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13年5月23日15:00
地 点:兰州大学档案馆会议室
人 物:张自和
访谈人:王秋林
摄 影:焦燕妮
文字整理:红叶
王:张老师,您好。2002年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整体调入兰州大学,当时您是该研究所的所长。今天请您为我们讲述一下有关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整体调入兰州大学的故事。
张:好的。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简称:生态所)整体调入兰州大学已经成为历史。当时正值院校合并、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形势。生态所毕竟是一个以地方为主开办的研究所,社会交往、学科覆盖面等都比较狭窄。我们有一个想要与综合性大学联合,把学科再扩展充实的愿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科技体制改革提出,要让研究院所转企,实行企业化管理。提的口号就是:要把养人的钱变成干事的钱。实际上就是要把你的事业费给断掉,国家不再拨款,要让研究院所自己去挣钱。我们认为,农业科研院所,特别是搞草业,其社会公益性、基础性比较强,如果这样搞的话,实际上就把这样的研究所给断送了。原来的生态所是由国家支持来为农业的发展、为草业的发展做贡献,而不是让你把自己养活起来。后来把这个提法收回去了。当时主管部门提出“科研院所转企”后,省上农业院所人员的思想就不稳定了,有些比较有成就的人就提出,要调到别的地方去工作。在当时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方面是有合的大背景,另一方面是生态所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存在着一定的危机。所以双方就谈了联合的事情。
实际上草原生态研究所那几年发展很不错。任继周先生1995年就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各单位都在抢院士、挖院士,已形成了风气。当时就有南京、北京等的高校,就想把任先生挖过去。但是任先生曾给我们讲过他的思想。他说,他到甘肃来几十年了,甘肃对他不薄,曾给了他很多的支持;另外,他觉得搞研究不是一个人搞的事情,要形成一个团队。他现在甘肃草业的研究团队已经形成,这个团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他认为,不要因为他走了,影响了这个团队。如果要合作的单位愿意,可以在兰州办他们的分院,或者是合办研究所,这都可以。他就是不想离开甘肃,要在甘肃搞草业研究。我记得当时北京有所大学的校长来兰州,和所里领导谈联合办学、搞合作研究的事情,双方有了一个初步意向,共同搞一个学院,可以在兰州搞一部分,在北京也搞一部分。北京那边已经答应给腾出一定的房间,让我们先去办公或者去兼课等,以后再进一步发展学院、扩展学科等等。北京那边一直在积极地做准备工作,后来已经准备要签协议了。
当时在北京开会的郑晓静副校长,偶然得知任继周及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有意联合高校开办学院一事,便告诉了也在北京开会的李发伸校长,并和李发伸校长一起去任先生住处商谈,说:我们听说,您准备和北京高校联合办学,能不能和兰大联合来搞。实际上,任先生很早以前就有和高校联合的意向,他虽然年龄大了,退居二线多年了,但一直还是想着给生态所找一些事业发展的机会。他觉着这是个好事情,表示同意。但他给两位校长讲,我现在退居二线了,还需要和现任班子商量一下。
与两位校长商谈后的第二天(2000年5月19日),任先生就从北京给我打了电话,说是兰大的校长谈了这件事,他个人愿意合,你们看行不行,合还是不合,怎么合,你们班子商量个意见。听到这个事,我们班子开了一个会,商量了一下,大家的意见和任先生是一致的,同意联合。主要的理由:一个是校所联合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符合当时大的趋势。二是研究所也需要和综合性的大学联合以便更好发挥作用。因为研究所学科单一、人力也单薄,搞研究会受到多方面限制和影响。当时想,联合可以在学科范围上得到扩展,也可以利用综合性大学各方面的力量,促进草业科学发展,也有利于研究所人员的稳定。兰大和生态所基本上一路之隔,离得很近、很方便,大家都有这个意愿,都在西北做了多少年工作。兰大在甘肃、西北干旱农业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基础而且目标也很吻合。大家都表示同意联合,并提出,我们是一个研究所,要合进兰大,就要整体进入,不是其中一部分人进入,另一部分人不进入,然后在兰大办学院、办研究所。
当时还考虑了和省上的关系,生态所是农业部和甘肃省联合办的。实际上省上不愿意让我们离开,特别是省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几次谈话都说到这件事,不愿意让所分管的单位离开省上,同时更觉得省上还需要生态所的力量做草业方面的工作,担心生态所与兰州大学联合后,对甘肃草业、农业的支持会受到影响。
生态所和兰大要合并的这个风传出去以后,当时,农大有些想法。因为甘肃农大的草业学院、草业国家重点学科点,都是生态所与农大的草原系合办的。他们担心生态所和兰大合了他们那边就受影响,后来他们也找过省上主管农业的领导谈这个意见,希望与农大联合。有一次我正参加省农业口的会议,省政府分管领导专门向我问起这件事,我就把详细情况给他作了汇报。他说:兰大没有草业,你们去了以后可能会削弱省上草业的力量,同时对农大草业学院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影响,最好就不要去了。至于你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省上会想办法解决。并说最好跟任先生再商量一下,就别去了。因为当时他一再表示了不想让离开的意思。我回所后就把他的意见给任先生和领导班子说了。经过商量,任先生和我,还有我们所当时的党委书记刘国荣一起去,又专门去向他做了汇报。汇报以后,他基本上还是不愿意草原生态研究所离开省上。根据这个情况,任先生又给省上领导专门写了一封信(展示任先生信的复印件),表达了他的一些想法,还对省上一直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至于和农大的关系,此前任先生准备与农大联合,争取将草业申报为国家“211工程”支持的重点学科,任先生和我们班子主要成员、还有农大草业学院胡自治教授,我们一起到省上找分管农业的省委副书记谈了此事,他也明确表示支持,并让我们写报告。但报告写好后,有关单位内部意见又不一致了,此事只好作罢。鉴于此,考虑到研究所和草业今后的发展、巩固、提高,而且又与兰州大学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因此就表明了与兰州大学合并的决心,也表示一定继续保持与省上的联系,并认真作好省上需要做的工作。后来因为省上的其他领导包括省长、省政府的秘书长等,都支持草原生态研究所和兰大合并,省政府分管领导也就认可了。
之后,我们向省政府、兰州大学向教育部,分别正式提出了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与兰州大学合并的请示报告。接着省政府办公厅召开了会议,兰大和生态所有关领导参加,还有省上的计委、财政厅、教育厅、农牧厅等相关的部门参加了。会议由省政府副秘书长张天理主持。省长都表示了支持联合的意见,并征求各个部门的意见,各个部门也没有大的意见,基本都同意支持联合。然后各个部门就形成了是否同意联合、还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等书面材料上报省政府。这样,省政府就正式同意了草原生态研究所和兰州大学合并的事情。
一开始说的是合并,后来又说是整体调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时全国高校合并、院所联合,正在做这些事情,但是已接近尾声,教育部当时有一个说法,以后再不合了,就此止步,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已经说了这个话了,你们要是再提合并的话,事情就比较难办。主要是地方上支出的经费划转到中央就比较困难。我们所的经费当时是省上给,如果合到兰大以后就是教育部给,国家给。以合并的名义说的话,就不符合当时的政策,所以在文件中就提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整体调入兰州大学”,就等于说是整体调动。与此同时,我们还给农业部写了报告,因为我们是省上和农业部合办的,农业部也同意联合。这样,从教育部、农业部、省政府等各个方面都认可了这件事,其他的公文、手续等就相继都办好了。
接着和学校开过几次碰头会,讨论具体的事情怎么运作。相关人员怎么安排、固定资产怎么移交、新的班子怎样建立等等,具体问题都做了研究和安排。其中关于新班子的组建问题,学校党委组织部安应民部长征求我的意见。我说最好保持原班子的相对稳定。至于我个人,因为我已在研究所担任了7年副所长、9年所长,时间太长了,况且我还有一年多就到退休年龄,所以我不再进入新班子,请学校一定考虑我的意见。其他事项由各职能部门如期进行。
到2002年4月26日,学校召开了兰州大学成立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揭牌仪式。包括贠小苏副省长也来了,他希望生态所并入兰州大学以后,还能继续并且更多地关注甘肃的农业和草业发展,对当地做出新贡献,这对学校来说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兰州大学也表示,生态所整体调入后还可以为甘肃省培养更多的人才,不光是兰州大学的学科领域增加了,得到了发展,而且也提供了给省上更好服务的平台和机会。这样从思想上大家对这件事情都比较认可了,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整体调入兰州大学的工作基本上就结束了。
从2000年提出此事,到2002年4月举办交接仪式,整整两年时间,这件事情基本上就算顺利完成,大概的过程就是这样,还有一些细节的问题,不一一述说了。
王:2002年整体调入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这些年的发展,是不是就像您当初想象的那样?
张:应该说和当时的想象是一致的。当时的想法就是利用综合大学人才齐全、学科优势、设备良好等基础条件,优势互补,推动草地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合过来以后,更显出这方面的优势。兰大是“211”、“985”的学校,很快就把草业这部分纳入到“211”、“985”建设的行列,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还有野外试验站的建设等多方面,学校给与了极大的支持,使得草业学科在这些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等于说草业学科,借助兰大的力量,使它原来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扩展。到兰大后,李发伸校长曾对任先生说:你们合到兰大是如虎添翼。任先生说:不敢说如虎添翼,应该是如鱼得水吧。我觉得是达到了优势互补、联合共赢的效果。
草原生态研究所虽然是一个小所,但是,原来的实力还是可以的,任先生的思想很开放。他认为,研究所在甘肃,但我们不是给自己办所,要面向全国。他的思路就是把全国有关的专家聘请为我们的兼职人员,我们是向全国、甚至是向全世界开放的。所以,那时候,生态所就从全国聘请了好多专家,把他们的思想、经验、方法等都引进到所里来了。我们也利用一切力量,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尽管当时所里人员比较少,工作很忙,但是只要有国外学习进修的机会,我们全力支持,所里虽然没有力量给他把钱掏上,但只要他联系到提供支持的单位或国家,就支持他去进修学习,所里绝不阻拦,而是全力支持他去学习深造,学成再回来。
生态所是1981年成立,1986年搞到一个中澳合作项目,历时6年,借这个项目,我们就送出去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英语比较流畅、对国外情况比较了解的人员,这对我们研究所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当时,省上刚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外语人才很缺乏,省政府和有的部门来了外宾,就请我们的人去当翻译,或者省上领导出国,要我们的人去做陪同翻译,这样无形中为我们加强社会联系、扩展业务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事情往往是这样,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省上也认为生态所还有人才,还能办一些事情。“七五”和“八五”末,我们在全国农业口1200多家院所综合实力评估中,分别被评为第14名和第9名,被授予“全国农业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称号。当时虽然是小所,但发展的势头和在国内的影响还是不错的。包括贠小苏副省长就一直对我们所很关心、很支持,他觉着,生态所给省上也是争了光的,省上不愿意让我们离开也与此有关。
生态所与兰州大学整体调入以后,对兰大来说,增加了一个学院,一个学科门类,学科领域有所扩展。但我觉得,受益最大的还是草原生态研究所,虽然过去发展不错,但毕竟是一个小所,社会交往、结构、省上经费支持都很有限。当时我们所在全国农业口和省上还是不错的,与学校合的时候我们的科研经费1000万元左右,兰大当时包括我们所在内全校总的科研经费是4000多万。
任先生对研究所的发展一直很关心,思想也很开放,他作为我们所第一任所长,在1993年退居二线。我们新的班子上来后,任先生仍然是我们的名誉所长,大家都很尊重他,很多事情我们还是听取任先生的意见和建议。他也说,如果有什么事需要他出面时,他还会尽力去做,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大家都应该出力。我们当时想,具体事情我们做,一些大的、关系发展方向、前途的大事,还是请任先生把关。后来他在北京住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基本上我们经常通电话,把他的思想贯穿到工作之中。与兰大联合,任先生发挥了主要作用。
王:整体调入以后草业方面拿了国家大奖、教学成果特等奖,还有南志标教授评为院士,这些是不是与整体调入有关?
张:当然很多是过去的基础,也有很多是合校以后进一步开拓、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学科门类的扩展、人才培养、仪器设备、经费支持,包括研究基地的建设等,合到兰大以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教学,我们以前和农大有联系,共同在农大有硕士点、博士点,但教学任务不多。到兰大后,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还有博士后流动站,这样就形成更完整的体系,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的整合,有些是以前研究所的工作,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整体调入以后,借助兰大这个平台,借助“211”、“985”的支持,这是一个相辅相成、承前启后的结果,而且将来还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王:张老师,你还为我们带来了一套资料,请解释一下都是什么。
张:这是一套有关草原生态研究所整体调入兰州大学的文件资料,包括:任先生写给贠小苏副省长的信(复印件),生态所给省上有关方面的报告以及省上的批件(复印件)等。原始资料原件都交到所里了,这是我留的部分复印件,不太全了,但是主要的文件都有了。上次听你说需要这类资料,我就拿来了。
王:感谢张老师为我们讲述草原生态研究所整体调入兰大的故事,并给我们提供相关的文件资料。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
注:张自和留言:传承创新,开拓进取
张自和简介:
张自和,男,汉族,1944年11月生,甘肃会宁人, 1969年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草原专业毕业,先后在甘肃省民勤县、甘肃农业大学、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工作,曾任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农业部草地农业系统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2年4月,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草地资源与信息研究所所长,2009年退休。
多年致力于草原生态、草地农业和草坪科学科研、教学及业务管理等工作。先后参加国家、部、省及国际合作等重大和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与参编《草坪学通论》、《草业科学研究方法》、《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甘肃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草业大辞典》、《中国草业史》、《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等论著20多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0名。先后兼任《草业科学》和《草原与草坪》杂志副主编,中国草学会常务理事,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草坪专业委员会理事、副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甘肃省建设专家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兰州大学老教授协会副会长、环保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第五届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