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档案馆 > 萃英记忆>校友记忆

【萃英记忆】段一士:我的科学人生《缺视频10页》

发布时间:2015-02-27   字体大小T|T

 

  时间:2013年5月29日 15:00
  地点:兰州大学段一士住所
  人物:段一士 黄友梅(段一士夫人)
  访谈人:王秋林 段小平
  摄像:焦燕妮
  文字整理:段小平 红叶

  王:段先生,您好。我们现正在开展的一项工作,叫“萃英记忆工程”,就是以录音录像的形式留存兰大的历史,同时也把我们老先生们的影像留存下来。今天请您做一些历史回忆。

卖过《新华日报》

  段:上大学的时候,我卖过《新华日报》,《新华日报》是解放区的么。那时候还没有解放嘛!送报给教授。送一份报给我两块钱,我送36份就是72块钱,相当于讲师的工资了,生活非常好。

  黄:因为他当时在金陵大学念书,学习成绩很好。他卖报纸,那些教授都很喜欢他,他定期给他们送,一个月就两块钱。

  段:有些人老以为我是地下党员,其实我不是。解放区有人来金陵大学跟我联系,也认为我是地下党员,其实我不是。

  黄:卖《新华日报》挺危险的,那些教授也喜欢看《新华日报》,但不容易拿到。

  段:后来解放区的人过来和我联系,我说,我不是共产党员,他说,不管你是不是,你就负责把金陵大学的党支部建起来,地下党要你工作,我说,好好好,答应、答应(笑)。

留苏生涯

  段:我在苏联学习,导师是莫斯科大学的教授,他是莫斯科军事工程学院教研室的头头。我们就是到他那儿去,学了好多保密的东西。

  黄:段老师本来学理论物理,他的导师在莫斯科大学公开的身份是教广义相对论,段老师跟着导师学了四年广义相对论。他的导师另外一个身份是不公开的,是一个军事工程学院的教研室领导。段老师都快毕业要走了,导师说你学一点军工方面的知识,段老师很努力,学了一些,回国不久就用上了。

  段:钱学森到苏联,参观了我的导师的研究所,要看导弹发射,苏方不让他看,说是要少将以上的军衔才能参观。其实我们经常在那里看。

  黄:他们对研究生不大防嘛!

  段:大使馆说,给钱学森一个军衔就完了,把参谋的军装穿上,给他做的少将的牌子,挂在领子上。后来苏联没办法,还是让他参观了一下。钱学森是搞导弹的。
  钱学森到苏联参观都是我陪他的。所以和钱先生也很熟。那么大的科学家去,每天5个卢布根本不够吃的。我就把我的钱拿出来。

  黄:钱学森主要是买书,钱不够。苏联那时候书还是比较多的。中国主要就是从苏联买书嘛!

  段:毛主席到苏联那一年我恰好回囯了。他给她们(注:指段一士夫人黄友梅女士等)作报告,在莫斯科大学里给中国留学生作报告。

  王:黄老师也在苏联?

  黄:是,我是科学院派出去的。中国科学院第一批派到苏联科学院去留学的研究生。

  段:毛泽东说他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王:你们是在莫斯科认识的?

  段、黄:我们是在南京大学认识的。

  段:毕业以后,朗道院士把我叫去工作,我以为是改习题。后来才知道,他觉得我的英文还不错,让我给他查英文资料,每天都在那儿查资料。

  黄:朗道是全世界有名的理论物理方面的院士,他写了好多理论物理方面的书。

  段:后来苏联把我分配到Dubna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是研究人员。工作一年后回国。当时王淦昌、周光召都在那里。

决心办好物理系

  段:我从苏联回来以后,就分配到兰州大学任教。这是1957年。那时候兰州的大街都是土路,兰州大学门前也是土路,进城还得坐马车,一毛八分钱就可以进城。隔了一两年才修了柏油马路。工资才100多块钱,我的工资算高的,后来增加到200多元,又增加到300多块钱。
  物理楼刚刚修好,当时比北大的物理楼还好,又大又好,挺舒服,给我两大间办公室。我来之后不久就当系主任,我就决心要把物理系办好,还要影响其他的系。

  王:物理系就是名气很大,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段:我们的学生参加出国留学生考试,考了第一。

  黄:就是那时候李政道组织的出国考试,CUSPEA考试,兰大那时候是第一名嘛,好几个(学生)都考得很不错。

  段:那时候都是拼命干的。物理系的课程,普通物理,四大力学课程都安排了业务比较强的教师(后来都是有名的教授)。

  黄:教学的内容都是参考国际上的,要达到国际水平。

  段:那时候还被批判专门搞业务,叫只专不红。我就不怕。对留苏人员有一个文件,留苏人员不能划成右派,我说话的胆子就大了。
  1959年开始,经济生活困难,粮食定量,都没有给我们发够,结果整天饿肚子。

  黄:那时候还拼命干。

  段:度过那一段还是不容易。物理系的老师说,最困难的阶段我们还在上课,还在鼓励同学要学好。回忆起来也是很好的记忆。

  王:条件那么艰难,又吃不饱,还要拼命地干。当时你们怎么想这个事?

  段:还是想着要把兰大办好嘛!经济生活能够挺过去,要挺不过去那就糟了。

  黄:他当时就想,从事了这个物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就不能落后,在国内不能落后,在国际上也不能落后。不能那么窝囊嘛!

  段:北京也困难。在北京开学术会议,我一想,经济生活困难,就穿好一些。我就把留苏时候的西装穿上,穿件呢子大衣到北京。北大有个教授叫黄昆,他说,段一士,段老师,你怎么还是这么资产阶级?我说经济困难,我穿好点就不成吗?(笑)。那时候开会吃饭,一桌菜,不到十分钟就吃得光光的。

  王:您是从什么地方到兰大的?

  段:从苏联回国就到兰大了。本来我是南京大学派出去的,应该回到南京大学。我跑到教育部报到,一个年轻小伙子坐在桌子上跟我说话,还抽着烟,说:“你叫段一士吗?”我说:“是啊。”他说:“我们把你下放到西北去了,下放到兰州,不要回南京大学了。”好了,我就跑到兰州来了。那个时候还派个汽车接我,马路是土路,汽车一走到处都是灰。就这样坚持了几年,兰州才修了柏油马路,盖了好多房子。

  黄:当时是陆润林到北京接你的,他开始是教务长,后来是副校长。

  王:他是专门到北京接您的吗?

  段:他到北京开会。我要到重庆去看一下我的父母,他就把我的行李先运到兰州。

  黄:他害怕段老师走了,不到兰大来了(笑)。

  段:来的时候给我的房子是在化工楼(注:现在出版社楼)。化工楼房子是有地板的。给我两大间房子,还给我分配了6个书架,我的书多嘛!外边的房间还摆了沙发。我一看挺满意。可以按我的理想来建设兰州大学物理系,所以就决心把物理系办好,不仅要办好,还要影响兰大。那个时候决心非常大。

  王:物理系确实也办得挺好,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段:他们鼓励了好多北大的研究生到这儿来。钱伯初、汪志诚等人,后来都是有名的教授。

  王:对,钱伯初是全国教学名师。

  黄:汪志诚也不错,每年的“热力学统计物理”都是他教的。

  段:当时我们的水平比北大还高。

  黄:尤其是理论物理这一摊子。那时候理论物理、金(属物理)、磁(学)、半(导体),都还是有人才嘛,都培养出很多人才。金属、磁学、半导体还有理论物理,四个方向。半导体有李思渊。金属有张宏图等,搞得也是挺好的。

  段:杨正是在磁学教研室,磁学搞得非常好。

  王:磁学有一个磁学研究所。

  黄:特别是他在磁记录方面搞得很出色,很有名。

研制导弹引信

  段:后来搞军工,搞反坦克导弹。珍宝岛事件,苏联坦克不怕我们的火箭弹。(所以我)专门搞反坦克导弹,火箭弹,在苏联学的东西跟这个有关。后来弄成功了,在北京南口去打靶,国家首长都去看。我练了好久,一炮就把坦克的中心打中了。

  王:您自己打的?

  段:是,他们拿白石灰画了个圈,我一炮就打到了这个圈里,立刻就打穿了,把里面的狗都打死了。结果就鼓励我们搞这个反坦克火箭。

  王:我们当时听说,因为坦克表面上是个斜面,炮弹打在上面就滑过去了。

  段:是这样的。我搞的就是非接触引信,在它快要接触时就爆炸了,这样就不会跳弹。

  黄:苏联的坦克前面不是垂直的,而是一个斜面的,中国的火箭本来是接触引信,它一接触就跳弹了。所以就提出,希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段老师就说他能解决。回来就在家里买了一些小的晶体管,自己在那里做引信,用集成电路,用晶体管做成引信,然后他拿那个锡箔纸,香烟里边的那个锡箔纸当成坦克的夹板。用灯泡的亮或不亮来判断是否引爆了。他在家做的模拟试验成功了。为什么他能搞成功?一个是他在苏联学了那些军工课程刚好可以用上,导师让他们去实地参观他们的那个苏联军事工程学院的那些火箭,这是个底子。
  另外,大跃进的时候,大炼钢铁,土法上马,把兰州饭店的锅都抬出来砸了。段老师说我不干那些,但是也需要大跃进,他就搞计算机。那时候国内的计算机还不行么。他就搞模拟计算机,用来解薛定谔方程,当时国内还没有。

  段:当时大跃进没有停课,一边搞计算机、一边学业务,一直都在上课。把课程和这个结合起来,这样学业上就不耽误。

  黄:当时模拟计算机搞出来了,甘肃省给了奖励。

  段:当时给了5000块钱的奖励。那时的5000块,还是不少的。

  黄:得到甘肃省的奖励,也就是拿来做科研,就作为科研经费。当时国内还有一家在搞,那就是最早的计算机了。应该说是国内最早的计算机之一。

  王:这是1957年,1958年的事。

  黄:对。因为他搞计算机,对电子线路就很熟,所以他把搞计算机电子线路的经验,用来搞电子引信,和在苏联学习的军工内容结合起来。他在家里做成功了以后,就写了研制引信报告。报告上去以后就中标了。不是上面给他的任务,是他自己投标的。当时是投到炮兵司令部,最后就中标了,是作为科研项目投标的。投了,批准了,就下达到这里了。

  段:炮兵司令部让我们继续研究,每年给我们18万,那个时候的18万,不得了啊。结果我们几年也没有用完18万。用的仪器都是不要钱的,是公家的。火箭弹也是炮兵司令部给的,也不要花钱,仪器么,物理系多得很。

  黄:当时兰州军区负责管这件事,兰州军区要支持。反坦克火箭弹引信改装,就是把原来的火箭弹的引信改装成段老师做的引信,接触引信改装成非接触电子引信。那些火箭弹都是兰州军区供应的。对他够信任,大胆信任。

  段:那时候对我够信任的,400发火箭弹,现成的400发火箭弹。是湖南的一个军工厂供应的,我们到湖南去,通过兰州军区运到我们学校。

  黄:段老师后来完全搞理论物理了,再没有去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所有的资料都给了他们了,做好的结果全都给了他们了。后来对段老师领导的军工小组给了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们还要段老师去,改革开放后,段老师这边也忙不过来。

理论物理方面的成果

  王:您在科研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成果。

  黄:主要是理论物理方面的成果。

  段:我们提出来拓扑流理论和规范势分解理论。杨振宁都挺重视的。杨振宁认为这是一个方向。

  黄:五、六年前,国际上一个很有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叫法捷耶夫(注:前苏联、俄国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就承认是段老师首先提出规范势分解理论的。

  段:说我首先提出了这个理论,美国的科学家承认了我的工作。

  王:这就是在理论界的一个贡献。

  黄:段老师在1957年还有一篇文章,在苏联发表,美国把它翻译成英文的了。规范场理论。

弟子七十二

  王:在培养人才这方面,您培养了很多杰出弟子,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段:培养了72个。当中有26个已经是教授,博导,或者院士了。

  王:葛墨林是您的学生。

  段:他是我第二个研究生。

  王:比较出名的有哪些?

  段:葛墨林出名,在南开升为院士;张敬业也出名,在美国干得不错;张胜利在西安,是西安交大理学院院长。

  黄:还有任罡,他本来是学物理的,大学毕业,又跟段老师读了硕士,他的理论基础也打得很好,然后他到北京物理所去搞电子显微镜实验,读博士。他到美国前,对生物发生兴趣,用电子显微镜来搞。学生物的搞不过他,他用电子显微镜的技术发现了好多的新的东西。

  段:非常不简单。就是说,蛋白质分子照相,他的放大倍数相当高,他能够做出来。

  王:您退休以后都在做些什么?

  段:退休了,研究生还得继续带。

  黄:段老师退休了,还在工作,是隆基班的导师。有时候还要去作报告。现在已经结束了。

  段:前年最后一个研究生也毕业了。还在搞科研,搞最尖端的科研。不要求发表文章,这样就可以胆子大一些。自己高兴搞就搞,没有什么负担。没有任务要求。

  王:请段先生给我们的留言簿上留言。

  段:(写)勤奋、求实、创新、育才。段一士 2013年5月29日

  王:好,谢谢段先生、黄先生。

【人物简介】

  段一士,男,汉族,四川武胜人,1927年生于北京,著名物理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1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1953年至1956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56年至1957年在苏联Dubna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1957年回国后至今在兰州大学物理系任教,历任物理系系主任,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从事群论、量子场论、粒子物理和广义相对论等课程的教学,以及拓扑场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在广义相对论、粒子物理、规范场理论、拓扑流理论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科研成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引力场的广义协变守恒定律、规范势可分解及其内部结构理论,并建立了拓扑场论中严格的拓扑流理论。

  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许多理论物理方面的优秀人才,在理论物理的科研与教学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