所学校的学风和传统对我的影响都非常大,尤其是我的母校兰州大学。第一是我觉得母校对我们个人的专业生涯来说,真的就像母亲一样,她对我们一点一滴的教化使我们受用终生;第二是兰大的记忆对我们来说是一生一世的,就像您做的这个“萃英记忆”一样,无论我们走到什么地方,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母校的记忆,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甚至是融入到我们的骨髓里面了。
至于兰大给我们的影响,我觉得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在我们的一生,无论是任何场合或是任何阶段,这种影响都是最重要的。我还记得我有幸去哈佛大学留学做博士后的时候,在异国他乡的种种经历,更加能显出我们在母校得到的熏陶的宝贵。记得当初刚进入哈佛大学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的那段时间,在母校养成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困难和问题的习惯和毅力,帮助我很快地适应了那里的研究工作环境和氛围,也获得了合作导师 E. J. Corey 教授的充分信任,极大促进了合作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几年后合作科研成果的获得。值得自豪和欣慰的是,在我之后先后有四位兰州大学的师兄弟们也来到哈佛大学 E. J. Corey 教授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母校哺育我们这些学子长大,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技能、训练我们的思维,其实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们一种精神的力量,在精神层面上支撑我们。我们对待工作、对待学术、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以及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观点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一些变化,但是它们的雏形就是在母校学习期间形成的,并且都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我所接触到的同班同学或者是校友,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同感,我想这个同感,就来自于刚才我说的这种精神方面的力量。它并不是说我们学会的技巧或是生存的能力这种在哪里都可能有的东西,而是母校给我们留下的,这种无形的精神方面的财富和影响。我觉得就像我们兰大的校训里面说的这个坚韧,这个自强不息。只要能做到自强,无论他是当老师、做科研,还是从事其他的职业,我觉得他才能够真真正正自立,然后对这个社会做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
记忆再往后推一点的话,就是我的研究生阶段,这一时期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我的导师李裕林先生。李老师是我们兰州大学有机化学学科老一辈的化学家之一,培养了众多的有机化学年轻学子,也是我们功能有机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元老之一。李老师作为我们的研究生导师,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他当年在兰州大学读书、工作、成长的印记。而李老师对待学问、对待工作的态度,还有他的“三观”,也都被我们传承了下来。
我觉得传承也是兰州大学非常鲜明的一个特色,这也是一个学校能够影响年轻人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学校有一种无形的东西,虽然我们脑海中记住的是这个校园,校园里的某一座喷泉,或者是某一棵树、某一栋楼、某一间实验室,或者是导师们的一言一行,但是实际上这些印象的背后,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以及导师们为人处世和他们对待学问的方式。
低调是伟岸的新姿态
王:我印象中好像李老师不太爱说话?
李:李老师从来都是这样。我觉得这就是他的低调,亦可以称之为伟岸。伟岸不见得非要在聚光灯之下,低调之中透露出的伟岸更加宝贵。因为做学问的人,首先要非常虔诚和敬畏,我们从李老师的低调、认真的人生态度以及做学问的态度上,最能体会到的就是这一点。无论你是做学问,还是对待你的专业所学或者是你的职业,只有当你对它心存敬畏,你才会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真正意义上地去把它做好。我觉得这是个最基本的态度。
李裕林教授(右三)在指导博士生李卫东(右二)等开展研究工作
王:李老师平常对学生是怎么要求的?
李:他不会去特意要求你,因为他所要求别人的,他可能就先做到了,也就是以一种榜样的风范来影响你。比如说我记得我们刚开始进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他就关注很多细节。而他关注的细节就是他当年受教育,比如说黄文魁先生告诫他们、提醒他们的,他传承了下来之后,又以同样的方式提醒我们做科研这些细节要注意。而且只有当你心存敬畏了你才会去关注这些细节。
其实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影响,我想都是以李老师为代表的这些老先生们,将我们兰州大学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的优良传统传递给我们的。而且从兰大毕业的众多优秀学子,如今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个学校都有杰出的成就,所以说这种影响已经非常深远了,不仅限于我们,还包括我们后来的学子乃至整个中国有机化学这一领域,而且在更久的将来这种影响会更加深远,会永远流传下去。
王:您在李老师这里读了几年?
李:从1989年做本科毕业论文开始,到我工作差不多有十多年吧。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王:那么李老师是如何指导你们的?
李:李老师的指导我觉得更像是一种引导,他会给你更大的空间让你自己去发挥,也就是让你自己去启发自己,或者是他给你一定的启发,然后你自己去展现你对这个专业的理解和体会,以及你的创造力,我觉得这种培养方式在现在来说更加宝贵。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老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能够起到的领进门的作用,也就是我刚才说的,叫“引导”,其实是一个导师最重要的作用,到后来我们也做了研究生导师才能体会到这个。因为很多非常有潜力的学生,你不需要去给他过多的灌输,点到为止的引导就足矣,我是这样体会的。我感觉我们当年读书和现在去指导研究生其实是一样的,我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在影响我的学生,虽然这种影响很有限,但是我觉得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这一点我觉得也是兰大老一辈教育家留给我们的非常珍贵的一点,他们不会用照本宣科的灌输形式,因为科学研究本身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而是给予某种精神方面的启发,这样你的潜质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
王:上次李先生80寿辰的时候,好多学生都到场,我感觉李先生虽然不太说话,但是他的影响力非常高,学生们对他都非常尊重。
李:对,所以我想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是父子,这种父子之间既有朋友的成分,又相互交心,他对我们起到引领人生的作用。
敬畏学问
王:李老师的学生好像在世界各地都有啊,而且我感觉这些学生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面都很出色。
李:我觉得李老师这种对专业敬畏的态度传承给我们学子,然后体现在我们身上,这方面是更加重要的。你说具体学了哪个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只是一个形式和载体而已,但是这种精神方面的一点一滴的影响,的确是李先生他们这一辈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起到的作用。
王:听说研究生当中有一句话,说是“给老板打工,给老板干活”,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李:这个不对,这种说法是非常庸俗的。如果说打工,那真的完全没有我刚才说的这种敬畏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应该是这样的。在“三观”里面除了世界观之外,可能在学校里面能够形成的,更重要的、更具体的一点就是价值观。你为什么喜欢它、为什么敬畏它,那是你认为无论是对你个人、对他人、还是对这个社会它都有价值。如果一个人无所敬畏,他从何做起呢?很多事情、很多时候可能都没有出发点!
王:你经历了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和重庆大学这三所学校,这之间你感觉有什么差别?
李:其实还有一个学校,就是哈佛大学。我第二次去哈佛大学也是出于工作的原因。我在哈佛大学的导师E. J. Corey先生,他是一位杰出的有机化学家,对我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我想其实不仅是E. J. Corey先生本身,还有哈佛大学这所名校,它在教育和学术方面的传统,对我们的影响之大,就像兰大一样。我有三个母校,兰大、南开和哈佛大学,我觉得每一所学校都传承了各自的精神和传统,虽然她们有所不同,但是她们都把重要的价值观传给了我们,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这令我们受益终生。
哈佛对我的影响
王:哈佛是世界名校,你在那儿学习,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我去了哈佛以后才感觉到兰州大学教给我们的,或者是我们从母校身上吸取到的这些经验对我们有多重要,能够给我们很多精神方面的支持,让我们去完成在世界名校的研究、学习以及工作,也能做出一定的成绩,得到大家认可。而这些成果也更能反映出来我们在母校受到教育的重要性。
令我更加高兴的就是,我们回国以后也没有辜负我们的母校,而且在美国留学期间,哈佛大学对我们的影响,我们觉得也是最有价值的。我们希望以后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他们也能体会到这一点。让我们高兴的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也有去哈佛大学留学的。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回国来工作,传承兰州大学留给我们的传统,我们能做到一点点学术的传承,让我们觉得非常的荣幸。兰州大学地处西部,是一所在教育和学术传统方面形成了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学校,它有很多东西值得挖掘和发扬,希望王老师您这个档案资料对我们学校的传承和影响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能够越做越好。
王:对以后的学子、年轻人,你觉得应该给他们些什么鼓励?他们怎么能做得更好一点?
李:其实我们都是真真实实,每一天在学校里度过来的,若是说哪一个时刻,谈不上,只能说是这个整个过程。所以我的体会是要有敬畏之心,还要关注整个过程。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的实实在在的人生一样,或者像我们每一阶段走过的每一步、每一个脚印一样,只有真正做到脚踏实地,你才不会虚度。你关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时刻,希望能够积淀下对你以后人生真正有价值的、更宝贵的、精神方面的东西。你想想我们在学校学了多少东西,虽然具体的东西你可能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这些教过我们的老师的一言一行、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方面的启迪和影响,我觉得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之中,其实这个影响才是学校真正的最有价值的地方。
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敬畏。我觉得年轻人无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比如说李老师,您看他说话很少,说话声音也很小,但是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学问是要有敬畏之心的。敬畏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只有你敬畏了,你才能去尊重他,而且一旦你有了敬畏之心,也就没有什么难的东西了,也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克服的。我所接触到的,比如说黄文魁黄先生,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他的人,但是我从他给李老师、潘老师等我们这些导师的影响,我就能感觉到他对学问的敬畏之心,这个一定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还有我们在哈佛大学的时候,有些科学家比如就像R. B. Woodword这位有机合成大师,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但是通过他留下来的这些学术成果以及演讲、报告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对大自然、对科学、对于学问的敬畏。有了敬畏他就能持之以恒地去解决这些科学难题。
王:就好像虽然没见过他,但是他就活在你的印象里,真的一种无形的东西。
李:对,你说精神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这也很难形容。它是一个无形的东西,但是无形的东西要有一个载体,我想这些科学家对我们的影响可能就是以你所记住的他的一言一行,他们对待学问的态度,对待研究工作的态度为载体,告诉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关注这些细节和这整个过程。作为一个搞学术研究的人,我觉得细节无处不在,可以说细节就是一切。而且只有敬畏了,你才能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一种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一切。
王:请您给学校写一些寄语吧!
李:(写)愿母校学术传统和精神发扬光大。
王:谢谢李老师。
【人物简介】
李卫东,1993年12月在兰州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为李裕林教授)。1995年9月~1998年8月间在美国哈佛(Harvard)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师从著名有机化学家、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E. J. Corey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9月回国,曾任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国家“有机化学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曾任南开大学化学院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成有机化学教授,现任重庆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副主任。1995年、2001年分别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1995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家奖”。199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获得者。2007年药明康德(首届)生命化学(二等)研究奖;2008年(首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家奖。
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专长于合成有机化学,尤其是天然产物合成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曾参与完成了近十种大环二萜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的全合成以及天然产物Lactacystin的不对称全合成和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近年来,他以高效简洁的合成方法先后合成了Cephalotaxine、Febrifugine、Isocelorbicol等一系列天然产物。合作发表有关学术论文六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