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3月6日9:50
地点:广州
人物:张曙光
访谈人:王秋林
拍摄:红叶
文稿摘录整理:孙琳琳(2014级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志愿者)
文稿审定:段小平
有幸在三十年前走进兰大,这辈子都引以为荣,祝兰大越办越好!
——张曙光 2016年3月6日
王:张曙光校友,您好。我们正在做一个工作,叫“萃英记忆工程”。请兰大的老先生、老校友讲述一下曾在兰大学习生活的经历,以及兰大给他们留下的记忆和感受。今天请您给我们讲述一些您对兰大的回忆。
老先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影响
张:我觉得你们做的这个事情很有意义。
1986年我来到兰大的物理系,在这里读书四年,1990年毕业。在兰大的时间很短,转眼间从进校至今已经三十年了。离开母校已经二十六年了,其实记忆就像是在昨天。我觉得在兰大的这些年,一路走来对兰大的印象其实是在改变。我本身就是兰州人,所以在当年希望自己可以走得远一些。但是来到兰大之后,我觉得这里和西北的其他地方比较,还是很漂亮的。其实在兰大的时候是很复杂的一种感觉。之后发觉,来自全国各地、山南海北的这些同学们,包括一些老先生,在这里碰到这么多优秀、杰出的人,还是让我很快感觉到不同。
【高崇伊是个教学大师】我记得第一学期上基础课,普通物理。高崇伊老先生教我们热学。他在教学方面是个大师。他把那些数学公式、物理公式,熟练到比家庭主妇烹饪、比大厨师烹饪、比绣花女工绣花还要熟练,导来导去,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有这样的一些高人在这里!同学们虽然南腔北调,我觉得都挺好的,很上进、很聪明、很自信,觉得在兰大挺不错。
【段一士是我们的精神领袖】后来在学习过程中,从两个方面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在我们那个年代里,有几个老先生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比如说我们物理系的段一士老先生。段一士当时是系主任,这个老先生很开明,很有智慧,是我们物理学子的一个偶像,我们非常崇拜他。段先生很有号召力,虽然没直接给我们本科生上过课,但他是我们的一个精神领袖。
【从错误的门进去,不见得不能从正确的门走出来】还有一位非常聪明的老先生,钱伯初老先生。钱先生教量子力学。我们有幸听他的量子力学。他讲过一个故事。我在兰大校庆一百年的时候见到钱伯初先生,就跟他印证这个故事,钱伯初先生也许记得,也许忘了,就没有回答。但是他讲的那些事情、那个故事,始终在我离开兰大的这几十年里,都作为我的一个方法论。他讲了什么故事呢?他拿了三个原子模型,一个是卢瑟夫的原子模型,一个古希腊时候的原子模型,亚里士多德的,后来又有一个现在经典的电动力学模型,三个模型。他把这三个模型写在黑板上,就开始推导。从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布丁葡萄干理论,推导出葡萄干作为电子是镶嵌在布丁上,布丁就是原子核。镶嵌在上面以后呢,它做简谐振荡,简谐振荡之后,竟然得到了这个电磁波传输的基本的振荡方程。接下来通过卢瑟夫的原子模型,又算出来精度更高一级。接下来用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方程就解释了这个电磁波的传播。经过这三个推演之后,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他说科学没有对错,只有精度的不同,这是第一。第二,他说从错误的门进去,不见得不能从正确的门走出来。到现在为止,我只听过钱先生讲过这样的话,我当时觉得很好奇。但后来呢,其实在后来我的工作当中,当有时候迷惑不定的时候、当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这句话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先去做——从错误的门进去,不见得不能从正确的门走出来。另外,很多事情,不见得在科学上有对错,精度不同罢了,只要你努力,就能从正确的门走出来。这是钱先生在一次科学讲座上讲的一个小故事,对我影响很大。
【单刚称得上“人师”】我想,兰大有很多这样的老师。另外一位老先生,是做政工的,就是我们物理系的单刚老先生,单书记。人非常好,他是兰大中文系毕业的。这种先生,我觉得称得上是人师,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很宽宏,会用实际行动演绎教育的基本理念。这种引导,非常重要。在兰大,几乎每个老师都能讲出这样的故事来,说不尽的,我觉得这真是一种幸事。我有幸听这些老先生的课,几十年过去了,还能记出一些片段来,这让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我在兰大接受了真正的思想启蒙】还有,当时在八十年代中,兰大的氛围非常好,就说这种学习的氛围和学术的氛围,思想自由。我记得我们物理系的男生,几乎每个人的床头至少要摆三本哲学的书,要摆两本有关宗教的书,还要参加各种活动,听各种讲座。我觉得是真正的一种思想启蒙。我想在中国的教育史上,这种黄金年都不多,但是就让我有幸碰到了,而且在兰大碰到了。在西北这样一个地方,就有这样一种氛围。在后来工作的岁月当中,碰到很多同年代的同事、朋友,他们很少有人,不是多数人,会有这样的一种机会。我想这种机会,对我是有影响的,会影响我终生。在兰大这种氛围下学习,不仅仅是专业课的学习,其实是对整个思想的升华、对认识的升华,是世界观的改变。这种氛围不仅影响到我,也影响到我的下一代了。我对下一代的教育也是用这种方法,就是让他们开阔眼界,给他们见识各种东西,然后去学习、尝试、了解。我相信是跟我在兰大的经历有关系的。我不会固定地让他们一定去学什么,要求达到什么样的分数,我没有这种要求。我想如果没有兰大这段经历,可能我不会有这样的改变。曾经在九十年代末,2000年前后,当时有机会,想要再回兰大去读个博士,最后因为生活、工作的压力,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但是这么多年始终在和兰大保持着各种渠道的联系,也很关心兰大。我对兰大的感觉,每过十年会发生一些修正。可能跟酿酒是一样的,时间越长,感觉越醇。
学弟学妹要自信
王:您讲得很好,那么根据您的经历,您希望兰大应该怎么样去发展?对后学们有怎样的寄语?
张:我觉得兰大本身的学风,在我们那个年代,叫求实、勤奋、进取。这种学风影响兰大几十年,兰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这个特点。所以本身对自己专业的事情,会用心的人还是很多的。无论当时是“学霸”,还是“学渣”,其实多少都有这个念头在里面,甚至有些人只是当时学不动,后来也有很好的成就,甚至在学术方面。这点是长处,所以我想我不担心,因为它会保持的,保持这种传统。另外一方面,兰大的学生们,老师们,特别青年老师们,需要更有自信。就是说他们其实已经做得很优秀了,他们可以为这份优秀更自信。我想同时要开阔眼界。(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在用的时候是都不够用的。无论你在学校多用功,学到的东西都是不够用的。这是我的生活经历告诉我的,就是说学校里学得再多,拿到社会当中用的时候,那些东西就压缩得只剩一点点,不够用了。我不同意那些说在学校学的东西在工作当中没用,这纯粹因为他没有用,他要是拿去用,就会发觉绝对不够用。哪怕是个博士,也不够用。所以我想,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在保持兰大这种学习学术氛围的时候,还要更加的自信。同时要开阔眼界。在价值观上,还要更加开阔一些。自信一些、开阔一些,这是我对兰大学弟学妹们的一个建议。你们不会差过任何人,你们已经很好了,自信一些,世界观、眼界开阔一些。
我们的愿景是成为世界传感器主要供应商
王:您能介绍一下您现在的工作么?
【这个世界没有想象那么难】张:在我参加工作的那个年代,社会处在一个发展期,到处都缺人。所以,我也没有经过什么精心选择,就打到哪是哪,误打误撞,进到现在的行业。我们在做传感器,做各种传感器,我已经在这个行业做了二十年了。当时做这个的很少,我做进去之后也没有特别的想法,反正就撞进去了吧。因为当时社会在发展,发展过程中各方面都需要人,那么把它做好就行了。这么一做就做了二十年。我们已经把这个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这一类型,在测距、测速、测流速、测位置,这些方面已经做到全世界排第四、全中国排第一的水平了。我的目标其实当然要做得更好,只要做,一定要做到最好。我想这是我们兰大的一种学风吧,就是踏踏实实地做,不想其他的。我们现在已经做到在这方面是最好了,所以我们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的企业愿景,就是在传感器领域,作为世界的主要供应商。在未来十年,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伙伴也参加进来,我的一个合作伙伴也是兰大1986级的校友的。大家其实都有一样的特点,就是比较扎实地去做。这个世界,其实没有想象那么难,只要你努力去做,五年、十年,必然做到中国的前列。
【不要凡事想太多】我几乎认为任何一个行业,只要你本身在这个行业中,你坚持去做,做好每一件小事情,就能实现你的理想。这本身是我们的特长。还有另外一点建议,就给兰大未来的师弟师妹们一个建议:不要想太多了。这其实是兰大学子的一个缺点。当然也可能不仅是兰大的缺点,这是中国人的、当代中国人的缺点,凡事想太多。想太多之后很多事情就没法做了。去做,走到跟前路自然就出来了,所以不要想太多。钱先生的那个小寓言,那个小故事,我记了一辈子,对我影响很深。反正你就去做,只要你的本心是好的,哪怕从错误的门进去,能做到正确的路上去,可能费点事、费点时间,但能走对。真的,我们的公司奥迪威,去年在新三板挂牌,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我想在现在不好的经济形势下,我们的企业还是非常出众的。在过去的四年当中,每年能增长35%,保持连续增长。现在在我们的传感器领域,不仅在中国范围,我想在整个世界范围,都会越来越出名,为全世界提供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不忘本心,快乐工作】在去年年初,工信部委托南开大学的龚克校长率领了一个调查组,在全国各地去调查互联网。其中一站就是我们这里,互联网的感知层就是传感器。来这里一看,我们有一个已经成规模的有影响力的传感器公司。然后问我说:“你为什么做这个东西呢?”我说:“不知道,十多年前误打误撞。”他说:“在全国调研了很多、调研了两三个星期,我看到的厂呢,多是些初创的、没有形成规模的,从海外回来的留学生办的。”他说:“十多年前你就知道做这个,而且你做成规模了。”然后又说:“你是学什么的?”我说:“我是学物理的,是兰大学物理的。”他说:“你看这也算是专业。”其实我在做的时候,它并不是专业,这个刚开始做的是什么呢?是一些材料,但后来做着做着就做回到专业了。这就是本心嘛,我的本心在这里嘛。那我也相信用这种本心,快乐地享受工作,我们的企业会越做越好。
训练+兴趣=成功
王:听说您个人有五十多项专利,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张:我们的公司有一百多个专利,其中有接近一半是跟我有关系的,本身我是一个业余的发明家。其实严格来说并不是业余,现在因为都运用于生产了。我觉得这个挺好玩的。还是因为受过严格的方法论的训练,这很重要。这个也是兰大的功劳之一,我的兴趣爱好,加上兰大对物理和数学,对方法论的训练都是很重视的。
王:非常感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的事业兴旺发达。
张:谢谢。
【人物标签】
张曙光,现任广东奥迪威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于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1999年与伙伴合作成立奥迪威电子有限公司,是奥迪威公司的发起创始人之一。从1992年进入行业以来,一直在传感器及应用领域耕耘。从事过生产管理、产品技术研发、市场销售到全面管理。为本行业创新过多种工艺技术和产品发明,也构思并推动创新过很多专业制造装备,到目前为止在相关领域已获得超过五十项专利。他的创新概念不仅仅包括技术和产品,还把创新的概念拓展到了生产、信息、管理、营销等方方面面,使企业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的综合过程,2008年,企业被评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奥迪威成立至今,张曙光始终以企业发展为己任,依靠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管理才能,带领公司领导班子,研究政策,审时度势,对外努力创造公司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内进行一系列强素质工程,不断规范企业运作,拓宽发展领域,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实力。他在推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坚持“做好人,做好产品,共创美好生活”的经营理念,并有效地把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理念塑造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他的带领下,奥迪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屡创佳绩:2011年企业被评选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2012年登上了“福布斯2012中国最具潜力非上市公司”排行榜。2015年,奥迪威成功登录新三板,在资本市场荣获年度最佳公司创新奖项,接着又被推选为新三板最具投资价值企业之一,得到业界及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
张曙光同样关心社会,热心慈善公益事业,不但积极组织员工参与政府募捐活动,而且多次以私人名义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赞许。张曙光还是中国红十字会百分之一基金的发起人之一,2010年12月获中国红十字会人道服务奖章。目前任广州市番禺区工商联合会执委常委、番禺区厂商会副会长、兰州大学广州校友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