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档案馆 > 萃英记忆>校友记忆

【萃英记忆】快乐着你的快乐 ——老校友马永魁访问记

发布时间:2014-07-11   字体大小T|T

        “情绪是健康的指挥棒,快乐是最好的补品。” 这段文字,是我校1953届经济系校友、今年88岁的马永魁先生的座右铭。马先生找人写在宣纸上,装裱悬挂,朝夕咏诵。

——题记

  2013年7月8日,校友总会办公室、档案馆有关人员赴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看望访问了我校1953届经济系校友马永魁老先生,收获良多。

  马永魁,青海民和县古鄯镇人。1949年8月考入兰州大学,1953年毕业,毕业之后,一直在供销系统工作,1980年因病退休。老人一生坎坷,老伴去世,一子一女去世,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人生三大不幸,我摊上了两个”。但是,我们见到的老人,是平静而快乐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老人用他微薄的力量,帮助他的同事,帮助青年学生,帮助素不相识的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向人们带去了快乐,也在给他人提供点点滴滴的帮助当中,收获着属于他的快乐。

1953届经济系毕业生同学合影

1953届经济系毕业合影

  早在求学兰大期间,马永魁就经常买通俗书画寄给民和县古鄯镇文化室;1980年,马永魁赴上海治疗胃癌,在沪期间,购买新版小学各科教师备课工具书邮寄给民和县古鄯小学;1995,马永魁在古鄯镇街头办起了当地首座公用电话亭,昼夜服务,许多在外务工的人都会通过马永魁的电话亭,和家人取得联系,瘦弱的马永魁便成了传递亲情的使者,他拿着小本子,记录着每个琐碎的、来自异乡的叮嘱,奔波在他的电话亭和当地的学校、乡村、集市之间;他在电话亭旁自费办起了阅报栏,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订了《青海日报》、《农民日报》、《青海法制报》供群众阅读,凡是报纸上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致富门径的政策和信息,马永魁都用红笔勾画出来,希望群众阅读的时候留心注意。这一办,就是九年多。

马永魁整理的高考信息

 马永魁的高考咨询处

马永魁在进行高考咨询

马永魁为贫困生担保借款

  在古鄯镇,马永魁有个亲切响亮的外号,叫“马大学”。1995年到2000年,每年高考前后,都是“马大学”最忙碌的时候。1995年,马永魁和民和地区教育主管机构取得联系,收集相关资料,研究国家各类招生政策、高等院校招生信息资料,在偏僻的古鄯镇上,在民和县城,开展义务高考咨询。有多少迷茫的考生和家长从他这里得到了切中肯綮的建议从而改变了人生轨迹,已经没有办法统计。马永魁又从县教育局和县民政局处,收集高考考取生信息,撮合考取同一城市的学生,结伴前行,以节省护送费用。80岁的老人,在民和街道竖起募集善款的牌子,自己作为担保人,为古鄯、七里寺贫困学生筹措学杂费用。

马永魁的阅报栏

  马永魁经常说,“我要一辈子做好事”,“帮助别人也是治病的良药”。为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捐款,为古鄯乡村义务联系“麦客”,为敬老院老人献爱心,出任古鄯镇法庭、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县城网吧义务监督员,马永魁做的好事多而杂。

  米寿老人,腿脚灵便,思维清楚,马永魁为孔子 “仁者寿”的养生观做了最好的注解。在哪里都能发光发热,这也算是对兰大精神的又一个注解吧。

马永魁(前排左二)担任网吧义务监督员

  马永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浓浓的兰大情结。老人回忆,“兰州解放的时候,我在兰大念先修班,狗娃山(在皋兰山西南侧)响起隆隆的炮声,学校修建昆仑堂的工程也没有停下来。”“再到兰州,我要到兰州大学,我还要看看至公堂。”电梯里碰到一个不太熟的、当地建设银行的人,寒暄没两句,老人忙不迭亮明他的兰大毕业生身份,并且强调,“我是学经济的,兰大经济系!”

马永魁报考兰大的准考证

马永魁毕业证书

  马永魁至今珍藏着他报考兰州大学的准考证和林迪生校长颁发的毕业证。访问结束后,马老将他这两样宝贝,连同他用以收集夹存各类资料的硬皮笔记本,一股脑儿赠送学校档案馆。老人一再说,“能够提供的资料太少了,我感到很惭愧。”

  校友总会办公室向马永魁校友赠送了纪念品,档案馆向马永魁校友赠送了马老在校期间的成绩单等资料,马老一再表示感谢。告别的时候,马老颇有依依不舍之情。电梯停电,马老坚持要从16楼步行下楼相送,我们婉言坚拒,正在双方僵持的当口,马老长子回来,代父送客,才算是找到了一个双方接受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