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档案馆 > 专题编研>历任校领导

校长林迪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发布时间:2025-10-11   字体大小T|T

    投身革命与教育的早期岁月。1903 年,林迪生出生于浙江三门县泗淋乡泗淋村,原名林攸绵,6 岁进私塾,12 岁就读于临海桃渚镇天妃宫书院、大汾乡小学,后考入浙江台州第六中学,年少的他便在求学之路上不断奋进。在 “五四” 运动的浪潮中,林迪生心中爱国反帝的思想开始萌芽,还积极参与焚烧日货的行动。

    1921年,林迪生前往上海,先后在大同大学和惠灵英文专科学校专修英文两年,1923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专攻教育学。大夏大学遭当局查封关闭后,林迪生回到家乡,与进步青年组织“消夏社”,后改名“乙丑读书社”。1925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临海县第一个支部成立,林迪生在“乙丑读书社”中建立了团组织,从上海购买《新青年》《中国青年》《向导周报》《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并运到临海销售,同时作为“乙丑读书社”社员的读物,通过刊物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1926 年秋,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踏上了为理想奋斗的征程。此后,他在多地参与革命工作,如到宁海中学接替被捕同志的工作,在仙居县开展建党和农民运动,在上海参与工人识字运动等。1929 年秋,他前往日本留学,却因东京党支部遭破坏被拘留驱逐回国,与党组织也失去了联系。回国后,他在大夏大学完成学业,随后在家乡创办了泗淋小学。

    1932 年秋,经徐明清介绍加入教联,并参与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山海工学团”活动,还前往湖北、浙江等地教书并开展革命活动。1936 年,林迪生抵达延安,在党中央机关进驻延安之际,经老战友王观澜介绍,先后担任中央苏维埃西北办事处教育部社会教育科科长、鲁迅师范学校校长等职。在鲁迅师范学校任职期间,他带领师生自力更生克服物质匮乏难题,将革命理论学习和提高革命觉悟置于重要地位,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为陕甘宁边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和干部输送作出重要贡献。

    执掌兰大,开启发展新篇章。1953 年 3 月,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副部长的林迪生肩负重任,调任兰州大学校长。彼时的兰州大学规模较小,发展受限。林迪生到任后,迅速明确发展方针,紧紧抓住“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培养具有马列主义世界观,全心全意忠于祖国和人民事业,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各种专门人才”这一核心,因材施教、红专并举、教学相长,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坚决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惜才如宝。1955 年,林迪生亲自前往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凭借着真诚与远见,聘请到了植物化学家朱子清、核物理学家徐躬耦等一批著名教授,极大地充实了兰大的师资队伍。为了让教授们安心工作,他还亲自安排他们的衣食住行,关怀备至。上世纪60 年代初,郑国锠教授夫人仝允栩手术住院,林迪生和夫人一同带着鲜花和礼物前往病房慰问,令郑国锠先生深为感动。在艰难时期,他也尽己所能保护教授们,始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深情眷恋着西北这一片土地,赤诚守护着这所他奉献了二十余年的兰州大学。

    林迪生校长对学生们关爱有加,处处为他们着想。1952 年,一千多名四川学生初到兰大,因饮食不习惯,出现情绪低落甚至逃学等情况。林校长得知后,亲自抓学生思想工作,改善学生伙食,使学生情绪很快稳定下来,逃学的学生也纷纷返回。他深入学生群体,当了解到学生宿舍窗户纸破了,马上安排工作人员送去窗户纸糊窗。兰大校长办公室的廖世伦回忆,每次发工资,林迪生都会拿出一叠汇款单,寄钱给在校或已毕业工作了的贫困生。

         林迪生校长积极推动新校区建设。兰州大学原校址萃英门面积狭小,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他与省、市领导协商,选定盘旋路为新校址。1954年10月,高教部杨秀峰部长视察批准后,林校长和基建处的同志们全力投入工作,相继建成了文科楼、物理楼、化学楼等。1956年秋,学校顺利迁入新址,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林迪生校长的不懈努力下,兰州大学从一个规模小、建国前20年毕业还不足400人的学校,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多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晚年奉献,精神永流传。1979 年,林迪生离开兰州大学,到中国教育学会工作,先后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1980 年年底,曾是邓颖超同志秘书的林迪生夫人陈楚平猝然病逝,正逢晚年丧偶之痛的林迪生已78 岁高龄,但这位革命老人仍奔波各地,忘我工作,依然参加各类教育会议、深入开展基层调查和访问研究,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撰写了几十万字的调查报告,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改善教师待遇竭尽全力。

    1988 年林迪生离休后,仍保持着生活节俭、艰苦朴素的作风,不吃请,不受礼,住的是国家教委宿舍普通的两居室,穿的是老粗布衣,用的是黑白电视机,却在农民集资建校舍时一次捐助5000元,党费一次交一万元。乡亲们到京办事,常在他家落脚,还自掏腰包买火车票。直至病重住院,组织才发现他几乎没什么积蓄。

    1997年2月23日,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教育家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94岁。

    在兰大师生的记忆中,林迪生校长永远身着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或老八路式的灰色中山装,不戴帽子,脚穿布鞋,为人和善、朴实、没有官架子。这位兼具教育家情怀与革命信仰的老前辈,以其一生的坚守与奋斗,在兰州大学的历史长河中矗立起精神的灯塔,指引着莘莘学子在时代浪潮中勇毅前行。

参考资料:

  1. [兰州大学报】萃英大先生——教育家林迪生

https://oldnews.lzu.edu.cn/c/201904/55523.html

  1. 三门县人民政府网-走进三门-人文三门-风雅乡贤-林迪生

https://oldnews.lzu.edu.cn/c/201904/5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