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档案馆 > 萃英记忆>校友记忆

【萃英记忆】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建设发展30年 刘树田教授访谈录

发布时间:2013-03-19   字体大小T|T

         时间:2013年3月19日
  采访人:王秋林

  王秋林:刘老师,您好。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兰州大学历史文化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同时,也是“萃英记忆工程”的内容。今天想请您为我们讲述一下,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设发展情况。

  刘树田:好的。兰州大学1983年开始筹建新闻学系,1984年正式招生,至今正好30年了。我作为一个建系的参与者、见证者,根据自己的记忆,做一些简单的回顾,为来者了解兰大新闻与传播学的建设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的资料。

  兰大新闻学专业始建于1959年

  本人祖籍山东,生长在上海,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上海度过 。初中是在上海华侨中学,高中是在同济中学(同济大学附中)学习,1955年考进了复旦大学新闻学系,1960年毕业后(北大、复旦比其他大学本科早一年改为5年制)被分配到兰州工作。

  我来兰州,还要从兰州大学的经济、历史、中文三个文科系被调整出兰大说起。当时把经济系合并到甘肃财贸学院;历史系合并到甘肃师大(西北师大);中文系一分为二,少量老师去了师大,主要是搞语言学的,还有个别搞古典文学的,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合并到了兰州艺术学院。新建兰州艺术学院除兰大中文系外,还开设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系或专业。中文系到了艺术学院后,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还增设了新闻学专业,1959年开始招生。当时教新闻的老师比较缺,其中有从中国人民大学分配来的59届新闻系毕业生牛正武和叶粹存;1958届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唐少卿,还有从新闻单位调入的杜修文等。由于还缺教师,学校就派唐少卿到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物色毕业生来艺术学院工作。我就是其中一个,还有蒋定国和何永昌。

  我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想说明,早在建新闻系之前,1959年兰大中文系就办了新闻专业。中文系回归兰大前,新闻专业与文学专业合并,虽然只招了两届新闻专业学生,但对后来新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毕业学生,从64届(59级)、65届(60级),以及文革以后,向全国新闻单位分配的学生逐年增多,表现优秀,而且多是新华社等大单位。例如新华社系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等。这些毕业同学获得的口碑以及他们在新闻界的影响对以后新闻专业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这方面有很多事例和故事,如在新华社工作的姜在忠等。关于这一点,在我们建设专业的历史上是绝对不应忽视的。

  这里我说一句题外话,1958年后院系调整,(江校长来兰大后,文科又回归了兰大)对以后的影响校史上有一些记载和评论,我是赞成的。我希望能趁一些老同志还健在,能搜集材料,加以研究。这对以后文理科和谐发展、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兰大综合竞争能力是有益的。

  筹建兰大新闻系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1983年国家教委批准兰州大学设新闻学专业(实际应该是“恢复”新闻学专业),根据各方面意见,学校决定筹建新闻系。

  新闻学是一个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和传统的文史哲等专业不同,和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科技进步联系更加紧密。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也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1980年前后,中宣部,国家教委和相关院校做了一些调查,发现新闻从业人员数量偏少,质量素质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从业人员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比例极低,大约占5-10%。80年代初和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有没有条件,也不管需求如何,各地新闻专业纷纷上马,甚至泛滥成灾,兰州就有十余家,这还不是最多的。那时“北有人大”,“南有复旦”,加上“北广”。1958年后上马的大部分都停办,有个别学校(如暨南大学)也是停停办办。在新形势下,中宣部、国家教委考虑布点问题。主要是各大行政区的重点大学,在西北主要是兰大。

  在筹建新闻系的时候,给我留下了以下一些印象。

  1.中宣部、国家教委很重视,特别是中宣部新闻局(如洪一龙同志)一直关注,参与新闻教育工作。1984年成立了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现在改名为专业委员会);胡乔木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部分重点院校新闻系负责同志,新建的兰大新闻系也在其中。以后经常召开由中宣部副部长主持的重点高校新闻系主任会议。

  2.甘肃新闻界对兰大新闻系很重视,积极支持,特别是《甘肃日报》总编刘爱芝、流莹等同志,主动提出选拔合适人选,从人力等各方面支援。

  3.学校比较重视,徐躬耦校长亲自主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论证。会上提出,估计需要200万,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学校肯定拿不出来,也不可能落实,但也说明学校的重视。学校其他领导聂大江、李希等领导同志也很关注,并给予指导。

  筹建时,外部环境还是不错的,有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但具体问题的落实还要靠我们自己。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主要是教书育人,教好书、育好人就行了。但要新建一个专业、一个系,面临的困难就很大了。办好一个专业、一个系需要多年的积累,特别是条件比较差的时候。万事开头难,人、财、物什么都缺,那时条件比现在差远了。

  建高水平的专业,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专业特点的需要来办。

  1.组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新闻专业教师的要求和纯学术性专业有所不同,虽然都需要学术的结合,但它对实践能力,技术的要求更高一些,也就是更需要动手能力,没有干过实际工作或水平不高的很难教好新闻业务课,其他专业课也很难适应。

  新闻专业老师除要求学术水平外,还要实践经验。

  1)我们新闻业务教师主要从新闻业界选拔——一是科班出身,最好是名校——如张默(复旦)、李海凤(复旦)、王振山(人大)、巨浪(多年从事电视工作)、付玉林(北广)等。他们都在报社、电台、电视台长期从事新闻工作。

  2)积极从优秀毕业生(相关专业)中选送名校培训,如:段京肃、李文到人大进修新闻理论和新闻史,李惠民等到复旦进修新闻业务,薛晓陇到北京广播学院读研,当时大部分年轻教师都送到外校进行过培训和到新闻单位实习。

  3)从名校新闻系毕业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人选中选拔,如:林雪榕、朱锦翔等。

  4)搭建科研教学平台。以我为主,联合兄弟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共同编写最新教材,如:《当代中外新闻事业》段京肃、黄旦(复旦)等;《传播学原理》戴元光、邵培仁(浙大)等。

  和《甘肃日报》社合作创办新闻刊授学院,《甘肃日报》社负责具体行政事物办公地点等,我系主要负责辅导教材,每月一期,负责辅导和编写教材,锻炼队伍、提高水平。在近两万的学员中有很多有实践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如:地方报社企业报的编辑记者和领导,电视台的编辑记者、台长等。在办刊授和举办自学考试过程中通过交流不仅培养了人才,我们也受益匪浅。

  2. 新闻教育是高消费事业,过去认为文科有一支笔一张纸就够了,不需要什么设备。而实际上新闻这个行当必须要有设备,要摄影、摄像、做节目、编报纸,就和理科需要实验一样。至于现在新媒体的发展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很费钱的。没有设备不行,但要买设备又没钱。怎么办?当时,我们想了一些办法:如争取国家教委少量戴帽下达设备费;和新闻单位合作,他们出钱买来合用;和外单位合作搞科研购置一些设备(如为乐凯公司进行样片制作的试验研究)等。

  3. 图书资料:建系初期从中文系资料室分来一部分图书资料,有一些属于文学方面的,对新闻专业的教学科研帮助不大,当时主要靠学校图书馆订购一些必要的图书和报章杂志,但品种不全、数量较少、很难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至于国外和港台的资料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台湾政大李瞻教授由台湾某文化教育基金会无偿提供大部分香港、台湾出版的有关新闻传播事业的史论和新闻业务著作。后来台湾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又向我们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有关新闻和其他学科的图书资料。对一个新建系来说帮助是很大的。

  4. 至于其他方面硬件建设包括办公室、实验室、资料室等家具也都要靠极少的教学费购买。
建系第一年全系所有经费只有24000元(当时按学生人头费下拨)。在后勤订做的桌子书架主要靠老师和学生一起向楼上搬,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老师出钱请同学们吃了一碗牛肉面,大家都心满意足了。当时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上面说了一些硬件建设,但对一个系的发展建设更关键的是软件建设。看有没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对于新闻教育来说近百年一直存在的“新闻无学”论、“新闻教育可有可无”论,也一直存在着比如说新闻教育是培养“通才”或“专才”,是重“学”还是重“术”,是“学者”还是“匠人”的争论。至于现在学校更加强调学历、学位,甚至有的博士、教授新闻的老师还不会或者没有写过新闻稿。对于这些矛盾 “业界”和“学界”都有不同的看法。“业界”对新闻专业不买账,“学界”又看不起“业界”。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在建系之初就提出办新闻教育,一定要按教育规律办事,一定要掌握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在改革中建设兰大新闻学系。

  从建系开始我们就非常重视班子和队伍建设,特别重视树立正确的新闻教育理念,制定符合我们实际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培养途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加以严格实施,取得较好效果。1990年中国教育协会年会在我校召开,我们向全国新闻院系介绍了在改革中建设新闻专业的做法,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且获得了省上的教学成果优秀奖。

  王秋林:您对学校新闻学院未来发展有什么建议?

  刘树田:对未来的发展,我始终认为要在培养学科带头人上下功夫。也就是说,一定要在主要领域里,在全国要有人能说上话。竞争还是很厉害的,学术带头人不解决,就赶不上,大家发展都很快。第二个方面,要重点抓质量上的提高,素质、知识结构、能力还是第一位的。我始终认为,培养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广告,全国新华分社的骨干很多是我们的毕业生,很多新闻界的领导是我们的校友,用不着你去宣传。一说是哪里的,兰大的。这个宣传,这个影响,是很厉害的,大家公认的。像一些首席记者,他台里就给你宣传了。国际台,你一去他就说首席记者是你们兰大的,这个比什么宣传都管用,比什么广告都好。我们培养学生,在生活方面、思想政治方面等也都有要求,不是简单地去管理,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做一个好的新闻从业人员,就是要能够把这些继承下去。老师的成就感就集中在学生身上。老了就知道了,老了就是希望听到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就。有学生问我的幸福指数,我就说,我的幸福指数就集中在儿女和你们身上,你们好了,我的幸福指数就提高了。的的确确是这样,我们老了,学生就体现着你的价值。因为这些学生都是你手把手教出来的,和同学们的那种感情,还是很深的。有的同学假期要跑来看我,我说你看啥,他说“想”。离开学生办教育就没有意思了,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和学生的感情不深,反正我去上课了,就够了。要培养好学生,就要和学生有一定的感情上的交流。第三是博士点,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尽快在短时间内解决。我们的骨干很多去了“北上广”,流失的很多,年轻人走了有各种原因,我是有责任的。到外面去了的同志都干的很好,我也为他们高兴。我们的教师在这里是副教授,出去了都成了院长、教授,我去了,把我请到他家里,我一看,好家伙这么大的房子,不仅大还这么好。他说,是啊,在兰大是不可能这样的。他们给的条件非常优厚,把我们的人都挖走了,这种事情,还能有什么办法。他们直接就对我说了,刘头,我们这一辈子也混不到您的份上,但是,混到您这个份上,我们也是很伤心的。其实,我是很满足的,我也没有太大的奢望。实事求是说,我们的条件还是很差的,和人家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红叶据录音整理并经刘树田先生阅改)

【人物介绍】

  刘树田,男,汉族,77岁,中共党员,教授。1960年由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来兰州艺术学院中文系工作,1961年到兰大中文系。作为主要领导之一参与组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曾任第一届系党总支书记兼副系主任、系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等职务,为兰大新闻与传播事业的建设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教育部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2届副会长。

  校园文化精品项目——“萃英记忆工程”成果之一