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5月16日14:40
地点:兰州市飞天大酒店
人物:任中洲
访谈人:王秋林
摄像:红叶
文字整理:陈闻歌 红叶
【编者按】5月16日上午,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主办、兰州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彭桓武理论物理论坛”在我校科学馆报告厅举行,校友、南京大学物理系任中洲教授应邀在大会上做学术报告。5月16日下午,大会短暂休息期间,任教授在飞天大酒店临时接受了档案馆“萃英记忆工程”的采访,并在留言簿上写下“祝愿兰大核学院取得更大的成绩,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的留言。任教授对兰大的感情很深,于工作间隙挤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在此表示敬意和感谢。
王:任教授,您好。今天请您为我们讲述一些您曾在兰州大学学习生活的情况。
任:好。我叫任中洲,我是1979年考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学习的,上了4年本科,读了2年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徐躬耦先生。当时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大家学习热情都很高。基本上每天就是在宿舍、教室、图书馆之间来回活动。当时没有什么娱乐,也没有网络,大家一心学习。一周上六天课,只有礼拜天休息,大家就洗洗衣服,做点自己的事。当时和现在很不一样,尤其到了冬天,吃的基本上就是大白菜、土豆、萝卜,粮食还是定量供应的。尽管国家对大学生还是挺照顾的,35斤粮票,但是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特别是因为要运动,35斤粮票里还有30%的粗粮,所以粮食还是不够吃,大家就吃窝窝头、喝玉米面糊糊等,现在这些都成了健康食品了。生活上虽然艰苦,但是大家对待学习都非常认真。我们晚上上晚自习。白天有时候买个馒头就赶快从现代物理系(二分部)跑到本部这边占位置,在阶梯教室上课;到了中午,又赶回现物系吃饭。每天就这样来回跑。
始建于1955年的原现物系1号楼(局部)
原现物系教学区一景(现已拆除)
我本科毕业以后,考上了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徐躬耦先生当时已经是兰大的校长了。所以我(硕士)研究生上了一年以后,要和他讨论科研问题,徐躬耦先生就会约我,比如:某天晚上几点钟到他那里去。有一天晚上我7点钟到了徐先生那里,徐先生才刚刚下班回到家,还没有吃饭。他说,你先等一下。徐先生就简单弄点饭吃了,紧接着就和我讨论问题。当时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为了和徐先生讨论,我要把过去的一些期刊一本一本地抱过去。因为当时的复印是很贵的,没有钱复印。我跟着徐先生做了一年的科学研究。当时徐先生的爱人和孩子都已经在南京大学了,徐先生一个人在兰大待着,既搞科研和行政工作,又亲自指导研究生,非常辛苦,这也激励我珍惜徐先生指导的机会,勤奋努力,做好科研工作。在硕士二年级的寒假和春节期间,我回到家里,也坚持做科研工作,经过一个寒假的努力,科研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徐先生对此也很高兴。后来他不担任兰州大学校长了,回到了南京大学。我就报考徐先生的博士生,也到了南京大学,继续跟徐先生从事科研工作。在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南京大学当教师,成为徐先生的助手,和徐先生合作多年。
徐躬耦先生
兰州给我的印象非常好。我16岁就来到兰州大学上学,离开的时候是22岁,那也是我工作学习进步最大的几年。我大学期间,经常回顾上一年自己在学习和为人处世方面的情况,感觉每一年都有大的进步,从老师和班级同学那里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和人相处,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大学和硕士研究生期间,每天早晨早起跑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等,还曾经到皋兰山上植树。从16岁到22岁,可以说是人生的最重要时期之一,我在兰州幸福地度过了这段人生历程,收获颇丰。
后来我的科研需要的基础知识都是在兰大学习的。本科四年,学了很好的课程,当时的老师都非常认真地教,对我们要求也很严。硕士阶段也学了不少课程。真正到博士阶段,课程已经很少了。所以基础知识主要是在兰州大学学习的,这对我后来的科研有非常大的帮助。也在兰州大学结交了许多很好的同学,也和很多老师一直保持联系。我祝愿兰州大学能够蒸蒸日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在兰州大学核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60周年之际,也祝愿兰州大学核学院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培养更多的好人才。
王:谢谢任教授。
【人物简介】
任中洲,男,1962年12月生,河南南阳人。现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国核学会会员。
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83年9月至1985年8月,在兰州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师从徐躬耦先生。1985年9月至1988年6月,在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提前攻博),仍师从徐躬耦先生。1988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2月至1993年2月,在法国GANIL做博士后研究。1997年9月至1999年6月,德国洪堡研究员,在德国Tuebingen大学工作。1999年9月至2000年9月,日本文部省(教育部)COE教授,在大阪大学工作。
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3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3年获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