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档案馆 > 萃英记忆>校友记忆

【萃英记忆-化学70年】车春玲:朋友们说,“兰大有你,我们也想去兰大”

发布时间:2016-12-19   字体大小T|T

  时间:2016年9月23日
  地点:档案馆四楼办公室
  人物:车春玲
  访谈人:王秋林
  摄像:红叶
  文稿摘录整理:王嘉文(2014级化学化工学院志愿者) 黄飞跃
  文稿审定:段小平 陈闻歌

  王:车春玲校友,您好!我们正在实施“萃英记忆工程”,这您已经知道了,并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不仅您自己出资赞助,还宣传动员您的同学也来支持我们,在此特向您表示感谢。我们今天请您对在兰大的学习、生活做一些回忆,同时介绍一下您毕业后的一些经历。

亦师亦友的先生

  车:我是16岁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的,16岁到20岁一直在兰大学习。这个时期给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我们的老师和校园环境给我带来的影响。

  谈到老师,我记忆最深刻的第一位是我们无机化学的完颜辉老师。作为我们的辅导老师,她每天晚上陪同学上晚自习,我们白天没弄懂的问题,晚上就向她请教。这种情况我觉得现在大学里都很少见。第二个是教授无机化学的张淑民老师。他的讲课深入浅出,非常易懂。第三个是指导我毕业论文的路宝田老师。他教我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叫化学震荡。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我们的辅导员王老师您了。您像对待孩子一样对我们,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任何问题,您都会认真指导帮助我们,让我们有一种安全感。

  再一个印象就是学习的氛围特别好。我觉得我们当时的学习应该是仅次于高中的那种紧张状态,对每门课的学习都特别认真——老师教得很认真,我们学得也很认真。我记得我上的第一门课是无机化学,第一次考试好像我考了个年级第三名。我们还会经常组织一些其他活动。我曾经代表兰州大学参加兰州地区的外语竞赛,在兰大选拔的时候,我考了个第三名,获得三等奖;但是在兰州地区的竞赛中只获得了优秀奖。

  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老师和学生之间相处得特别纯真、特别融洽。我们在一起玩,在一起学习。虽然那个时候生活比较清苦,但是大家都觉得很快乐。在后来的工作中,才发现我们当时的学习特别扎实。我曾经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遇到专业上的问题,就知道上哪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觉得这方面特别受益。

路宝田老师(左一)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右一为车春玲)

对母校了解愈深,感情愈深

  车:作为兰大人,虽然我大学期间对兰大的历史了解得比较少,但是在参加工作之后,社会上对我们的认可,却增加了我的一份自豪感。

  高考前,是(中学)老师给我填报的志愿。在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高中语文老师对我说:“你去吧,兰州大学化学系是最好的。”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对兰大的褒奖。来兰大报到入学的时候,才发现行程需要三天三夜,一天汽车,两天两夜的火车。当时安排我与1981级的同学住在一个宿舍,我第一感觉就是将来可能不能经常和同年级的同学一起玩。但事实并非如此,后来我因此还结交了很多别的年级的同学,认识了很多人,包括1983级、1985级的同学。现在看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通过广泛的交往,我了解了不同年级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从他们身上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我第二次听到对兰大的褒奖是工作以后。我们省测试中心的老所长是山东大学毕业的。当听到有人对我作评论时,老所长脱口而出:“兰大的(毕业生)都很好。”在老所长的心目中,兰大的学生都是非常好的。当时所里有3个兰大的学生,当需要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大家都会很自豪地说:“我是兰大化学系(毕业)的。”

  如今在兰大档案馆做的口述档案项目中,看到了这么多有关兰大的历史,我再一次受到了震撼。原来我对兰大的认识是那么肤浅。大学期间主要关注学习、生活,什么时候能吃得好一点、玩得好一点、学得好一点,就是没有关注兰大的发展历史。当我看完你们制作的视频《让历史开口说话》后,很受感动。这个视频和口述档案的其他资料,对以后的学子了解和认识兰大都是十分珍贵的。实际上人们的尊敬和尊重,都是在比较完整地了解事物的本质以后形成的一种情感。所以现在的我对兰大的这种自豪感就显得更加深沉。得知你们在做(口述档案“萃英记忆工程”)这件事以后,我就特别想尽我所能支持这项工作,让其不断地延续下去。“百年兰大”也好,两百年也好,一直留着她的历史,让每个兰大人都能够通过这个载体,完整地了解兰大的发展历史。这样,我们每个(兰大)人的自豪感就会因此油然而生并不断得到传承。

  《我的兰大——人物访谈录1》给人带来的自信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许多同学、朋友都说:“从‘萃英记忆工程’能够看到,兰大真的不是一般的学校。”因为兰州大学毕竟在甘肃省,我们山东离这里比较遥远。大家报考的时候往往都不去考虑,觉得(路途)太远了。将来通过这方面的宣传以后,许多优秀的学生会选择(报考)兰大。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今天下午参观了档案馆的陈展厅,这种厚重感和自豪感更是愈加强烈。

1982级化一班女同学在校园中心喷泉合影(前排中为车春玲)

自强不息的特质

  车:在兰大的四年是我人生的第一个成熟期。这个时期学校对我的影响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扎实、坚韧、用心、谦虚。我们在低调里体现了一种真正的谦虚;这种谦虚促使我在工作岗位上再一点点地去学习、去充实、去成长。这一点我觉得特别好。兰大人当中特别浮夸、特别张扬的还是比较少。这是兰大的老师和校风给我们带来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她已经融化到了你的血液里,让你永远不骄傲、不满足,因为你还要成长、还要进步。就我而言,到了50岁,大家认为我做了点事情,但是我觉得一切都还早着呢,只是越来越觉得自己被赋予了特别多的责任。很多人觉得你可以做这样一件事情,但就我来说,这其实就是一种责任,你责无旁贷。今天看到档案馆里陈列的这些展品,包括老校长、老前辈以及我们的大师兄们留下来的实物,很受教育。我觉得自己也得不断努力,为弘扬兰大精神贡献自己的血液,哪怕是发挥一根毛细血管的作用。这也是我这次回母校特别大的收获。

  之前我的工作是和化学相关的,在山东省科学院做分析检测和部分研发工作。后来,跟我先生(张成如,1988届兰大化学系硕士研究生)一起创业,也没有离开过化学,都是一些跟化学有关的技术研发。当然,由此也延伸出来一些管理工作。

  今天有位大学生问我,创业好还是不创业好?其实我觉得创业也是一种职业,是你自己创造的新职业。这跟教师、公务员、研究人员一样,都是职业。选择了创业,其实就是选择了你自己要创的一条路,一条需要你自己去开拓的路,并带领一批人沿着这条路不断前行。走自己的路和走已有的路是不一样的。我不想去强调我们是怎么创业的,但是我想告诉大家,你一旦选择了创业,就不能是单纯的赚钱;单纯赚钱那是生意人的事。创业,首先是创新,需要作为事业去追求。创业者作为事业的先驱者或引领人,在前进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特别多、特别复杂的人和事,随之而来的接触面也非常广。这个过程对一个人来说是很好的历练,但也是比较艰难的过程,很多人都很难坚持下来。今天有位同学还问我,身为女性你为什么选择了创业?我回答是“被逼的”(笑)。

  其实我们兰大还有一点对我的影响比较大,那就是极强的适应性。如今我拥有特别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柔韧度、自信心和接受新事物的程度比较好。这个特点就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据统计,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5年。我们做的企业,生存了20年还能发展,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肯定,我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兰大的培养和熏陶,是兰大赋予我们坚持和适应的气质,这当中也包括我的先生。他本科就读于江西师大,同学里面创业的很少。而在兰大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他,身上同样也有很多兰大人自强不息的特质。

2016年9月23日,车春玲等校友参观档案馆陈展厅

衔环反哺的情怀

  车:王老师你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认为,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一定要坚持做下去。我愿意通过“萃英记忆工程”这个平台,跟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感悟,给他们一些引导,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避免走一些不该走的弯路。

  另外,我先生提出咱们兰大的科研能力特别强,工作很踏实,科研成果比其他一些院校做得优秀,只是缺少推广和产业化的窗口。我们设想在各地做一个窗口,让科研成果可以去转化。这方面的运作模式已经很成熟,其中的资金模式和商业模式我们都比较熟悉。老师们只管在学校里做科研,其他的都由我们来做。这样的话,从研究开始我们就可以进行知识产权保护;随后的孵化,我们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运营,实现研究成果的最大价值。高校的科研成果一部分是前沿的理论研究,另一部分是为实际应用服务的。我们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为高校提供服务窗口,目前在上海、北京、深圳以及香港那边,我们已经进行了具体实践,有了这方面的工作基础。此外,我们企业有很多企业的平台和企业家的平台,包括新能源商会,环保协会和知识产权运营联盟。现在我们在山东筹建一个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同事们看好我,让我牵头;我相信自己的“发心”比较好,只要我往前做,就会有人来帮我,就能做出成果来。

  兰大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都非常优质,但学校和社会的对接相对较少。现在我们拥有各种平台,希望能和兰大建立合作关系。如果大学生愿意创业,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基地,提供创业的平台,让学生来基地实习,有好的项目我们可以让他们去做,这都是可以的。

  王:首先给他提供一个场所,给予一个平台,让学生来参与,从而得到历练。

  车:对,这只是一个方面。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我在山东大学上过MBA班,现在担任山东大学校友会企业家俱乐部的副理事长,是山东大学学生就业的导师。所以我们也可以为大学生做就业创业指导。我接触过一批孩子,发现现在的孩子目标感特别差,可以说是没有目标,没有主见,他们亟需有经验的导师去引领。前段时间我辅导了一个孩子,是山东大学金融数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他学的专业在全国也是很有影响的,但他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就业。他的父母都身处县城,建议他去银行工作,我说那不就屈才了嘛!经过我的一番指导,他告诉我:长这么大都没有人和我说过这些问题,从来没有人告诉我怎么走未来的路。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特别需要指导,而我们也愿意去做。当然,我们也欢迎母校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毕业生来我们企业工作。

  王:这个想法非常好。我们现在所做的这个“萃英记忆工程”项目,得到了学校的关注和支持。经学校批准,建立了“兰州大学口述档案研究中心”,专门从事“萃英记忆工程”工作,而且,在各位校友的帮助支持下,我们要把这个中心建设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平台,学生社会实践施展的教育平台,以及兰大精神文化传承弘扬的宣传平台”。我们已经组织了一批学生,给他们设置项目,配备指导老师,由学生具体组织开展工作,让学生在参与我们的工作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厚积薄发的力量

  车:我觉得你说的这个特别好。让孩子们参与“萃英记忆工程”的工作,他们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有了自豪感,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也就会随之得到提升,进而带着对学校的感情认真踏实地去做这件事。做好一件事,情感的驱动很重要。在兰大求学的时候,老师做得好,我们特别容易建立感情,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无论是学习还是班级、系里的公益工作,大家的热情普遍都很高。最近化学化工学院举行70周年院庆,又一次把校友凝聚在一起,大家回报母校的热情再次被激发,我又有了新的动力。我一直相信,我们兰大的学生普遍基础非常好,很扎实;如果给他们提供一个较好的机会,加上对母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我想很快就会形成厚积薄发的态势。

  我今年50岁,我先生53岁。回想我们两个的人生历程,现在才找到了做企业的感觉。在这之前,我们积累了非常多的东西,积累了很多的资源。这些资源一旦发挥作用,其效益难以估量。我们兰大人做人都不错。当你把人做好之后,你“发心”很好,你会有很好的想法,这时人脉资源就起作用了,很多人就会愿意和你合作。举例来说,我提出筹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时候,同事们或甩开膀子为我设计;或让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明白,他再去想办法提供帮助。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往往我想要做个什么事,就有人说,你来当董事长,具体的事我来做。这一切在以前真的难以想象。我这人在大众面前讲话都有一点紧张,有些事我甚至怀疑自己怎么可能做到呢。可是我的同事说,你“发心”很好啊,你做事不带太多的功利心,就是想去做成一件事,我们支持你!刚才看到一条谚语,大意是:如果你想成功,你不要在意是否成功,你只要去努力,成功自然而然就会来。这也是兰大给我们的“慢功夫”积累出来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让我受益无穷。

  王:有意练功,无意成功,功到自然成。

  车:对。所以我现在也有这个体会了。有一次我和一个挚友开玩笑说,如果哪天我成功了,那就叫大器晚成(笑)。因为之前我上大学的时候,王老师你也没看出我有这个潜质吧。你也想象不到我来报到的时侯还不到一米五,这个小女孩以后会做出什么事情?我的学习成绩最多也就是中上游,我们班上学习最好的是陈德武他们那一批保送生。我在其他学校的时候,也不太引人注目。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只是自己觉得没被人关注而已。在清华大学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才开始觉得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有个过程。我现在经常在朋友圈里发我们兰大人的状态,他们就会说:“兰大有你,我们也想去上兰大。”所以说每个校友都是兰大的名片。看到你是兰大人,看到你很好,自然而然地就会对自己的孩子做宣传。但这并不是说校友的正面影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形成,我毕业30年,我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大家都说,因为你在兰大,我们会对兰大有很好的认识和印象。越是受到这样的褒奖,我就觉得自己越要做一个好的兰大人,不断地被正向激励……

1986年车春玲在做毕业实验

宁静致远的境界

  车:我特别感谢我先生让我选了这条路。跟他出来创业以后,我感觉收获特别多。就像刚才那位同学问我,你不像50岁啊!你这么累,家里要照顾好,工作也要做好,但看不出你老。我回答道,之前有个小孩跟我说不敢笑,怕笑了有皱纹;而我认为,笑就要开怀大笑。当脸上的肌肉都得到锻炼的时候,就不会有皱纹。人是累不老的,关键是心态要好。而心态又和你的经历、见识以及你能不能理解、谅解和包容这些过程密切相关。所以我现在觉得自己到了一个很好的状态。经历过很多事情,不管好坏,我都能把它接纳下来,然后从中得到收获,让自己有一个成长的理由。也就是说,我要不断地去成长。做企业是一个特别宽泛的事情。如果我在测试中心的话,退休之后,我只能被称为是一个好女人;但是由于创业,我觉得自己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现在我学画画,很多人都不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潜能,只是你想不想和你愿不愿意去发掘。我画画也是从零开始,跟一个艺术学院的学生学习。王老师,你见过我的画吗?我给你看一下(展示画作)。

  王:你是初学者吗?还真看不出来,挺漂亮的。

  车:对,这是水彩画。其实很多东西在心灵开放的时候,只要你愿意,潜意识里的能力都可以发挥出来。学画画之后,我最大的体会是,只要静下心来,你就能画出好的画;你只要把构图做好,然后大胆地去画就是了。每个人都能画出画来,很漂亮的画。下一步,我想学习中医,11月我大概会去学5天中医,学习针灸。将来我还打算学习一种乐器,初步考虑学古琴……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都有种自我保护的意识。有的人遇到好的事情会开放,遇到不好的事情会封闭;最难的是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能给人留下幸福的东西,留下更多的财富。画画给我的感受是,当你心没静下来的时候,你的画就会很“紧张”;其实画都在你的心中,你手不要紧张,画就行了。摄影也是一样的,当你在摄影的时候,你只要保持开放的心灵,把心中的画面拍下来,就有可能获得好的作品。当然我们不可能做到大智慧者那种慈悲、安忍和包容,所以还需要不断修炼。其实很多事情对或不对,都是个人的看法,客观存在的东西只是你站在某个角度做出的评价而已。我觉得我现在这种状态,其实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历练出来的。特别痛苦的时候,大概是十年前,我脸上的状态并不好,皮肤、表情都不是特别好。但现在不一样,我觉得我比较舒展,没有什么东西是握得紧、放不开的。我得感谢我的先生,生活上做什么学什么,他都让我客观、清晰地看待每一件事情。

  王:你先生(张成如)给了你很大的启迪,很了不起。

  车: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而我们80%的人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很多人四十依然不会不惑,五十依然不知道天命。我觉得,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需要经历这个年龄应该经历的事情,否则,一步步地往后推,势必“不经打击老天真”(笑)。最后我想说,一个人的成长历程,跟受教育的环境息息相关。我们的教育,不应该过多地重视知识,而要更多地注重思维模式和做事方法的培养。在当今时代,我们想学什么都能学到,也可以学会;而思维模式和做事方法则需要长期养成,需要好的习惯去养成。

  王: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人物简介】

    车春玲,女,出生于1966年,198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6年至2011年在山东省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工作,1998年任山东星火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2013年任山东联星能源集团执行董事长,2014年任山东星火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会长,山东省知识产权运营联盟理事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民盟山东省科学院支部副主委等。1998年在山东大学MBA班学习,2003年参加北京大学EGP高层管理者课程学习,2005年参加复旦大学卓越女性课程班学习,2012年至今在中国文化书院三智道商学院中国地标文化游学班学习,2013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学习积极心理学等。

    车春玲执行董事长带领团队进行集团研发工作,连续多年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创新基金、国家火炬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拥有专利93项,其中发明专利65项,研发的多个高新项目均顺利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经专家认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车春玲先后两次个人向学校捐资共12万元,专门支持“萃英记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