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档案馆 > 萃英记忆>校友记忆

【萃英记忆-化学70年】李兆陇:从学生到教师——我在兰大的20年

发布时间:2016-08-31   字体大小T|T

  时间:2016年8月9日9:30
  地点:兰州大学第二化学楼二楼会议室
  人物:李兆陇
  采访人:王秋林
  摄影:红叶
  文字整理:宋铖铖(2013级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志愿者)

  王:李老师,您好!我们现在正在做一项工作,叫“萃英记忆工程”。请我们的老先生、老校友,甚至是兰大的老朋友,对自己所经历过的在兰大的学习、生活、工作做一个回忆,以录音录像的形式在档案馆里留存。今天很高兴请您来给我们回忆一些您在兰大学习生活的情形。

  李:好,谢谢秋林!这是一个很好的、很重要的工作。我会积极配合并支持!

饭疏食,做学问

  王:您是哪一年进入兰大学习的呢?

  李:我是1975年进入兰州大学, 1995年离开兰州大学的,期间一共20年的时间,所以兰大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是终身难忘,也是终身受益。

  王:您当时进兰大的时候化学系状况是怎么样的?

  李:当时高考还没有恢复,我们各行各业是选送大学生。从1971、1972年开始,从各个地方选送优秀的青年到学校来学习。当时来的时候,学校条件是比较差的,我们住在一个拐角楼(原三号学生楼,现已拆除),大概是7个人一间房子。那时候学生每个月的津贴普遍只有18块钱,家庭条件困难一点的学生每个月只有7-8块钱的伙食费。回想起来,我们每天早上吃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碗玉米粥、一个馒头撒一些盐。中午、晚上主要的饭菜就是大白菜、萝卜、粉条和土豆,但是同学们的学习激情和体育活动的热情还是很高。我记得当时每天早上六点半钟会集体出操,下午5-6点打排球,在水泥台子上打乒乓球。当时化学系在全校排球赛上拿过冠军,其中就有4位队员是我们班的。留校后的20年间,我也一直坚持六点半钟出来跑步的习惯。

  在教学实验方面,我觉得兰州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确实让人终生受益。尤其是一些老师对学生的认真、负责、严格的一种态度,是兰大化学系做得很好的地方。比如像有机实验中金属钠的操作、减压蒸馏,那时候很多学校并不要求操作,但我们会做,确实对实验操作的经验、能力有很大帮助。

  王:当时任课的老师您还有印象吗?

  李: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叶世本老师,他是北京大学冯新德院士的研究生。叶老师对实验的要求很严格,在一个测定共聚物竞聚率的实验中,一般只要求做3个样品,但叶世本老师要求我做5个样品,这样的话数据更精确。所以说当时实验课的老师对学生的实验要求还是非常高的。另外叶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和锻炼。留校后我被分配在叶老师实验室做实验,印象比较深的3件事情:一是他让我重新做了一遍物理化学实验,对我的实验动手能力有很大提高;二是80年代初派我去河南化学所做13C NMR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三是1984年美国的高分子著名教授George Odian 来武汉大学讲学,叶老师破例让我去听听,大大增长了见识,认识了许多国内的高分子界同仁。

留任助教,后师从刘有成

  李:当时留校主要做助教的工作。指导本科生的高分子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协助张自义老师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更主要的是参与到张自义老师的物理有机化学课程的作业批改、答疑工作和习题课。这项工作对我的锻炼和培养影响非常大。记得当时1978级的涂永强同学(注:已晋升院士)就是在我当助教的班上学习。

  当时张自义老师着手编写《物理有机化学概要习题及解答》,那时候国内还少有这类书籍,兰大还是率先来编写这本书。我当时负责的工作也就是借鉴现有的资料做一些辅助工作。张老师把选题、文献等资料弄好交付于我,我帮他整理并抄写,文稿先后整理了四稿,稿纸装满了一个大纸箱。最终形成了大概76万字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在198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在当时的中国物理有机界有了很大的影响,得到众多师生的好评,并于1992年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到清华大学后,我就一直讲授《高等有机化学》课程,并把这门课程办成精品课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我想,这些成就离不开我在兰大接受的教育、培养与锻炼。

  王:后来听闻您又进一步深造,留校读了博士,您能谈谈那段学习经历吗?

  李:(笑)对的,随着在学校工作时间的推移以及化学学科的发展,自己越来越坚定了继续深造的想法。由于外语水平的局限,还是选择留在兰大继续深造,师从刘有成先生。

  说起刘有成先生,我们之间还真有缘。1975年进校的时候,那是属于“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特殊年代。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先生要去参加劳动。刘先生也不例外,被安排在化学系所办的一个工厂,我当时也和刘先生一块被分配到了那里随班劳动。看到那么一个风度翩翩的老先生在那里劳动,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天气很冷,我就给刘先生披了件大衣,叫刘先生回去休息。刘先生对此事也一直记在心里,在读博士期间刘先生也一直对我十分关心。博士毕业后,先生得知我父母和妻儿都在北京,就写推荐信推荐我到清华大学去做博士后,推荐信写得情真意切。我在北京做博士后的一段时间,他到北京开会,还到我父亲家坐坐。

工作在清华,不忘母校情

  王:您觉得在兰大的学习对您后来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当时在校实验做得非常多,跟叶世本老师学习期间,他让我跟着物理化学组重新做了一遍物理化学实验。在兰大化学基础打得比较扎实,留校期间我听过了张淑民老师的无机化学,对他讲的元素周期表的规律至今不忘。还有胡之德老师的分析化学、陈立民老师的有机化学,还有陈耀祖老师的有机分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我日后在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期间担任了10来年的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主任,离不了在兰大练就的实验技能。

  王:您在清华工作多年后,您怎样看待两校化学系的发展?

  李:我觉得两校化学系各有千秋。当时兰大化学系的名声比清华大学大得多,因为1952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使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发展一度中断。这为当时兰大化学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一批优秀的老师从清华、北大和南开等国内名校来到了兰大,其中不乏陈耀祖、黄文魁这样的大家。在我了解范围内,兰州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学生在各行各业都很优秀。北京大学的张锦、四川大学冯小明和浙江大学的王彦广和潘远江等现在都做得非常好。

  198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才逐步恢复,后来因为北京地理的优势,加之学校的支持,清华大学化学系发展得很快。

  兰大的校训非常好,“自强不息”,这跟清华校训的前半部分是一样的。而兰大也确实应该“独树一帜”。兰州大学化学系的发展也应该走本系的特色发展之路。按照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话来讲,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以我觉得一个学校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人才。在清华大学我感觉化学系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外优秀的人才,本系母校毕业的学生不到六分之一,人才来自全国五湖四海。那么我认为兰州大学化学系的人才培养很重要,即要“引得进,留得住”,扎根于本土,对有本土、本校情结的引进非常非常重要。

  另外,兰州大学的领导、老师对学生的培育工作做得也是非常好。在清华大学,很多老师忙于科研工作和其他的事务,和学生接触交流和沟通的时间比较少,许多工作靠学生自己去探索完成。兰大的老师确实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待工作的。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觉得兰大的化学系就像老黄牛一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都是奶,都是财富。这种东西就是一种精神,一种长期的积淀。

三点感悟,一些心得

  王:您能简单地分享下您人生的一些感悟吗?

  李:像我这个岁数的人啊(笑),今年已经64了,已经步入花甲之年了。

  其一,人的命运我觉得应该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有坎坷,有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困难时期,我们这样一个年代的人,当然也是随着国家的命运而走的。我觉得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还是中国人。国家荣,我则荣;国家强,我则强。这是我的一个信念和宗旨。记得我1996年到日内瓦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有人就问我:“Are you Japanese?”我说:“NO!I am Chinese!”

  其二,人不应该总觉得自己原来比别人强,后来却不如别人。我在上海出生,然后到陇西,后来跟父母到兰州,再后来父亲调到北京,我一人在兰州。上学、生活方面基本没有人管。我16岁分配到兰化有机厂当工人。整整六年三班倒,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我当时的信念就是好好做工作,然后为国家、为社会、为个人做贡献。这种艰苦的经历实际上对人是种财富。1976年我们学军,一下子拉到张掖临泽的戈壁滩上,时间两个月,一直趴在沙滩上。到现在胳膊上还有痕迹(抬手),那时候很多事情都是玩命一样地干,就算拉肚子也要在泥水里推着车搞营建,但是回想起来那确实对人是一种锻炼。

  其三,人生要满足、要知足、要感恩,也要“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人生要有胸怀。刚到清华,也受过一些委屈,对于那些曾经为难过我的人,我也是非常友善的,这就是我内心的最真实的想法吧。人与人之间也好,人与社会之间也好,都是相融相存,共同发展的。我当初是39岁读博士,42岁做博士后(当时的规定是40岁),像我这样经历的人为数真的不多。在兰大那时候1992年被破格提任副教授;但到清华时候1998年没有被破格提升教授,当时心里还觉得不公。但是现在想想,在清华升教授也并非易事,后来也逐渐认清了这个事情。我坚信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最后总会被别人承认的。这些都是个人很真实的例子(笑)。

  另外,在兰大学习和工作期间接受的兰州大学基层党组织的教育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记得我刚刚入校时,我们专业的党支部书记蒲乾亨,经常深入班组对我们耐心细致地工作,谆谆教导至今难忘,在我们毕业前夕调回了张掖师专。我们系的总支副书记付传美,在我当班长时期,工作和学习遇到困难和疑惑时,经常到一字楼他的宿舍里寻求帮助,每次谈话后都给我勇气和力量。在兰大工作期间,我觉得兰大化学系党总支是一个非常好的党的基层组织。政策水平高、工作作风扎实、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方法求真务实。记得那时候的书记们有童若兰、廖世伦、刘淑华、苏致兴和李恒滨同志。所有这些基层领导们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为我日后在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党委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帮助。

  王:感觉您今天讲得内容非常丰富。

  李:(笑)我就是经历多一点,都是一些简单例子,仅供参考。真心祝愿兰大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更加灿烂、更加辉煌。应该是会的,也就是应该要“独树一帜”。

【人物简介】

  李兆陇:男,汉族,1953年7月生于上海市,1969-1975兰州化学工业公司有机厂工人,1975-1978兰州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就学,1978.8-1995.8先后任兰州大学化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在职博士)),1995-1997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7-2002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2003-2013清华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现主要从事受体单分子检测的荧光标记配合物合成、自由基生物抗氧化剂的协同效应研究、新型自由基引发剂合成、结构与活性聚合的关系、探索可控制聚合反应制备结构精细的双亲性纳米材料等方面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573040“制备负载药物的双亲性嵌段聚合物/Fe3O4核壳纳米材料”、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分子研究所协作项目“用于活细胞中肾上腺素受体单分子检测的荧光标记配合物合成”等项目。曾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物理有机化学概要,习题及解答”(高等教育出版社)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自由基聚合的阻聚反应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