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11月14日15:00
地点:档案馆四楼办公室
人物:王安平
采访人:王秋林
摄影:红叶
文稿审定:段小平 陈闻歌
(以下“王”为王安平,“访”为王秋林)
访:王老师,您好。今天和我们分享什么样的记忆?
王:今天讲述一个40年前我自己经历过的故事。
1976年,是我们国家不同寻常的一年,也是充满灾难的一年。1月8日,我国人民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7月6日,最崇敬的朱德委员长逝世;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近于毁灭性的大地震。8月22日05时49分和23日11时03分,松潘、平武之间又相继发生了6.7级和7.2级强烈地震。根据报道,这次地震有感范围较大,西至甘肃高台,南至昆明,北至呼和浩特,东至长沙,最大半径1150公里。兰州震感强烈,当时,我们都集中到田径场,到后半夜才陆续回到宿舍。
由于地震中心位于甘川两省交界山区,四川省松潘、平武、南坪(现在的九寨沟县)、甘肃省文县遭到破坏。震后连降暴雨,造成山崩、塌石、磙石、泥石流等严重次生灾害,使得交通阻塞,通讯中断,河流壅塞,房屋被破坏或冲垮,道路、河床、大量农田被毁坏。
甘肃省委对此非常重视,为了抗震救灾,并更加准确地预测地震,积累资料,要求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立即组织救灾和科学考察。兰州大学党委和当时的革委会积极响应省委号召,组织了兰州大学赴文县地震考察队。
考察队由现代物理系的曾保生老师带队,考察队员有现代物理系的邱元勋老师,生物系的董金廷老师,地质地理系的庞冒兴老师,还有物理系一位姓孟的学生,地理系一位姓刘的学生,化学系抽调了我,以及两名司机,一位是老司机张德祥,带着学徒黄国忠,一位炊事员张学英。
一天上午,学校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李频如在旧文科楼的二楼会议室接见了我们全体考察队员,李书记给我们讲了此次地震考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另一位领导给我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因为这是一次多专业、多人员、多层次的协同作战,要求我们要加强团结协作,加强组织纪律性,要严格按照地方组织的要求做好工作,听从指挥,注意安全。并要求我们地震科学考察队,要结合各自的专业和特长做工作。要求我们作好准备,尽快奔赴灾区。
我们按照领导的指示要求,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访:为什么抽调您参加考察队?1976年您还只是一个学生。
王:我当时是化学系分析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了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容量分析章节,可能是因为我的实验做得比较好而入选考察队吧。我在力虎林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寻找分析方法和研究对象,最后由老师决定,让我用容量分析中的酸碱滴定法测定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根据水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来判断与地震的关系。这个分析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所用的设备和试剂不多,便于携带,也便于在野外测试。
分析方法确定之后,我就每天在实验室里准备试剂和所用的分析设备,按照分析操作规程反复练习,并准备了几十个试样瓶,装了整整一箱,把所有工作准备完备,严阵以待。
我们原定于9月10日上午出发。就在9月9日下午,突然接到学校的紧急通知,要求全校师生下午四点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要广播,大家心情猛然就紧张起来了,都在心里猜测,究竟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因为那年的突发事件太多了。
下午三点五十分,校园的广播响了,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国际歌》。四点整,广播里传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夏青)悲痛低沉的声音。又一个噩耗传来,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了!顿时校园里哭声一片,我们和全国人民一样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很快我们化学系的师生都集中到化学楼的各个实验室或旧文科楼的教室里,扎花圈、做小白花,自发地投入到悼念活动中。
晚上接到队长通知,让我们先等上级通知,再决定出发时间。
又等了两天,1976年9月11日,我们从兰州出发奔赴灾区。学校给我们派了一辆嘎司车,由两名司机轮换开车,还配备了棚布。按照当时的条件,已经是很好的了。我们考察队员都各自根据专业,按照地震预测所需,带了些便于携带的设备和行李出发了。上车后,我们把棚布打开,又打开自己的行李铺在车厢里,再坐到里面,大家戏称我们乘坐的是“卧铺车”。
我们出发时,兰州正是大雨倾盆,走了一段路,天空才慢慢露出了阳光。那时道路交通状况较差,只有一条312国道,而且路过一个县城就要翻越一座大山,道路不平,非常颠簸,再加上刚下过雨,道路泥泞。好在我们年轻,几个年纪大的老师就非常辛苦了。(那时)要翻越车道岭才能到达定西,要翻越华家岭才能到达通渭,我们第一天傍晚才赶到秦安。第二天又经过天水、成县,晚上住在康县的平洛,第三天又翻越米仓山,到了武都专区所在地武都县城。在县城看到了街道两旁都是防震棚,市民们都住在防震棚里,到处都是悼念毛主席的大标语,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毛主席逝世的悲痛中,各单位也都在忙于治丧和悼念活动。由于队长要到专区党委革委会汇报,第四天我们在武都休整了一天。
第五天我们翻越了一路最高的山——高楼山,接近傍晚才到达文县县城,当地政府部门安排我们住在文县招待所临时搭建的防震棚里。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的专业考察队,有国家地震局的,甘肃省地震局的,高校的,科研院所的考察队。
老师们和熟人打着招呼,队长去请示任务,回来说,把我们分配在离地震中心不远的铁楼公社。
由于已经临近9月18日毛主席追悼会时间,当地党委要求我们在文县参加完追悼活动后再赴铁楼。
我们在文县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余震发生,而且连降大雨,我们住的防震棚里床铺都被雨水打湿了。
9月18日的文县县城,阴云密布,细雨蒙蒙,气氛悲哀,参加毛主席追悼大会的人们冒着雨站在文县一中的操场,哀乐声、哭泣声连成一片。没有参加追悼大会的群众都自发地站在街道上,等待收听主会场的实况广播。
上午九时整,追悼会开始,从北京主会场传来了大会的实况广播,我们和当地群众一起,经历着悲痛的时刻。在我身旁不时有人晕倒,我们的衣服被雨水和泪水打湿了。
18日下午我们到达了铁楼公社。一位姓孙的革委会主任接待了我们,给我们安排了住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被安排在公社院子旁边的帐篷里。我们几个年轻人放下行李就马上帮助炊事员张学英搭灶,灶垒起来后就赶紧给大家烧水,又帮助老师们安装仪器设备。我们十来个人就住在地下的大通铺上。
铁楼公社所在地铁楼村(又称铁楼寨)在一块四面环山的平坝里,是文县唯一的藏(白马藏族)汉杂居的民族地区,位于文县西南部,东邻城关镇,西南接四川省平武县,西北与四川南坪县接壤,是文县四大边寨之一,距县城25公里,海拔1300米。气温较高,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气候宜人。也是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境内山峦迭嶂,森林茂密,沟壑纵横,林海苍茫。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受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如国宝大熊猫、金丝猴和受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闻名中外的纹党(一种党参),还有花椒、核桃、生漆等。
我们住的帐篷前是一条街道,一排木制建筑风格的房子,住着几户人家,门前一条小河,河水晶莹碧透,清澈见底,水浪拍打着黄褐色的山崖,潺潺作响,浪花飞舞,令人心旷神怡。
文县铁楼廊桥(王新瑛摄影)
晚上,队长召集会议,安排工作,还邀请了公社领导列席会议。我们按照队长的安排,按照自己的分工,马上着手工作。
根据安排给我的任务,首先要寻找水源。经过勘察,在离公社约五公里的地方找到一眼水泉,泉水从山中的石崖中流出,没有任何污染,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试样采集地。刚开始,每天由公社一位姓雷的广播员——一个和我年龄相差不大的小伙子给我做向导,我就每天在那条崎岖的山路上,往返十几里路去取样,回来马上进行检测,绘制坐标图,然后将样品装瓶蜡封,准备带回学校再做研究用。
通过对水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监测找出了地震发生和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对应关系。
王安平在考察队工作期间做测试实验
为了让老师们好好休息,我们三个学生每天晚上轮流值班,每隔一个小时用带去的仪器测试数据、作好记录,然后由老师们分析处理。
我们带去的车,白天为离公社较远的大队运送公粮。汽车每天在崎岖的山路上奔驰着,公路上扬起一阵尘土,不时有小孩子们跟在汽车后面扬着他们的小手,欢笑着,奔跑着,汽车的轰鸣声、阵阵喇叭声打破了山里往日的寂静。两位司机非常辛苦,但为灾区人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为他们生产自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当地老百姓称赞他们是“雪中送炭”的好心人。
铁楼人善良淳朴,热情好客,不论我们走到谁家,主人都会问寒问暖,要问是否吃过饭,农家再忙也要给你盛上一碗自家做的醪糟或者米酒。哪怕烧个土豆,也不能让客人空着肚子离开。我是本地人,对此很有亲切感。但是,我们也看到当时农村农家的生活还是比较困难的。
文县铁楼白马藏族圆圈舞(王新瑛摄影)
有天晚上,吃完晚饭,我们三个学生考察队员,沿着铁楼寨的河边走去。弯弯的小河就像一条淡绿的绸带,河水清澈见底,静静地流着,柔美秀丽。几片黄树叶、红树叶从水面上飘过。河边的上游有一座磨房,水拍打着轴轮欢快地旋转着,激起欢快的浪花,犹如一位活泼的少女。勾勒出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不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我们循着歌声走去,前面是一座房子,歌声是从那里传来的。我们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顺着台阶走进木制的小楼里,屋里有好几位男女青年,其中一位就是公社广播员小雷,还有两个姑娘,一个叫侯秋香,一个叫刘晓燕。他们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跳舞,有位戴着眼镜的小伙子拉着二胡。看见来了客人,他们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里,又是让座,又是倒茶。白马藏族人的热情大方、爽朗直率的性格让人难以忘怀。
我们的考察工作结束后,从公社启程返校那天清晨,当地好多老百姓闻讯赶来送行。汽车渐渐开动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向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晚上我们依然住在来时的文县县政府招待所,队长又去县委汇报工作,我们大家就在招待所待命。
一路上,我们已经感到秋意,但看到经过地震灾害后,当地老百姓都在进行自救,抓紧建设,恢复生产。我们也被沿途群众战天斗地、自产自救的精神所感染。
十月中旬,我们安全顺利地返回学校。不几天,传来我们党粉碎“四人帮”的特大喜讯。我们一边投入学习,一边按照自己所做的工作写汇报材料,总结,向有关部门领导汇报。学校对我们本次考察所表现出的精神和所做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表扬。
这是在毛主席逝世到粉碎“四人帮”这段特殊时期完成的特殊任务,是一次由几个专业和学科的协同联合作战。四十年过去了,当年参与考察的老师有的已经调离学校,几位同学也随着毕业分配断了联系,但我仍然对此次考察记忆犹新,对主体工作的一些细节难以忘怀。每一位考察队员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老师们善待学生、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奉献的精神,同时也学到了许多有关地震的知识。
通过将近一个月的考察,获得了与地震发生有关联的有效信息数据。大家觉得工作虽然艰苦,但这是一次接地气、了解民情、为民服务的有意义的活动。大家经历了困难、甚至是生命危险(余震、滚石、泥石流等),对我们是一次磨练和锻炼,也是对兰州大学的一次非常好的宣传。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样一次考察,得到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战锻炼,收获颇多,现在想来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访:谢谢王老师。
【人物简介】
王安平,男,1954年6月出生于甘肃省武都区。1978年8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曾在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化学系资料室、化学系办公室工作,1987年任校长办公室秘书,1989年任兰州大学管理科学系副主任,1991年任兰州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副处级纪检员,1993年任兰州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1998年任校长办公室主任,2001年晋升为高教管理研究员,2002年任甘肃中医学院副院长,2014年退休,享受正厅级领导职务待遇。
王安平曾从事分析化学教学与研究和高教管理研究工作,在化学类和高教管理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近年来热爱散文写作,已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类作品10余篇。2016年3月志愿受聘为兰州大学档案馆(口述档案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