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王安平是我校1978届化学系校友,毕业后留校工作,计24年,曾长期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有许多直接接触学校主要领导及学校层面工作的经历和体验。本次访谈只专题讲述了老校长胡之德教授对他本人成长进步的帮助和影响。
时间:2016年7月4日15:30
地点:档案馆四楼办公室
人物:王安平
采访人:王秋林
摄影:红叶
文稿整理:王安平
王秋林:王老师您好。您是我们兰州大学口述档案研究中心(档案馆)聘请的研究员,您对我们正在推进的“萃英记忆工程”有所了解。那么,今天您打算和我们分享一些什么样的记忆呢?
王安平:好的。由于在兰大学习、生活、工作了27年(现在还仍然住在兰大院里),应该说,是母校兰州大学养育了我,我的每一点进步都凝结着母校领导、老师们的心血。因此,我对兰州大学有着深深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实际上,我这里有许多亲历的事情,值得记忆留存。今天我只讲一下,在我这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位老师、领导中的一位,胡之德老师。
在我人生道路的每一个转折点上,我的老师胡之德教授,犹如一盏明灯,点亮了我茫茫大海的路,指引我走出困境,走出迷茫,照耀着我前进的方向。他的谆谆教诲,似春风化雨,如明灯闪耀。他不仅教我很多知识,教我很多教学教课的方法,特别教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照耀着我在人生旅途中,勇往直前,逐步走向理想的彼岸。在我的心目中,他既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恩师,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还是一位乐于助人的朋友。
三十多年前,我从兰州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在分析化学教研室工作,自己感觉到非常“幸运”。当时的分析化学教研室,人才济济,都是“大腕儿级”的老师,许多老师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整个教研室学术氛围非常浓厚,教学质量堪称化学系前茅,老师们为人师表、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风范。
随着毕业季的临近,看到同学们一个个离开学校,离开兰州,我的心情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也随着同学们的一一惜别,感到孤寂伤感,由当时的“狂喜”一下变得极为“恐惶”。
一天,时任教研室主任的胡之德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实验室,给我谈了有两个多小时,非常耐心地教导我如何完成新的转折,如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如何进入新的角色,并从亲身经历和体会,教我从如何读书,如何进修提高,如何处理家庭、婚姻等问题,都苦口婆心,循序教诲,为我在人生道路转折的关键时刻上了极为重要的一课,使我感到非常亲切,受益匪浅。当时还代表教研室,给我分配了下学期的教学工作和任务,让我马上就要担任《分析化学》课程的辅导答疑、带实验课,兼做一个班的班主任。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安排,当时我一下子都懵了,半天都没有缓过神来。
老师看出了我当时的窘迫心情,便心平气和地给我说:“不要着急,慢慢来,作为年轻教师都要先过教学这一关的。”说完他给我拿出一张稿纸,稿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一页。我接过来一看,是给我列出的要阅读的教科书、参考书和参阅的杂志,还指定了些练习题,并嘱咐说,能有多种方法解答更好。
胡之德教授在做分析化学实验
《分析化学》这门课是由胡老师亲自担任主讲,所采用的教材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由武汉大学编写的第一本《分析化学》教材,很多内容我都是第一次接触。老师讲课富有激情,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特别是板书工整,语言简洁,胡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们对此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使我加深了对这门课的理解,特别是从老师的讲授中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他还经常有意识地出些题目,让我查阅资料,做专题讲座,让我磨练讲授技能,锻炼我的胆量,提升我的专业能力。
做预备实验时,他总是站在我身后,手把手地教,还不时地针对实验现象,提出些问题让我解答,他说这是学生们在做实验时很可能遇到的问题,可能会问你,如果你弄清楚了,有了思想准备,就会“胸有成竹”。
每次辅导答疑课的时间,老师都要亲自到教室“坐阵”,静静地坐在教室的后排,认真地看着我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看我解答得怎么样,也顺便了解学生们掌握课程内容的情况。每次答疑结束,老师都要为我“会诊”,对回答得好的给予肯定,对答疑中存在的问题或不准确的概念及时给予纠正,对同学们提出的共性问题他就在黑板上统一解答,并嘱咐我在听同学们提出问题时别紧张,仔细地听完他们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老师对我们青年教师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从来不会放松对我们的教育和开导。我们经常能得到他的关怀指导,深深地感到温暖。特别是他对学术的专心执着,对学问的精益求精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为人师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为青年教师和学生们所景仰。在我们居住的单身宿舍里的同事们,能经常看见他的身影,都非常熟悉他的脚步声,好多同事至今谈起来都还记忆犹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师担任了学校副校长、校长等重要职务,每天要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但仍然不忘记时刻关心我的成长,有时让同事带信给我,有时亲自打电话,询问我在忙什么,关注我的进步。后来,我也因工作调动,到了学校办公室工作。离老师近了,但是老师每天事务性的工作太多,非常繁忙,看到他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感到非常着急和无奈。
在他担任学校领导期间,正是全国进行教育全面改革和大踏步前进的美好时期。老师一心扑在学校的发展建设上,狠抓教学质量,狠抓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瞄准机会,审时度势,抓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设置和报批,特别是他的办学理念,影响了许多人。他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民主办学思想,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体制,积极推行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实行决策民主,完善委员会制,充分尊重老专家、老教授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使教职工的治学治校积极性空前高涨,使处在西部的兰州大学人才缺乏、资金缺乏、教学条件困难局面得到缓解,也为学校后来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基础。特别是在他主持行政工作期间,兰州大学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在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上产生了飞跃式进步,在全国CGP出国考试中连续取得全国第一的好成绩。直到1993、1994年,兰州大学的科研论文,在SCI论文引用上,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三。学校的经费收入大幅度增长,办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在全国的知名度大幅度提高。
走上学校领导岗位的胡之德教授
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不忘关心年轻人的成长进步,经常和我们促膝谈心,他经常给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希望我的学生超过我”。教导我们要诚实守信,踏实做事,干净做人。教导我们做行政工作,首先要为教职工着想,心里要有老百姓,特别是对来办公室办事的人要热情接待,不论是老教授,是学生,是工人,都要一视同仁,要态度热情,耐心解释,要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好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在他主持学校行政工作期间,注重培养善于思考、勤于管理、热心服务、作风干净的人,一大批年轻的干部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
老师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见校长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后勤人员,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回家的路上,向他汇报工作、反映问题,还是寻求帮助,他都非常热情,耐心倾听,然后竭尽全力给予帮助。他的言行,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感染着我们,使我学习到或领悟到了他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他的人格魅力和谦逊的态度,为我在后来的工作和人生旅途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以后的工作中,每逢遇到困难和疑惑,我都要去老师那里求教,他总是通过多年的行政管理工作经验和所经历的事例引导我,教导我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要为广大教职工着想,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作好每一件事当做自己应尽的职责,这样就会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才能赢得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可。
老师退休后,为社会、为地方建设发展继续做贡献的雄心依旧,壮志不移。多年来,他四处奔走,向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寻求政策支持,向老教授、老朋友求助,组建甘肃省老教授协会,响应国家号召,组织老教授开展“银龄行动”,动员老专家、老教授支援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捐赠图书、教学设备、书画作品,举办素质教育讲座,为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提高中小学教师人员素质做了大量工作。组建老教授协会医学委员会,组织医疗老专家到各地县基层医院开展帮扶工作,为基层医院培训骨干、技术指导、义诊服务等,做了许多有意义、深受老百姓欢迎的事情。由于他的出色工作和突出贡献,于2009年9月被评为全国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并在表彰大会上发言,受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的表彰,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大会讲话中高度称赞:“今天发言的兰州大学退休干部胡之德同志,团结和组织老教授,开展银龄援农行动,为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实实在在、富有成效的工作,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离退休干部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宝贵资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9年9月胡之德荣获全国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赴北京受奖
2009年9月11日,胡之德在全国先进离退休干部表彰大会上发言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老师从青春年华到耄耋之年,他几十年如一日,怀着对党、对人民的热爱,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为人师表,敬业奉献。他始终把学习、工作作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快乐、一种享受。把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作为一种追求。他不忘初心,不懈努力,勤耕不辍,身体力行地为社会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踏出了人生亮丽的轨迹,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使我们感受到他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是扶持我们勇攀高峰的阶梯,又是引导我们走向光明的一盏明灯。
几十年来,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曾得到许多老师、领导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培养,得到许多同事们无私的帮助和关心,其中,胡老师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些一直激励着我勤奋工作。我深怀感恩,一心想用好的成绩和努力,以实际行动,回报老师,回报母校。这也是我参与“萃英记忆工程”的原因。值此兰大化学化工学院建立70周年,做一些回忆,也是一种纪念。
王秋林:谢谢王老师与我们分享您所经历的故事。
【人物简介】
王安平,男,1954年6月出生于甘肃省武都区。1978年8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曾在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化学系资料室、化学系办公室工作,1987年调校长办公室,1989年任兰州大学管理科学系副主任,1991年任兰州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副处级纪检员,1993年任兰州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1998年任校长办公室主任,2001年晋升为高教管理研究员,2002年任甘肃中医学院副院长,2014年退休,享受正厅级领导职务待遇。
王安平曾从事分析化学教学与研究和高教管理研究工作,在化学类和高教管理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近年来热爱散文写作,并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类作品10余篇。2016年3月受聘于兰州大学(档案馆)口述档案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