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档案馆紧紧围绕群众所需和台账整改落实,开展了“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意识教育和“熟悉馆藏、百问不倒”服务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优化档案数字化服务,逐步增加开放档案在线公布数量,提高档案利用范围和利用率。对档案管理系统后台服务器进行了升级和扩容,解决数字化档案的在线存储问题;将用于毕业成绩、证书在线翻译的服务器迁移到学校网络中心的虚拟机上,大幅提高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在线翻译系统的运行速度,节约了广大出国交流深造、外企求职人员的时间;管办校内刊物《看兰台》从“季刊”改为“双月刊”并优化栏目设计,登载“萃英人物”访谈文字实录,增加刊物信息容量,电子版通过校内邮箱进行推送。
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加强民生档案服务。一位历史系1958级校友依据我校档案证明,申请增加每月退休工资1000多元。一位无线电物理专业1977级校友,单位登记年龄出现误差,现因身体原因想按真实年龄如期退休,我校档案馆按照他本人书信申请提供了档案证明。他如期办理退休手续后来电对我馆表达了感激之情,表示这份珍贵的证明对他办理退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非常感谢母校给予老校友的无私帮助。此外,工作人员双休日不休息加班加点,短时间内扫描提供了基建图纸2321张,既有利于档案原件保护,又有利于设计、施工部门利用,缩短了施工工期,很好地配合了后勤部门的工作。
以业务测验带动、巩固学习成效。组织全体同志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新中国成立后档案事业发展历程的系列相关视频,学习了档案战线的模范人物、“军旅档案人”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并组织全体同志进行了档案业务知识测验,进一步在馆内掀起对档案业务知识学习、巩固与提高的热潮。
加强沟通,做好校内各单位档案收集工作。本学期以来,档案馆在常规收集外,还收集和整理了多年积存档案2900余件,其中科研项目文件材料计500余件,设备档案计2400余件。购置两台防磁柜,将宣传部移交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录像带500多盒、光盘130张全部整理、编目、上架。此外,还加速推进“萃英记忆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已采访90余人次。
围绕中心,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档案馆于近期拟定了《兰州大学档案工作管理办法》(讨论稿),计划在12月底形成正式文件;拟定了《兰州大学科研技术档案管理实施办法》(讨论稿),尝试改变科研档案管理相对薄弱的局面;拟定了《兰州大学领导干部离任归档暂行规定》(讨论稿),用于规范领导干部履职过程中形成、收存的各类档案的归档管理工作;修订《兰州大学档案馆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用于进一步规范馆内各项重大事项决策、财务等工作,进一步防控廉政风险。
紧抓档案安全工作,力求安全检查无盲区、安全防范无盲点。在保卫处支持下,将馆里所有过期灭火器一次性更新;在馆里各办公室、各档案库房张贴紧急疏散标志;解决计算机供电线路、网线混乱的问题,进一步杜绝了安全隐患;细化安全责任,进一步明确责任区域、责任人。
事情虽小,意义甚大。正是在琐碎细小、一纸一字的工作中,档案馆全体人员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凝练服务方向,并从中找到了档案工作的深远意义和档案工作人员自身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