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档案馆 > 工作动态

档案馆举办“萃英记忆工程”志愿者专题培训
赋能口述史料采集工作

发布时间:2025-10-31   字体大小T|T

为深入推进“萃英记忆工程”建设,系统提升学生志愿者在校史口述访谈与影像记录方面的专业能力,兰州大学档案馆于10月23日特邀哲学社会学院张庆宁副教授与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马强老师为萃英学院和哲学社会学院学生志愿者团队举办了一场内容详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题培训。本次培训标志着档案馆在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推进校史口述史料采集工作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萃英记忆工程”是由兰州大学档案馆于2012年发起并持续推动的一项重要校史文化工程。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的口述史访谈与视频采集,同时广泛征集、整理、保存与研究校史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及实物资料,以弥补传统校史文献的不足,构建更为立体、鲜活、充满温度的兰大记忆体系。工程启动至今,已累计采访老专家、老校友逾1200人次,形成录音录像资料1300余小时,征集实物档案万余件,并成功转化出《我的兰大》系列丛书、专题短片及百余篇高影响力网络文章,为丰富馆藏、传承文脉、深化高等教育史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本次培训中,张庆宁老师以“口述史访谈方法”为主题,从理论框架到实战技巧进行了系统阐述。她不仅深入讲解了口述史的定义、价值与科学基础,还重点引入了“生命历程理论”及其核心原则,为志愿者们构建了专业的分析工具。张庆宁老师在现场还进行了15分钟的访谈示范,完整展示了从破冰、引导到提问、共鸣与收尾的全流程,其规范、专业的示范为志愿者们提供了直观而宝贵的学习样本。

随后的实操训练环节,志愿者们运用刚学习的“生命线绘制法”与“树状图绘制法”,围绕模拟访谈对象进行了分组练习。通过角色扮演与即时反馈,志愿者们有效提升了在访谈中捕捉非语言信号、灵活调整提问策略等关键技能。张庆宁老师在总结中特别强调了口述史访谈的伦理规范与专业要求。

在下午的访谈视频拍摄制作分享会上,马强老师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以生动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策划、拍摄与剪辑一部高质量的访谈视频。他从受众喜好、情绪曲线设计、背景音乐选择,到前期团队分工、设备调试与应急预案制定,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极大提升了志愿者们利用现代影像技术记录和呈现口述历史的能力。

本次培训,不仅为来自萃英学院和哲学社会学院的志愿者队伍注入了专业力量,更强化了“萃英记忆工程”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档案馆核心业务工作的定位。志愿者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学习,他们不仅掌握了方法与技能,更深刻理解了肩负的责任,将以更专业的水准投身于校史记忆的抢救、守护与传承工作,为“萃英记忆工程”的持续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